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温室效应引发全球生态恶化 低碳经济推动全球发展变革

2009-11-02张茉楠

中国经贸 2009年15期
关键词:交易市场计价货币

张茉楠

当前,人类面临着三重危机,除短期的金融危机外,能源危机和环境危机是人类长期发展共同面对的两个更为严重的危机。金融危机可以靠短期的经济刺激得以平复和修正。但是,由于大量碳基能源的消耗,而引发的温室效应,环境恶化和全球生态系统的持续性退化则不能通过政策刺激来消除,人类走出危机必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因此,发展既能实现经济增长与碳基能源消耗脱钩,又能实现绿色复苏的低碳经济就成为当前的全球性共识。而碳金融正在推动低碳经济时代加速到来。

全球碳市场的交易机制

随着1997年《京都议定书》而诞生的排放交易制度,让全球稀缺资源的环境公共产品获得了产权,并由此产生了市场和交易价格。对于发达国家而言,在本土实施温室气体的减排异常困难。以日本为例,1990年二氧化碳排放量为12.4亿吨,按《京都议定书》规定日本2008年排放量应减为11.6亿吨。但其2002年的排放量已达13.3亿吨,不仅没有减少,与基准年相比反倒增加了7.6%。具有主动权的发达国家希望可以通过实施减排指标的国际合作机制将自己的排放“合法化”,这就是碳交易机制设计的基本初衷。

碳交易(即温室气体排放权交易)也就是购买合同或者碳减排购买协议,其基本机制是,合同的一方通过支付另一方获得温室气体减排额。买方可以将购得的减排额用于减缓温室效应从而实现其减排的目标。碳交易是基于《京都议定书》框架下的三个机制形成。即国际排放贸易(JET):允许工业化国家之间相互转让他们的部分“容许的排放量”(也称“排放配额单位”);联合履行机制(JI);允许某国家从其在其他工业化国家的投资项目产生的减排量中获取减排信用;清洁发展机制(CDM):允许某国家的投资者从其在发展中国家实施的、并有利于发展中国家可持续发展的减排项目中获取“经核证的减排量”(CER)。

全球碳交易市场发展前景

近年来,在2005年《京都议定书》框架机制的推动下,全球碳交易的配额市场和项目市场逐步形成,并出现了爆炸性增长。2004年仅为3.77亿欧元,2005年即上升至94亿欧元,2007年全球碳交易市场价值更达400亿欧元,比2006年的220亿欧元上升了81.8%,2008年即使在美国次贷危机引发全球性衰退和金融危机的情况下,全球碳交易市场依然保持爆炸式增长态势,全年交易额达910欧元左右,涨幅惊人。根据测算,全球碳交易在2008~2012年间,市场规模每年可达500亿欧元,2012年全球碳交易市场容量为1400亿欧元(约合1900亿美元)有望超过石油市场成为世界第一大市场。特别是在日前召开的G8会议上,发达国家愿与其他国家一起到2050年将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至少减半,并且发达国家排放总量届时应减少80%以上承诺的兑现,预计未来5年将是全球碳交易市场真正蓬勃发展的开端。

中国碳交易市场巨大

对于中国而言,碳交易及其衍生的市场发展前景广阔。中国拥有巨大的碳排放资源。目前,中国提供的碳减排量已占到全球市场的1/3左右,居全球第二。据世界银行测算,全球二氧化碳交易需求量超过2亿吨。发达国家在2012年要完成50亿吨温室气体的减排目标,其中一半要以清洁发展机制(CDM)的形式实现。因此,CDM市场潜力巨大。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统计显示,目前中国提供的碳减排量已占到全球市场的1/3左右,预计到2012年,中国将占联合国发放全部排放指标的41%,而CDM项目,中国占到2010年世界总CDM潜力的35%~45%,相当于拉美、非洲和中东的潜力总和。

