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例谈
2009-10-29周元厚
周元厚
信息技术的应用,为传统的常规语文教学注入新鲜的血液,使枯燥的语文教学焕发出新的活力。信息技术引入到教学中,有许多在常规教学环境中所无法得到的便利因素。信息技术下的语文教学呈现出前所未有的优势:信息摄入的快捷与便利,课堂容量的增加,图文声像的有机结合,学生兴趣的提高和课堂效益的提高,等等。本文就新课标下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的有关问题,从课堂教学实践的角度进行探讨。
人教版语文教材第三册第二单元,有一个综合性学习的课题“解意象,品诗歌”,由于信息量大、综合性强、能力要求高等,笔者就思考如何让学生在很短的时间里了解意象,从而赏析诗歌。于是笔者详细研究本单元的诗歌,发现关于月意象的诗句有10多句。于是利用网络资源,查阅关于月意象的资料,发现月意象不仅在我国的诗歌史上,在历史文化上也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先秦已有“嫦娥奔月”的传说,先秦故人曾通过“月出皎兮,月出皓兮,月出照兮”分别发出“劳心悄兮,劳心骚兮,劳心惨兮”之叹;“僧敲月下门”的故事成为千古美谈;《明月何皎皎》以“明月”演义出一代复一代骚客才子的怨夫思妇之作;而“披月踌躇”“揽月自赏”“望月凝思”“抚月痴想”……这些从古籍古典中衍生演化出来的词语成语,莫不流淌着中国古人一份难释的生命情怀,莫不激发古人情爱思恋的浩歌;“三五明月夜,四五蟾兔缺”(《孟冬寒气至》),月的意象是生命的时间飞逝,是美的烟波,是人生悲欢离合的演绎,是情爱的寄寓和沐浴。
月作为一种意蕴而想象的视觉、感觉的自然景物,能够为意象的塑造丰富深化某种特定的意念,从而阐释、实现“言外之意”的深层内涵。也正因为月具有这些鲜明丰富的语言形象,所以在中国历史文化和文学艺术中的地位十分显赫。于是笔者就从月意象入手,作为学习意象的一个突破口,设计制作教学课件《月意象》。
由于课本中关于月意象的诗句有10多句,如“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白居易《琵琶行》);“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白居易《琵琶行》);“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暝》)”;“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刘禹锡《石头城》);“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李商隐《锦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李清照《一剪梅》);“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冈”(苏轼《江城子》);“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姜夔《扬州慢》);“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李煜《虞美人》)。如果还像以前那样读给学生,学生接收到的信息就会不那么强烈;而采用多媒体把这一单元学习的关于月意象的诗句全面地展示在学生面前,会节省课堂时间,大大增加信息量。
为了刺激学生的感官,加深印象,在此配上相关的优美图片作为背景。比如,笔者通过网络搜索,甄选2幅图片,一幅是一位古装的仕女独自忧伤地端坐在窗前;一幅是“二十四桥明月夜”,一位秀丽的女子手持一根长箫,聚精会神地演奏,一轮圆月高高挂在夜空。这2幅图片都与诗句有一定的关联,而且营造出一种朦胧幽怨的氛围。以图片作为背景,还要经过Photoshop处理,使之变得朦胧,因为如果太清晰,就会冲击学生的视觉,影响授课的效果。
在分析诗句时,又加入背景音乐——经典的《梁祝》古筝曲。背景音乐的使用,也要有相关性,目的是更好地表现“月意象”给读者带来的“美”感。当然,《梁祝》带给人们的是一种“凄”美,与月的孤寂、凄清产生共鸣。
对这些诗句逐句分析后,又播放一首张若虚的扛鼎之作《春江花月夜》的配乐朗读,来进一步增强艺术感染力。同时,展示《春江花月夜》的原文,并配以背景图片——一轮明月从波光粼粼的海上冉冉升起。笔者再结合课文中的诗句,引导学生思考,总结出诗中月意象的几种常见意义:1)月的阴晴圆缺——离愁别绪,人生哲理;2)月的永恒——历史的见证者,引发人事变迁之感慨,望月怀人;3)月的空间感——望月思乡,望月怀人,孤寂;4)月的清冷感——凄清幽静。
课程进行到此,根据学生的生理特点,学生容易出现倦怠,于是在此插入用Flash制作的关于月的视频动画,通过Photoshop对图片效果进行处理,使之与课文内容“神似”,从而烘托教学气氛,让学生如临其境,感受到具体深刻的内涵。特别是Flash动画的运用,引领学生走进一个更高更远的月意象中,使学生在休息中思考月的润物无声。再配上关于月的歌曲,既可以缓解气氛,又可以加深对月意象意义的理解感悟,并且可根据时间的长短来控制音乐。
最后用练习题来巩固提高所学内容。用多媒体展示练习题,大大节省板书的时间,从而增加课堂的容量。
本课是一节综合性学习的归纳总结课,信息量大,综合性强,能力要求高,充分显示了信息技术的强大功能。计算机代替幻灯、投影、粉笔、黑板等传统媒体,实现它们无法实现的教育功能。图片、视频、音频等多种媒体的综合运用,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渲染情境,引发学生的想象和联想,为学生展现一个更为广阔、丰富的空间,给语文课注入活力。
(作者单位:山东省济宁市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