APP下载

透出星孔的阳光

2009-11-02刘智祥

当代教育 2009年3期
关键词:诗人

刘智祥

1

今年,那寒澈大地的凝冻,那举国皆悲的汶川大地震,使我们深深地沉入了以泪洗面的日子。如今在祖国的两个大灾大难刚刚过去的时刻,我们的心情稍稍得以平静下来,这时,突然得到家洋诗集《到乡下去》行将出版的消息,使我心中不禁为之一喜!

时光真快,一晃,竟过了二十多年。回想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在大学为家洋他们上写作课的日子,往事历历在目。记得在讲授写作主体的创造性思维时,那时正是拨乱反正后的新时期,我以艾青的《镜子》、公刘的《哎,大森林》、舒婷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等诗作分析了多难兴邦和改革开放的形势下,诗人的思想脉络及表现技巧,不知道是“哪根筋”触动了家洋的灵感,抑或他本来就早已有所体验的生活之火,遇到了燃点,他居然在全班几十人中出类拔萃地写出了《山妹子》及《黔西北蛮子》(组诗)中的几首好诗,吸引了我的眼球,于是我便在全班朗读,讲评了它们,给予肯定和鼓励,同时作为一位写作课老师,发现了一缕“透出星孔的阳光”,其喜悦之情,真是溢于言表!

谁知这时学校里有人对家洋写的《山妹子》及我对他的赞扬颇有微词,直至党报《贵州日报》发表了《山妹子》后,他们才哑口了。

不久,家洋以组诗《黔西北蛮子》参加了贵州省首届大学生诗歌大奖赛,获得了二等奖。我当时未参加评委,未参与评奖,在担任贵州省写作学会主办的专业学术刊物《写作天地》的副主编,主管编务,收到了一位青年文学评论家张时荣对大奖评论的文章,其中写道:“我不知道这次‘大奖赛从始至终有无‘公证人,也不知道评委们是否‘公正,更不知道评奖的‘标准,但像王家洋的组诗《黔西北蛮子》寓生活于哲理之中,集万象于精炼之笔,抒真情于现实之魄,可谓塑造出了贵州干人的今日形象,却只评为‘二等奖,免不了有‘埋才之嫌……”我于是在《写作天地》创刊号发表了该文。接着,《写作天地》第二期又发表了青年文学评论家艾筑生评家洋《祖母》诗的专论《历史·乡土·友情》。其后1990年在《写作天地》合刊号中,我们又发表了另一位青年文学评论家袁贵远对家洋诗的专论《高原诗的历史感》。为了培养本省的青年诗人,我们又在《写作天地》开辟了《写作园地》专栏,1992年第二期发表了家洋的两首诗,即本集《到乡下去》中的《春天》和《春天的故事》。1993年第一期又发表了家洋的散文诗《透视春天》。

其后家洋不断有新作让我高兴,我也尽力为他做一点搭桥的工作。

之后多年,经家洋出示了其父的小说、诗词等大作后,我才恍然大悟,家洋的文学气质,盖在乃父家学衍源厚笃之所致,我不禁对其父肃然起敬,虽未谋面,仍应家洋之邀,冒昧为其父之大著《王凤茗文选》作序,聊表敬佩之情,也感激他影响并培养出家洋这样的人才!

当然,之后,生活、生存和发展使家洋在极为艰辛的道路上奋勇拼搏,获得了成功,而后又师法乃父,去为他人铺路,终至硕果累累,也许这就是生活之浪永不停息的规律吧?!

2

《到乡下去》这本诗集是家洋对农村真实生活的纪录。

他的童年、少年和青年时代大部分时间在乡下度过,父辈及同辈在农村中艰苦磨难的生活,给予他深切的感受。这在他的不少诗作中表露出来。《献给父亲》、《怀念村庄》、《纳雍》、《感受泥土》、《有一些》等皆属此类。

在这些诗中,家洋首先告诉世人:乡下是多么纯净和富饶、但也是“不平”的地方,“那儿的天空一尘不染”、“那儿的流水清澈见底”,“那儿的诗歌离黄金最近”,“那儿的黄金!离我们最近”(《到乡下去》),劳动者在那儿最能吃苦耐劳,他们的赤脚在田里冒着热气,他们“以谷垛的方式立于田里”(《感受泥土》),用艰辛的劳动创造出富饶的成果,养育自己也养育世人,让人感到“乡下”劳动者是多么伟大!

