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指导学生阅读 提高课外阅读质量

2009-10-29张永玲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09年22期
关键词:施耐庵花木兰古诗

张永玲

中学生需要课外阅读,更需要学会阅读。教师不仅要激起学生阅读的兴趣,也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阅读的方法、态度,使他们学会选择书籍,在阅读中进行思考,“从容咀嚼”,无疑能进一步提高课外阅读的质量。

课外阅读不能放任自流,极需教师指导,旨在培养课外阅读的主动性,形成良好的阅读方法、态度,从而提高课外阅读的质量。笔者的实践是:以恰当的引导来点燃学生的阅读欲望,强化学生的阅读动力,激发学生阅读的主动性;通过满足学生的阅读需要、感知阅读的魅力,以促进阅读主动性的发展,并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语文课外阅读愈来愈被重视,各种措施纷纷出台:规定阅读时间,做好阅读笔记;提供必读书目及由此展开各类阅读活动等。其中不乏成功之举。但也必须冷静地看到这样一种普遍现象:学生的课外阅读流于形式,把阅读作为教师规定的“任务”;摘记也只是抄一些段落,到时应付教师的检查;所读没有融进自己的思想,故读而无得、读而不用;甚至部分学生借阅读之名,看质量低劣的言情、武侠小说,这样就不仅无益,反而有害了。

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学业的沉重、家长的急功近利、人的惰性等,但笔者认为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的阅读地位,缺乏“我要读”的阅读意识是至为重要的原因。唯有“我要读”,其积极性、创造性才能发挥出来,才能内化思考,融会贯通。

那么,这种阅读的主动性从何而来?还是需要教师发挥主导作用,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在具体实践中,笔者认为以下几种方法对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的阅读主动性很有成效。

1 故布疑阵,激起阅读欲望

亚里士多德曾说过:“思维自惊奇和疑问开始。”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的兴奋点,在此处设疑,思维必然被大大调动,“愤”“悱”之时,无法以课内知识开通,必然极欲求助于课外。学生学了《景阳冈》后,对施耐庵把老虎进攻情形的动作写得如此生动传神、惊心动魄,大加赞叹,并纷纷模仿老虎的动作。笔者问:“你们知道施耐庵为何写得这样传神吗?”学生莫衷一是,笔者便给学生补充施耐庵深入虎穴观察老虎的惊险故事,接着设疑:“施耐庵冒着生命危险观察老虎,为的是写好老虎。那么,《水浒》有几处写到了虎,这些虎又是怎样?你认为作者写好了吗?”同样的,学了《龙宫索宝》后,抓住学生大感兴趣的话题设疑:“孙悟空和猪八戒性格迥异,他们在唐僧面前说话会有怎样的不同?又会怎样互说对方呢?”这些疑问掀起学生购买和阅读四大名著的高潮。为此,班里还开了2次“名著故事会”,以满足学生表述自己的新发现的欲望。《西游记》还引出神话这一话题,笔者问:“古人怎么会设想出那么一个有玉帝王母、雷公电母的斑斓多姿的神话世界呢?你知道哪些中国神话故事?”并给学生介绍有关书籍,学生阅读热情高涨,自发地组成研究小组,在探讨中对中国古代神话有了较系统的了解。有些学生还摘录一些神话故事,在班中介绍。

2 你讲我写,形成阅读动力

大胆采用多种形式,让学生唱主角,如在班中开设“课前朗诵”“古诗诵读”活动等。课前朗读要求每位学生课前精心准备一篇短文,设计好2个问题,利用一堂课起始阶段的5分钟朗诵,一周评出一个最佳朗诵者。古诗诵读先“每日一诗”,每天轮流一位学生,摘录一首古诗于黑板,然后开设古诗“诵读课”,每周一精选上周所录古诗中的2首,指定学生(也可自己报名)细细品味,给同学上课。

这些活动,教师在充分作好指导的同时,指出4字要求——同学爱听。为了这个“爱听”,学生会主动阅读大量文章,并从中进行筛选,还会查阅许多资料应付同学质疑。活动过程中,学生会用填字游戏如“东风□(染)尽三千顷”,来让同学领悟古诗语言的凝练与形象;或抹去文章的结尾,让同学续写。苏霍姆林斯基说:“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当一个人不仅在认识世界,而且在认识自我的时候,就能形成兴趣。”这种“你讲我写”,正是引导学生亲身参与掌握知识,面对同学及同学的质疑能侃侃而谈,是对自我的极大肯定。

3 给予成功,满足阅读的需要

心理学认为,“需要”是人的活动积极性的主要动力,当人的需要得到满足时就会产生一种肯定的情感,随之而产生兴趣。因而要随时让学生感受阅读的成功。学生(包括家长)对阅读的最直接的需要还是认知需要,尤其是作文写作方面的需要。把课外阅读有效地融入学生思想之中并转化为文字,这无疑能更强地让学生感受到阅读的成功,也最终达成对学生课外阅读的重要目的。

在一次状物的记叙文写作的讲评课上,笔者针对学生写景时空洞无物、堆砌词汇、杂乱无章的问题,给学生列举《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钱塘湖春行》《咏柳》《春草》《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绝句·古木阳中系短篷》《渔歌子》《忆江南》等诗,让学生思考下列问题。1)这几首诗都是写春之景,所反映的是否是同一时间的景?从哪些词、句中反映出来?2)这些诗中分别提到哪些景物?这些景物作者是怎样有机安排的?3)读这样的诗,你会产生什么感受?深入讨论之后,学生至少从古诗中加深如下印象:写景要抓住景物特点,同样是春草,早些“遥看近却无”,稍早些“才能没马蹄”,晚些则“无处不绵延”;同样是春风,有时“似剪刀”,有时“吹面不寒”。写景要有序,序有多种;景要鲜明,融入作者的情感。学生再次写作,以上3方面就处理得很好,而且大量的古诗句被恰当地引用进去,给文章平添许多雅趣。

4 平中出奇,感知阅读的魅力

借助课外阅读引领学生重新审视课文,必然会挖掘出许多新奇的、独到深刻的东西。当学生以课外阅读令熟视无思的课文呈现异彩时,也就必然真切地领略了课外阅读之魅力。朱熹有言:“教人未见意趣,必不乐学。”

《木兰诗》是一首传诵千古的我国古代民歌,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知道这是一首好诗,知道花木兰具有怎样的性格,但仅此而已!笔者动用美国迪斯尼公司制作的影响极大的动画片《花木兰》,古诗动画对比着讨论,提出问题让学生回答。动画中的花木兰合你的心意吗?若不合,请你描绘一下你从诗中感受到的花木兰的形象?两者内容方面有什么出入?外国人眼中的中国人是怎样的?讨论之时,不时地给学生补充进有关动画《花木兰》的评论及在中国引起的反响的材料。整个过程,学生由惊奇到惊叹到深思,深思之后著文表述(如《为花木兰塑像》《我终于领略了中国古诗的语言》),而且延伸出对动画片《宝莲灯》及中国动画的讨论。

(作者单位:河北省卢龙县大李佃子中学)

猜你喜欢

施耐庵花木兰古诗
花木兰
花木兰
“拟古诗”之我见
施耐庵巧用对联治病
品读古诗
品读古诗
品读古诗
安阳有个“花木兰”
罗贯中与施耐庵(上)
无巧不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