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课堂教学要注重设置问题

2009-10-29李艳菊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09年22期
关键词:意识文本课文

李艳菊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把握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

这样,在教学过程中,“课堂质疑”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问题”理所当然成为教师与文本之间、学生与文本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民主对话的载体。

1 树立问题意识

所谓问题意识,是指人们在认识活动中,经常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或疑惑的实际问题及理论问题,并产生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索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又驱使个体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思维的这种问题性心理品质,称为问题意识。但是,问题意识并非与生俱来,它需要后天培养。那么,应该如何培养问题意识呢?

1.1 教师首先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

1)教师要明确问题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重要作用。问题是信息反馈的途径。反馈有很多途径。在课堂上,学生提出的问题,是教师了解学生的最好、最快的途径。通过学生的提问,可以反映出学生理解的难点、困惑的内容。教师根据这方面的信息,及时调整自己的教案。因为教师备课认为的难点和学生学习的难点未必是一致的。如果教师适时调整教案,就会节省许多时间,集中精力解决学生困惑的地方。同时,问题也能反映学生的兴趣点。在课堂上,学生对感兴趣的内容,问题最多。从学生的问题中,教师能了解学生对文章的哪些地方感兴趣,就可以有针对性地不断激活兴趣点、兴奋点,展开讨论,在不断地产生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突破教学的难点。

问题是学生兴趣的动因。“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即是问题,是引起思考的动因,是激起学生学习欲望和探究精神的最积极因素。学生有问题的地方,往往就是他感兴趣的地方。学生有了兴趣,学起来就积极主动,满腔热情。课堂教学调查表明:教师采用描述、讲解的方法,时间一久,学生的兴趣便呈逐步下降趋势;而设置问题让学生探究,学生的兴趣却呈逐步上升趋势。问题是兴趣的“启发剂”。所以,在课堂教学中,充满问题的探究性学习方式,是最受学生欢迎的。而学生一旦有了探究的兴趣,就会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给语文教学注入活力,也为学生的发展带来诸多益处。

问题是学生创新的起点。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说:“科学家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提出问题的能力。”由此可见,创新的起点是问题。只有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才能有目的、有步骤地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得出相应的结论。所以说,问题的提出是创造过程中的第一阶段,没有问题就迈不出第一步,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也就无从谈起。纵观人类社会,认识的发展、技术的创新,以及科学的发明,无一不是从发现问题开始的。

2)教师要消除自我心理障碍。“问题意识”在中华民族文化中的缺失与异化,与教师的教育行为有关。而教师教育行为过程中漠视“问题意识”,是因为存在心理障碍。受中国传统思想“师道尊严”的影响,教师被演绎为神圣不可侵犯的角色,教师是先知先觉,甚至是真理。于是教师就不敢放手让学生提问题,怕自己的教案被学生的问题搞得七零八落,怕自己面对学生的问题无力回答,颜面尽失,威信扫地。

因此,教师要树立问题意识,首先必须克服自身的心理障碍,摆正位置,放下架子,俯下身子,以“平等中的首席”的身份参与课堂对话,把学生当成“人”而非“容器”,把自己当做“人”而非“神仙”。

1.2 教师要善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不但自身要有问题意识,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也要有问题意识。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呢?

1)创设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氛围,是产生问题意识的适宜的气候和土壤。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提出,有利于创造活动的一般条件是心理的安全和心理的自由。他说:“学生只有在紧密、融洽的师生人际关系中,才能对学习产生安全感,并能真实地表现自己,充分地表现自己的个性、创造性地发挥自己的潜能。”因此,教师在课堂中应努力营造一种和谐愉悦、推心置腹的交流气氛,使学生敢于无拘无束地把自己对课文的各种感受、怀疑带到课堂上来。

2)开发训练批判性思维,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金钥匙。批判性思维就是不相信权威,敢于在既定理论、观点方面进行质疑,突破常规定型模式,超越传统理论框架,把思路指向新的角度、新的领域。开发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关键在于排除学生思维定势的干扰,引导学生变换角度去思考问题。

受中国传统思想的影响,学生往往把教师和教材看做是知识的权威,一味迷信。教师应引导学生挑战“权威”,让他们反思作品中的人物、结构、语言、思想、情感,从而开发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形成自己具有个性的解读。

2 教师要善于发现问题

在参考各种备课资料之前,教师应该有一个自主学习、深入文本、与文本对话的过程。只有这样,教师才会形成自己的阅读体验,产生困惑,并努力解决这些困惑。同时,教师要经常换位思考,从学生的角度来看待文本,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点以及语文基础,充分预计他们在阅读中可能出现的疑惑,思考解决这些疑惑的方法与策略。

然而,不少教师在备课时,自己没有预先深入文本,仔细研读,而是借助备课资料,备课资料上怎么说就怎么问,所有的问题基本由此而来,答案也由此提供,教师只充当“提出问题”和“明确答案”这2个环节的“中间人”角色。久而久之,不但教师失去自己思考问题的能力,无法形成自己的看法,而且必然会导致教师所提问题与学生实际需要脱节,或者学生所提问题令教师无所适从、无言以对。因此,教师一定要在参考各种备课资料之前,深入文本、自主学习,在与文本的对话中正确把握文本内容、主题、结构、语言,挖掘文本的亮点、重点、难点,发现问题,深入探究,在此基础上,结合其他资料,精心设计预案。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在课堂上游刃有余,得心应手。

3 学生也要善于发现问题

首先,教师要引导学生在预习中质疑。教学课文之前,教师应安排时间让学生自学。除了要求学生完成一般任务外,还应提倡“不提问题不读书”“读书必发问”的习惯,让他们在初步自主探究课文、与课文对话的过程中,将不懂的问题记下来,形成习惯。

其次,教师应引导学生在课堂交流中质疑。课堂上,学生在深入探究课文时,会不断地产生新的认知冲突。这是引导学生质疑问难、探究课文的好机会。教师要指导学生抓住文章中重点词语、句子或段落质疑,从而更深入地理解课文。学生提出的这些问题,都是他们在阅读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认知经验产生的,对理解文章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学生提出问题后,探究兴趣高涨,思考讨论积极,很快就能更深入地理解这些内容。

(作者单位:河北省卢龙县大李佃子中学)

猜你喜欢

意识文本课文
人的意识可以“上传”吗?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背课文的小偷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增强“四个意识”发挥“四大作用”
意识不会死
背课文
强化五个意识 坚持五个履职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