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共同活动中班主任的工作艺术
2009-10-30周建云
周建云
一个教学班由群体到集体,共同活动是过渡的载体,换言之,集体的形成不是靠道理讲出来的,而是在全体成员的共同活动中逐步实现的。现实中,每个班级都在组织课堂教学活动,参与学校和班级的竞赛活动以及进行课外娱乐活动,而能发展成为优秀集体的为数不多,大多数仅停留在联合群体阶段,并未形成真正意义上的班集体,更有些仍停滞在松散的群体状况。班主任的导向误区是关键所在。所谓误区,并非班主任故意为之,而是指思想观念中的盲点,做法上的不当,或忽略了要害问题。剖析误区,提出对策,就是扫除盲点、把握引导的关键,最充分地利用各种活动创设时空情境,在较短时间内创建一个优秀的班集体。
一、目标误区及对策
1. 功利化。许多班主任都知道活动前要明确目标,以参加学校运动会为例,目标多定位在比赛名次上,其结果就是使目标功利化、表面化。功利化目标会导向“胜易骄,败易馁”的集体情绪,它忽略了活动的意义在于给个体发展机会,诱发群体聚合的良性因素,营造群体和谐氛围,促进群体成员间互相磨合等功能。
对策:制定双重目标,即群体发展目标与参赛目标。群体发展目标是不为比赛结果所左右的深层次目标,包括活动中学生的参与程度、努力程度、自我调节程度等。明确活动中的个体、群体都是以发展为根本目的,这样师生都容易正确地对待活动的得失,参赛的成功固然有加速推进作用,参赛的失败也可由不利化为有利。
2. 狭窄化。活动目的功利化容易引发活动目的的狭窄化。以课堂教学为例,常常是尖子生受青睐;以学校文体竞赛为例,活动常常又是少数特长生、骨干分子施展才华的舞台;还有一部分人,因“毫无才干”而始终在扮演旁观者的角色。长此以往,他们便形成“集体成败,与我无关”的游离心态,只能使少数人获得发展,这就是活动目标的狭窄化。
对策:全员化,力求让每位学生都有一个活动角色,可台前可幕后。一次表面看来很成功很有特色的活动,如果不是全员性的,是不能形成凝聚力的,所谓的成功就要打折扣。班集体起步阶段的实施由班干部来完成欠妥当,应由班主任有目的地设计好每个人的角色,确定其责任,哪怕只是布置场地、赶制道具、清扫保洁、看管财物等杂事。这样可以让每个人都体验到“集体的成功,也有我的功劳”的自豪感,从而产生集体凝聚力。
3. 孤立化。在一学年中,各部门组织的活动数量相当可观,按组织单位分,有市县一级的、学校的、年级的、班级的,其中又有知识型的、能力型的等等;从参与人数来说,有个人的、小组的、全员的、与他人联合的等等。班主任“兵来将挡,水来土掩”的做法,只会被活动牵着鼻子走,各类活动孤立化了,导致活动的功效不能很充分地发挥。
对策:系列化,活动本身是独立的,集体的形成却是有序的。犹如棋盘布子,班主任应横向(与别的班级相比)、纵向(两三年内)两方面考虑如何利用活动,如常规性的校运会、艺术节等,构建班集体发展的规划。
二、过程误区及对策
1. 效率型。讲求效率是被大家所推崇的,这是工业化时代的产物,在班级活动中也往往追求效率。活动过程的高效,也许来自经验丰富的班主任的包办代替和程序设计,学生们只要高度服从,就出效率了。如果这种效率不是由学生发挥主体性、自行设计和实施的,这就不太有意义了。因为在追求结果时,失掉了过程。学生正需要在过程中、在遇到问题时,经历提方案、论证、择优、实施、评价五步骤来实现他们的发展,成为真正的活动成功者。挤掉学生的创新空间和实践过程的效率是不可取的。
2. 放任型。有的班主任将发挥学生主体性简单理解为完全放手让学生去搞,尤其在高年级,学生干部的确能在不依赖班主任的情况下完成一次活动。而活动后引发的小团体割据的副作用也是相当普遍的,对集体的帮助似乎不大。这是因为大多数学生的参与目的多在展示个人才华、验证个人能力、获得自身发展机会等这些方面上。从学生的角色位置看,这无可厚非。而只有班主任才能把握集体建设的轮廓,承担起教育面向全体学生、活动面向全体学生的责任。
班主任无论是管多管少,关键在于要管到点子上。首先,活动过程要给学生留有创新的空间。一次活动该如何设计?留给学生提议案。活动中成立哪些工作小组?以何种方式(成本最低,收效最大)完成任务?让学生小组设计完成。活动中难免有意外情况,如何对待?留给学生讨论取舍。其间班主任要发扬民主,以活动参与者的姿态与学生打成一片。其次,活动过程又是学生的实践过程。如一次演出,服装款式的选择、买料、议价、定做等,不妨放手让服装组去办。演出当天有更衣、化妆、走台等程序,不妨放手让“后勤部长”去统筹。队列操比赛,请专家指导、定训练计划、试操等,不妨文体小组去搞。此间,宁可多费周折多耗时,甚至允许失败,也要让学生有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空间。活动过程中班主任的职责是:(1)保证活动的全员参与,甚至有意创设机会。(2)协调人际关系。共同活动会导致平时稳定的人际关系被打破,学生将进入各种角色,产生多边交往,产生一系列的社会心理现象,如暗示、从众、模仿、感染、舆论、心理相容、心理冲突、心理气氛等。班主任要相机而动,针对各种利弊因素作出反应,有利用的、有引导的、有纠偏的等等。(3)培养学生群体意识。领导者要学会领导,群众要学会从大局出发,在特定的环境中服从领导。有些活动班主任最好能参与,充当一名普通成员,以身作则,使广大学生感到“连班主任都服从指挥”,可谓身教重于言教。(4)细心观察及时反馈。班主任要做个有心人,参与活动,不做“主角”,而要做“场记”,善于发现热闹背后的点滴细节,搜集那些被大家忽略或遗忘的闪光的人或现象,并有意识地做记录,充实手头的学生档案。
三、评价误区及对策
主要表现为评价简单化。活动小组职责仅是表扬好人好事、奖励先进等等,这是评价的误区。活动过程也是集体的形成过程,活动评价简单也会错失诊断班级状况的机会。
对策:首先,班主任应采用科学、量化参照表来定位自己的教学班现在所处的阶段,从感觉经验型上升到理论诊断型评价。其次,面对学生的总体评价要做到分析入理,评出价值来。不少学生,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在活动中的行为可能出于效仿、暗示、舆论、从众等,往往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班主任应启发他们,使他们的行为由自发上升到自觉。再次,评价形式要多样。(1)可以学生互评,班干部与学生互评,每人至少找出一处闪光点来。(2)可以是其他人员评价,班主任有意识地收集观看活动的领导、同行及其他科任老师的评价并告诉大家。(3)分类评价:导先进,班级干部及活动积极分子;拉中间,中段的普通同学;推后进,偏离度较大的学生。
综上所述,班主任应多反思如何走出误区,最大限度地利用共同活动来有效建设班集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