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当删减 合理整合
2009-10-29杨鹏
杨 鹏
高中新课程标准已经在全国实施几年了,对于生物学科来说,新课程标准增加了选修内容。选修一《生物技术实践》全部是实验操作,因此,绝大多数教师初次接触此模块时,由于受到学校实验室条件的限制,感觉本模块的教学无从下手,从而出现教师“讲”实验课现象的发生,失去开设本模块的意义。本文旨在针对高中新课程标准下如何开展生物学科选修一《生物技术实践》模块的教学进行阐述。
高中新课程标准对生物学科的要求相对于原来的教学大纲相比,一是分设了3个模块,二是增加了选修内容。理科学生需要在选修一和选修三模块中任选一个进行学习。其中选修一《生物技术实践》主要是实验操作。很多教师在教学中,刚一接触选修一,大多第一反应是教材和以往的选修教材完全不同了,内容全是新增的。大多实验教师原来从没有教过,原来的实验室条件也不允许,因此对这个模块的教学出现教师“讲”实验课现象的发生,所谓倡导学生探究也只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做一下文字上的探究罢了。
那么,如何根据学校自身条件来上好这个模块,达到这个模块应该起到的作用呢?首先,需要教师对选修一的各个实验做一统筹计划。
1 本模块需要完成的实验
根据课标的要求和大多数学校实验室的实际情况,人教版教材中能够开设的实验有:1)腐乳的制作;2)泡菜的制作;3)微生物的实验室培养;4)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分离;5)探讨加酶洗衣粉的洗涤效果;6)DNA分子的粗提取实验;7)胡萝卜素的提取。
之所以选择上述实验,原因有:一是考虑到学校实验室的实际条件,二是每个专题代表着不同的领域和方向,因此考虑到课程标准的要求,对于每个专题中选择了学生能够力所能及的实验,而教材中其他实验由教师引导学生作书面上的分析。这样,既解决了现实状态下学校的实际情况,又能够完成课标的要求。
2 各实验对课时的要求
1)腐乳的制作(3课时,其中大部分时间在课下完成);2)泡菜的制作(2课时);3)微生物的实验室培养(4课时);4)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分离(2课时);5)探讨加酶洗衣粉的洗涤效果(2课时);6)DNA分子的粗提取实验(2课时);7)胡萝卜素的提取(2课时)。
说明:各个实验可能耗时比较多,但是学生操作的时间留在课堂上,而其他的时间完全可以放在课下。
3 各实验的顺序
应该说,上述7个实验从完成的总时间来看很长,但是上述实验并不是都需要学生单独进行操作,只要充分计划好时间,让各个实验能够有所交叉,同时穿插上做不了的需要讲授的实验,一共36个学时是能够完成的。
专题1 传统发酵技术的应用先进行腐乳制作的实验,接着进行泡菜的制作,让2个实验能够有2天的时间差,这样就可以让发酵的那段时间公用,同时利用这段时间分析果酒和果醋的制作过程。
专题2 微生物的培养与应用先进行微生物实验室培养一节的操作,在培养微生物的过程中不宜和分离微生物的实验重叠,因为微生物实验室培养的技术是所有进行微生物实验操作的基础,学生还没有掌握之前,进行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的分离效果并不好。因此,在培养微生物的一段时间中,完全可以对2个微生物分离的实验进行原理分析,等到微生物实验室培养实验的结果出来,分析了成功和失败的原因后,直接进行分离微生物的实验。而在分离微生物实验进行培养的过程中,教师完全可以分析下一个专题关于植物组织培养的问题(此专题受到实验条件限制,大多数学校只能讲授、分析)
而其他实验由于耗费时间比较少,因此完全可以按部就班地进行。通过这样,优化了实验所需的步骤,使时间能够得到最大化地利用,因此提高了教学的效率,从而使课时不足的问题得到解决。
4 对学生的评价标准
由于都是一些操作性的实验,因此如何对学生进行评价,评价的标准肯定与其他模块不同。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对于不同的实验可以采用不同的评价方法。如泡菜的制作实验,教师可以让学生上交自己制作的泡菜,每人一瓶,然后由班级推选出评价小组,对上交的泡菜的色、香、味等进行全面打分,最后得出综合评价分数。然后让成功的学生和失败的学生分别总结分析原因。通过这样的评价,提高学生学习生物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科学思维、分析的意识和能力。而对于其他的实验,要求学生认真地完成实验报告且写出此次实验的经验、教训和心得。
总之,生物技术实践部分既然是选修一教材,是经过大量专家的认证,肯定有它独特的作用,如果仍然按照其他模块那样,只是在书本上分析、讨论,虽然在考试中能够取得一定的分数,但是,从长远来看,从学生的动手能力上来看,从学生科学的实验思维的培养上来看,显然是达不到的。因此生物教师应该从学生的长远发展来看,认真分析、上好选修一模块。
(作者单位:山东省淄博市淄川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