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的科学性与艺术性
2009-10-29王静
王 静
数学教师应特别注重数学学科的科学性与艺术性,利用其本身独有的魅力,感染、吸引学生,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1 导课的艺术
导课要有针对性,才能满足学生听课的需要;导课要有新颖性,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导课要有启发性,才能引导学生尽快进入听课的角色。
1.1 创设情境,给学生探究的空间思维始于疑问和好奇,而疑问和好奇,是学生探索未知世界的起点。如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时,笔者创设了分桃子的问题情境,要求学生把6、7、8、9、10、11个桃子平均分给2只小猴,可以怎么分?学生操作后产生了疑问:有的正好分完,有的还有剩余?这时,教师加以总结:“像平均分后有剩余的情况,我们可以用有余数的除法来表示。”有余数除法的性质在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中得到充分的揭示,使学习过程成为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
1.2 猜谜语导入富有启发性的导课可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调动他们的求知欲。在教学“认识钟表”时,笔者先让学生猜谜语:“溜溜圆,光闪闪,两根针,会动弹,一根长,一根短,滴答滴答转圈圈。”他们异口同声答到“钟表”。这样的导入,既显得新颖别致,又富于趣味性和吸引力,能顺利地进入主题。
1.3 以故事导入新颖性的导课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指向。采用幽默轻松的故事,把抽象的内容以浅显的形式引出来,往往能出奇制胜。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笔者是这样激趣的:“今天老师和大家分享一个小故事。从前,有一个脑子很笨的老财主,他给两个儿子分地。长方形的地分给了大儿子,平行四边形的地分给了二儿子,但是,两个儿子都认为分给自己的那块地小,都说老财主偏心。这可把老财主气坏了,可他又说不明白。哪个聪明的小朋友能帮帮他?”又如在教学“商不变的性质”时,以一个小故事导入新课。猴山上,有一只叫肥肥的小猴子既贪吃又自作聪明,猴王就利用分饼的机会教育了它。每只猴子分了8块饼,要它们平均分2天吃完。肥肥大叫:“8块饼太少了,不够吃。”猴王说:“那给你16块饼,平均分4天吃完。”话音刚落,肥肥又叫又跳:“不够,不够。”猴王又说:“那给你32块,平均分8天吃完。”肥肥还嫌不够。猴王最后说:“我一共给你64块饼平均分16天吃完,该满意了吧。”肥肥得意地说:“够了,够了。”猴王和其他的小猴子都笑了起来,而肥肥却莫名其妙。在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激发出来后,笔者用问题导入新课:为什么猴王和其他小猴子都笑了呢?猴王运用什么知识教育了肥肥?……利用故事,自然引出本课所要研究的重点内容,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开始对主题进行思考,为学生动脑加大了马力。
采用什么样的形式作为课题的引入很重要,教师要根据不同的课的要求,选择一种有效的方法导入新课。除了上述列举的方法,还有如歌曲导入、图片导入、悬念导入等。作为一名教师一定要去研究新课导入的艺术。
2 教学语言的艺术
课堂语言是教师进行教学的最重要工具,它是教师向学生传授文化科学知识,启迪学生心灵,开发学生智力,陶冶学生情操,进行思想教育的重要手段。教师就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艺术,如一个身姿手势、一个眼神、一句话语,都能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如在讲“小数的性质”这节课时,教师先问:“小朋友们去商店买过学习用品吗?”一句话就把学习兴趣调动起来,因为买学习用品和他们的生活太贴近了。接着又问;“圆珠笔1.5元,而标价却是1.50元,同样的钱为什么用不同的形式表示呢?你们想不想知道?”这既诱人又亲切的语言,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再如教师在讲“小数乘小数”时,出示式题:0.86×1.2。教师说:“根据这道题的特点和整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你有勇气独立完成这道题吗?”当全班学生都做对时,教师又说:“你们真聪明!”这样的语言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很大的鼓舞和推动,而且能促进师生感情的发展。
课堂上能运用富有童趣听起来又感觉亲切的教学语言,证实教师已能亲近学生,学生也能接受教师。
3 教学设计的艺术
精心准备是上好一节课的前提。教师应该“不打无准备之仗”,所以,教学设计就显得尤为重要。特别是小学这一年龄段的学生,一些小小的游戏则能起到调控课堂气氛和提升教学效果的作用,既能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学到知识,又能寓教于乐。
在练习题的设计中,笔者采用 “摘苹果”的游戏,把练习题设计在一棵苹果树上的一个苹果里。让小组同学一起去摘苹果,答对了就可以摘,看哪个组摘得多。在活动中,学生既对知识进行了巩固练习,又培养了学生的小组合作能力。
数学课堂教学的科学性和艺术性有待于进一步去大胆探索与尝试,有待于不断的发现、运用和创新。做到灵活运用,寓教于乐,从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作者单位:河北省河间市西九吉乡第三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