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把握四个“一”构筑高中语文语用教学课堂

2009-11-02李国贵

当代教育 2009年3期
关键词:荷塘月色荷塘知识点

李国贵

语文教学走到今天,历经了沧桑变革。知识型语文教学范式是应试教育的产物,当前新课程改革教学范式强调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语文教学应从语义教学走向语用教学。

语用教学是学以致用思想的体现,就是师生共同探讨和学习如何使用好语言,通过对具体语境中话语的揣摩、感悟、探讨、运用和学习获得在与自己密切相关的具体语境中语音交往的能力(包括口语和书面语、口头交际和笔头交际)。

现结合《荷塘月色》的教学,谈谈自己对构建语用教学课堂的做法,以供商榷。

(1)一点新知学习,充实知识仓库。现在都不提倡单独把语文基础知识分离出来学习。单独分离出来学习的知识既枯燥也不具体,学生不能很好地明白表意的准确性和生动性。而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学生才能更好地领悟和把握。结合课文学习新的知识点,学生明显感到学有所获,满足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同时不断充实了学生的语文知识仓库。只有不断丰富语文知识,才能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作为教师,要善于捕捉课文中新的语文知识点。如《荷塘月色》中有通感修辞手法的句子:“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如果以前老师没讲过,对这种修辞的介绍就可以作为新的知识点让学生学习。

如何把丰富的语文知识分解到相应课文中,联系具体的语言素材来学习,这就要结合自身教学实际,如这篇课文还可以联系“衬托”、“联想”、“线索”等新的知识点。

(2)一次文章感悟,触摸思想艺术。阅读是一种学习过程,学生通过阅读对文章进行感悟。感悟分两个阶段,即感知和领悟。感知是对文章的整体直观感受,如《荷塘月色》一文,学生初步阅读,感受到本文写作的内容是一次夜游,对荷塘和月色留下深刻的印象。初步感知后进入领悟阶段,即对获取信息进行分析,处理。领悟是认识深化,拓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这就要求从文章的整体出发,“披文入情,沿皮讨源,因形体味”,深入到文章的内部去揣摩。

在课堂教学中,由于文章太长,让学生省去阅读,代之以教师的“一言堂”的做法无异于“灌汤药”,使学生处于被动地位,也让学生失去了自己审美的愉悦。学生通过阅读,能进一步领悟到作者蕴藏在文章中的情感倾向,即淡淡的哀愁和淡淡的喜悦,进而把握文章的两条线索,即行踪线“出门——路上——荷塘——返家”;情感线“不静——求静——得静——出静”。接下来,作者对《采莲赋》和《西洲曲》的联想就很好理解了。

(3)一处鉴赏分析,领略作品精华。审美教育有助于促进人的知、情、意全面发展,鉴赏是阅读审美的最高境界。通过对文章进行宏观理性的审视和鉴别,“悟”出文章深藏的人生精义和表达这种意蕴的艺术方式。《荷塘月色》中,淡淡的喜悦之情从其描绘的荷塘和月色中得以体现,荷塘是清新的,恬静的,作者观赏荷塘、月色,心理得以暂时的宁静,如此清新画面是如何描绘的呢?作者写了动态景物,还写了静态景物,写了形、色、光、质,得益于抓住景物特征,从而多角度呈现了一幅立体画面。另外,还可以重点赏析本文叠词的运用。

(4)一轮实践训练,延伸课堂内容。章熊先生说:“准确地说,语文课所涉及的不是‘语言,而是语言的运用”。工具性是语文学科的本质属性,语言教学的目的之一,就是教学生学习语言,培养和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这一工具的能力。实践和创新是学生能力的核心,语文实践包括阅读实践、写作实践和交际实践等。创新也只能在实践中创新,离开了实践的过程,再高明的理论也是空乏的。

《荷塘月色》最易于进行实践训练的是多角度描写,多角度描写的训练关键是抓住事物特征,找准角度。

“一切景语皆情语”情和景的处理是难点。因此不妨作情景假设,如领奖后和被批评后所见景物由于染上了主观情感的色彩,给人的感受显然是不相同的。

笔者所提出的四个“一”,只是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几个主要切入点,这些切入点的内容选择是很丰富的,切入点的顺序也比较灵活。某些文章中的“新知、鉴赏、训练”有可能相叠。怎样做到切入点与课文、学生的高度融合,产生积极效应,需要一定的智慧。只有结合学生实际,抓住课文特点,才能使自己的课堂教学绽放出艺术之光。

猜你喜欢

荷塘月色荷塘知识点
关于口罩 这10大知识点你必须知道
荷塘月色
荷塘里的“怪物”
荷塘月色
四季的荷塘
荷塘月色
荷塘月色
知识点自测
“二次根式”复习精讲
科学分析,高效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