尽管如此,他们却生活、劳作得异常无奈,对此,诗人表现了赤子之心的同情。

有一首《纳雍》诗,一共10行,诗人竟用两行重复——

你和我的诗歌一起受苦

诗中强调了苦在“瘦形”,“无论建筑群怎么向天空努力,也改变不了你的本色”。“瘦形”这一形象选择极好,劳动者、养育者仍然贫困,尽管“建筑群……向天空努力”的现代化发展达到如何的高度,也仍然没有改变贫困的现实。这怎不令人不寒而栗!

我理解这“瘦形”的内在意蕴乃是苦到极致:苦到“早晨才穿上的新草鞋还没有到太阳落坡就被磨破”(《谷垛》),“被泥土拉成了弓形的人,是我的父亲”(《面南而立》),他们日出而作,日入而不息,连简简单单地吃晚饭的时间都忙得没有了:“妈妈在家里做饭/月亮爬上山顶也唤不回父亲姐姐他们,菜都凉了/(《谷垛》)”。这些极富农村生活气息的陈述,把我们带到了“乡下”那个美丽而又令人心疼的地方,对于他们,城里“那些深不可测的表情及口红”者们,能有些许体会和理解吗?

3

《到乡下去》中,家洋还告诉世人的是:面对现实世界,要脱贫,要发展,就必须坚忍、奋斗、拼搏。舍此无他。这个思想贯穿于家洋的大部分诗篇中,而较有代表性的是《怀念村庄》。

《怀念村庄》全诗16行,前8行写“年迈的父亲”,后8行写“远逝的亲人”。生者父亲和逝者亲人都是富有“张力”的统一体,他们都如“春天的青草”破土而出,亦如“烈日下的云朵”饱受酷暑煎熬。没有破土新生或抗御煎熬的坚忍不拔和奋斗拼搏的精神和行为,怎来草之青,怎来云之彩?

诗人在这里运用的手法是突出了结果,隐略了过程,把过程的天地留给了读者去想象,而把答案含蕴在“怀念”中,作为线索串连了全局,使诗篇在含蓄中体现了隽永。

拼搏成功后是幸福的。但拼搏中却难以避免痛苦。我们甚至还可以说,拼搏、痛苦和喜悦是孪生三姊妹,互为因果,构成首尾。这又是家洋对生活体验的深沉之处。拼搏过程中必然要去旧更新。乡下的耕作展示了这一哲理。《犁》诗中耕者“父亲”在做着“把阴暗的部分翻出来”的工作,这早已超越了泥土的翻新,有了更为扩大的意境。而苦难的牛鞭和幸福的阳光,对于出力者的“牛”却都是“无动于衷”的,牛只顾“埋下头看大地”,它已经被苦难折磨得木讷了;这时的耕者“抬起头看天空”,他看天空更含意深广,其核心应为希望。在翻新泥土的去旧布新中,人和牛都在苦难和希望中挣扎拼搏前行,家洋活画出了一幅拼搏、无奈和希望的当代真实“耕作图”。

在家洋的思想星空中,拼搏和挣扎几乎是同义语,看看“无论阳光的压力多么大/也阻止不了谷垛……仍一个劲地往天上长/”(《谷垛》)。任压力如何大,不“长”怎么能行?不“长”无以为生、亦无以为善(奉献社会,养育他人)啊!试看今日贫困地区的农民仍然要顶着烈日,栉风沐雨,甚或其他防不及防的自然灾害,如“鱼在挣扎”(《门及其他》),如“风中的蜡烛/宁可多流些泪水/也要让火焰尽量晚一些熄灭/要让道路尽量多一点延伸/……/多照亮一些人/(《风中的蜡烛》)”,诗人甚至说:“这支在风中行进的蜡烛/我眼睁睁望着它挣扎,乃至熄灭/”(同上引)。由此更加印证了前述《怀念村庄》中生者与逝者挣扎的程度!试想,这是一场何等严酷的情景!靠拼搏靠挣扎甚至死亡来创造粮食的农民,艰辛到了何种程度?