不过,尽管中国是未来低碳产业链上最有潜力的供给方,却仍不是定价方。由于碳排放权的“准金融属性”已日益突显,并成为继石油等大宗商品之后又一新的价值符号。随着碳交易市场规模的扩大,碳货币化程度越来越高,碳排放权进一步衍生为具有投资价值和流动性的金融资产。因此,发达国家围绕碳减排权,已经形成了碳交易货币,以及包括直接投资融资,银行贷款、碳指标交易、碳期权期货等一系列金融工具为支撑的碳金融体系。碳金融大大推动了全球碳交易市场的价值链分工。

目前,全球碳交易所共有4个,他们是欧盟的欧盟排放权交易制(EU ETS),英国的英国排放权交易制(ETG)、美国的芝加哥气候交易所(CCX)以及澳洲的澳洲国家信托(NSW),并全为发达国家所主导。

中国2008年以来已经成立了3家环境交易所,即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北京环境交易所和天津排放权交易所。但是,目前这3家交易所都还仅限于节能环保技术的转让交易,距离推出二氧化碳排放权交易还有一段距离。

一国货币要想成为国际货币甚至关键货币,通常遵循计价结算货币一储备货币一锚货币的基本路径。而与国际大宗商品、特别是能源的计价和结算绑定权往往是货币崛起的起点。碳交易权的计价结算与货币的绑定机制使发达国家拥有强大的定价能力,这是全球金融的又一失衡。

目前,欧元是碳现货和碳衍生品交易市场的主要计价结算货币,日元也正在摩拳擦掌,试图使日元成为碳交易计价结算的第三货币。中国必须提前布局,积极构建碳金融体系,在全球能源金融新博弈中争取主动权。

发展碳金融体系的对策建议

低碳经济的发展是机遇也是挑战。中国应提高对碳资源价值的认识,使人民币成为碳交易计价的主要结算货币,培育碳交易多层次市场体系,开展低碳掉期交易、低碳证券,低碳期货、低碳基金等各种低碳金融衍生品的金融创新,改变中国在全球碳市场价值链中的低端位置,获取国家最大的战略权益。

一是把发展碳金融纳入到发展低碳经济的战略框架内。碳排放在碳交易机制下被赋予了资产价值,但由于中国的CDM项目分散、中介程序复杂、审核周期长,市场交易机制不完善,降低了碳资产的价值转化效率。未来需要建立和完善碳风险评价标准,提高中国在国际碳交易中的定价权,为碳金融发展创造稳定的制度环境。

二是积极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使人民币成为碳交易计价的主要结算货币。目前看来,在碳交易计价结算货币的问题上,欧元远远领先,2007年全球碳基金已达58支,资金规模达到70亿欧元。其中,来自政府投资者的资金93.3%是欧元,混合购买者的资金84.7%为欧元,私人投资者的资金60.19%为欧元,其余为美元和极少的瑞士法郎和英镑。可见,国际碳交易使用欧元计价结算的需要近年不断提高。此外,美元、日元、英镑、澳元、加元等都具提升空间。伴随各国在碳交易市场的参与度提高,将有越来越多的国家搭乘碳交易快车提升本币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地位,加速走向世界主导国际货币的行列。中国必须抓紧这一机遇将人民币与碳排放权绑定,推进碳交易人民币计价的国际化进程。

三是积极研究国际碳交易和定價的规律,借鉴国际上的碳交易机制,研究探索交易制度,建设多元化,多层次的碳交易平台,并且依托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定位,加快构建中国国际碳排放交易市场。

四是开展碳掉期交易、碳证券,碳期货、碳基金等各种碳金融衍生品的金融创新。目前世界银行已经设立了总额达10亿美元的8个碳基金。此外,挪威碳点公司、欧洲碳基金也非常活跃。中国要借鉴国际经验,着手设立中国CDM基金,同时加快开发各类支持低碳经济发展的碳金融衍生工具,加强全球碳金融的监管与合作。

猜你喜欢

交易市场计价货币
货币市场利率走势图
货币市场利率走势图
东莞市果菜副食交易市场
世界银行拟在中国银行间债市发行20亿SDR计价债券
关于定额计价与清单计价的异同分析
货币市场利率走势图
交易市场
如此计价
东莞市果菜副食交易市场近期价格等
第二期《漏洞在哪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