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合与分”
2009-10-29赵海英
赵海英
数的“合与分”是学生在认识了10以内数的基础上学习的,主要内容包括合与分的初步认识和10以内数的组成。“合与分”是重要的数学思想,教材(冀教版)在认识了10以内的数,没有学习加、减法之前安排这个单元内容,主要目的有两点:一是通过这个单元的学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10以内各数的意义;二是通过“几和几合起来是多少”的操作,为学习加法增加一些教学活动经验。
数的“合与分”知识是学习加减法的基础,因此,教师要十分重视数的“合与分”的教学。学生掌握好数的“合与分”,有利于摆脱掰手指逐一进行加减法的运算,能提高学生按数群进行运算的能力。数的“合与分”就是“数的组成”,指自然数列中除0和1以外,任何一个数都可以分成2个数,所分成的2个数合起来又是原来的数。
在教学中,数的“合与分”的传统教法一般是先由教师通过演示、讲解进行知识灌输,再让学生模仿练习,从而让学生了解、认识“合与分”所包含的不同的组成形式及组成的互换和递增、递减的关系。这种课堂教学模式基本上是“灌输——接受”,学生的学习方式基本上是“听讲——练习——再现教师传授的知识”。学生完全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的状态,教师注重的是如何把知识、结论准确地给学生讲清楚,学生只要全神贯注地听,把教师讲的记下来,考试时准确地答在卷子上,就算完成了学习任务。因此,教师对学生的要求是倾听,听成为学生最重要的学习方法。教师在课堂上不断地提醒学生注意听,家长也嘱咐学生上课认真听讲。这种教学模式使学生学习方法机械、呆板,靠死记硬背完成学业,当他们进入大学和参加工作后,明显地带有被动学习的特征,难以适应新的方法。
要改变这种现状,根据小学生天性爱动这一特点,为学生创设一个活动、探索、思考的环境,使每个学生都参与探求新知的活动,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增加学习兴趣,从而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和合作的能力。
首先,让学生自己进行操作活动。利用撒花片(双色花片,一面是红色,一面是蓝色)的游戏,让学生拿出一张记录卡,再拿出和纸上数字相等的花片握在一只手中,然后将手中的花片轻轻撒落在课桌上,再数数红色花片有几个,蓝色花片有几个,并用笔记录在纸上;接着再撒一次,如果和前一次的结果一样则不做记录,若不一样就继续记录,直到记录卡上的空格填完为止。这样,通过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让学生知道一个数所包含的几种不同的组成形式,并初步了解把2部分合起来就是原来的数。
其次,让学生再次利用双色花片进行操作,要求学生任取一种颜色的花片,从一开始,依次翻出一个同色花片,并作一次记录,一直翻到剩下最后一个,并组织学生讨论。1)教师有1个红色花片和4个蓝色花片,小朋友有4个红色花片,1个蓝色花片,谁的花片多,为什么?从而引导学生分析;2部分数换位置,合成的总数不变。2)有5个双色花片,其中3个红色,2个蓝色,现在拿走1个红色花片,拿来1个蓝色花片,想一想花片是变多了还是变少了?为什么?引导学生分析:一部分减1,一部分加1,合成的总数不变。这样,通过学习再次操作及集体讨论,让学生认识合与分的互换和递增递减的关系。
第三,通过“碰碰碰”和“盖房顶”等游戏,让学生做合与分的填空练习。这样设计贴近学生生活,符合学生的情感需要,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游戏中巩固所学的知识。把乏味而生硬的知识渗透在兴趣中,使学生在体验活动中发现问题,教师给予充分的肯定,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会在今后的学习中更加激发自己的学习兴趣。能否在教学中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的关键在教师。这种成功没有统一的标准,只要学生自己亲自动手操作了,就可以认定为有成功的希望。
通过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过程抽象成数学表达,从中感悟并理解知识的形成和发展,体会学习数学的方法与经验,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要途径和方法。学生动手操作可以使认识的对象与学生之间缩短距离,进行直接的认识活动。
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根本性改变,保证学生自主性、探索性的学习落到实处,学生的活动时间和空间在课程中获得合法地位,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学习,使学习过程变成学生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学生的学习变得丰富而有个性。也就是说在学生在亲手操作过程中主动作用于材料,进行有目的的探索,在有了相应感性知识时,再通过教师的引导,让他们发现数的组成各部分之间的数量关系,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学习,变再现性学习为探索性学习。而且,这次活动设计的另一个注重点则放在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上,从学生学习数学的特点出发,先让学生积累有关数的合与分的感性经验,再进一步引导学生对数的合与分进行初步的分析和概括。由已知导向新知,学习知识的迁移,让他们在获得新知识的同时,思维能力也得到较好的发展,从而提高学习兴趣。
(作者单位:河北省南宫市王道寨学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