我们常常怀想粮食经历的风风雨雨

不亚于一场殊死的战争

(《献给父亲》)

诗人就这样站在历史的高度,“唯歌生民苦”,唤醒人们正视“衣食父母”的滴滴血汗和般般苦楚!这倒使我忽然联想到不久前大地震灾难中那些诚实、纯朴、忠厚的农民灾民,他们真正是我们最可爱的人!

4

《到乡下去》的形象是丰富多彩的:瘦形的人,春天的青草,烈日下的云朵,田中屹立的谷垛,风中的烛,冰下的鱼……

形象是外在的,内在的是他们所隐含的意象。总的说来,这些或美好,或纯净,或孤独,或痛苦,或挣扎于重压之下,或拼搏于灾难之中,等等诸般表象之意,凝结于诗中“意”的生命元素:奋斗。

诗如其人,人如其诗。

家洋诗中表现的,也正是诗人经历生活艰辛之后所凝炼的精神和思想。

这就是生存、发展,全靠奋斗。

人生只停留于对痛苦的追忆是难于达到目标的,只有奋斗,排除万难,才能有胜利的希望。犹如露珠,“在月光下吸收太阳的光辉”,“在蓝天下”,“在荷叶上”,“丰满、活跃、顺理成章”(《一滴露珠》)。我们十分看重这“吸收太阳光辉”的思想及其指导下的行为。亦犹如耕作,“赤脚伸进田里”“脚趾间冒气”(《感受泥土》),不能只在岸上观瞻,而要“下到田里”去!家洋诗中这样写,生活中也这样做!他一本接一本地办刊,一个接一个地培养新生力量,一件接一件不停地干活!从《大开发》诗刊,到《诗人生活》,到如今的《当代教育》,他一直没有终点,永远在起点中!这种顽强奋进的毅力和坚忍不拔的精神,承袭了广大农民及乃父的传统,正是我们大家所应学习的最好榜样!

《到乡下去》与其说是一本诗集的名称,不如说是一种思想的鞭策!

君不见,大地震灾难来临时,我们国家的领导人很快到了第一线,从北京到都江堰,到汶川,到地震中心,具体指挥抗震救灾,并且与受灾群众在一起共呼吸,这不是“到乡下去”的思想体现吗?在国民经济出现若干问题的时候,各路领导不是又到基层调研,了解分析情况,针对问题,制定政策,这也正是“到乡下去”的精神展示。

《到乡下去》一书中开宗明义第一首的第一句,何其亮人眼目:

离开那些深不可测的表情及口红

弟兄们,走!我们到乡下去

举一反三,该离开的岂止是“那些深不可测的表情”及“口红”之类,该离开的多的是:冷漠、高傲、自私、官僚主义、腐败……

就这个意义而言,诗人王家洋的《到乡下去》中诸多形象所隐喻的意象的价值已经再清楚不过了,还需要我再多饶舌吗?!

这样看来,《到乡下去》的意念就宛如一束思想的阳光,正在从他多篇的诗之星孔中透射出来,照亮天宇……

2008.7.22.于永乐路贵大宿舍

(作者系贵州大学文学院教授,全国著名诗评家。)

猜你喜欢

诗人
我不是诗人
大诗人
诗人写诗人的长篇传记文学《峭岩传——青铜的天空》出版
最帅的诗人
“诗人”老爸
“诗人”老爸姜超
愤怒
谎言
贾岛推敲
想当诗人的小老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