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策略与措施
2009-10-29祖立彬董玉华
祖立彬 董玉华
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新形势下,塑造中学生的创新能力成为人才培养的必然要求。针对目前我国教育体制下中学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本文进行系统分析,并就如何培养中学生创新能力提出相应的方法与策略。
著名创新专家郎加明曾指出,世界未来的竞争是三大竞争:创新思维的竞争、知识产权的竞争和创新体系的竞争。创新是人类前进的阶梯。如果没有Intel的创新精神,计算机CPU的更新换代就会停滞,“摩尔定律”就会失效;如果没有微软的创新精神,人们使用的电脑操作系统不会从DOS一直发展到现在的Vista。总之,人们吃、穿、住、行无一不包含创新的成果。
不仅科技工作需要创新,各行各业也都需要创新。在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大背景下,我国适时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目标。原因很简单,尽管我国30年来取得非凡成就,经济突飞猛进,但是科研创新能力始终没有取得明显进展,甚至还出现一味购买、模仿的不良现象,而且有愈演愈烈之势。因此,党中央这种战略决策的提出恰逢其时,为我国科技、教育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但是,一谈到创新,似乎与学生尤其是中学生相距甚远,因为一般认为中学的学习过程是理解知识、掌握知识的过程。在我国现行教育体制下,任何学校都无法摆脱“应试”教育的模式,教师在高考指挥棒下完成任务,学生中间最为推崇的是“寒窗苦读”。显然,这种机械、呆板的教育方式已经对人才培养造成不良影响。例如对于大多数中学生,学到手的仅限于“知识”,关于“能力”培养,似乎与中学阶段的学习无关。
人类的青少年阶段是最具创造性的时期,历史上许多伟大的发明创造都诞生于这个时期。因此,创新意识是创新能力培养的前提。针对我国现阶段的教育体制和教学模式,如果想突破固有束缚,可以从以下几点做起。
1)广泛开展数理课堂的教学实验设计。数、理、化是一切自然科学的理论基础,中学阶段虽然都归为理科课程,但是它们的知识构架和背景却存在很大差别。化学学习属于比较“感性”的认知过程,从化学史的发展来看,属于“发现”的科学,从各种化学元素的性质,到化学反应的现象,都是人可以感知的。因此,化学知识基本都可以通过实验演示,对学生记忆非常有利。而对于数学和物理课程,理论性、逻辑性更强,尽管物理课本对各种定理、定律都有浅显的图片或实验描述,但是实物演示的教学效果远非平面效果可比。因此,充分挖掘生活实例对物理现象加以解释非常重要,如果学生能够亲身体验则效果更好。对于数学教学,也需要教学过程的创造性,将一些必要的科学实验哪怕是生活常识“搬”入课堂,这一点对于要求抽象思维的“几何”课程尤为重要。在这样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只要教师愿意“大浪淘沙”,网络空间将为教学提供无尽的帮助。除了网络资源,像一些儿童竞赛电视节目,比如“三星智力快车”和“SK状元榜”等都能给教师很好的启迪,其中一些趣味性的题目可以完全转移到课堂上,加强学生对知识的融会贯通。
2)加强有效的课外实践磨炼。实践出真知,这是亘古不变的真理。教师应当鼓励中学阶段的学生丰富自己的课余实践,这绝非连篇累牍的培训班能够代替的。例如,当下对近于畸形发展的“奥数”教育,社会民众提出广泛的批评。为了“奥数”而“奥数”,为了“补习”而“补习”的现象比比皆是。诚然,必要的补习强化对于学生巩固知识固然有利,但是从课堂到课堂的教学模式始终都无法摆脱“填鸭式”教育的窠臼。
兴趣是教育的前提。生活当中,无处不科学。教师应当教会学生用双手去体验科学的魅力。笔者认为,近些年来,宣传上日渐式微的“手拉手”活动是一种很好的方式,让来自发达地区与相对落后地区的学生实现“交叉换位”,互相体验对方的生活情境。当面对一个陌生的环境,所有的学生都会睁大他们好奇的眼睛,学习的兴趣、求知的渴望都将幻化成学习的动力。当农村的学生面对科技馆里各种新奇的实验仪器,并有机会亲手实践课本上的各种科学理论时,可以想象那将是怎样的场景——新奇,并且跃跃欲试。同样地,当城里的学生见到一望无垠的麦田,体会到井水的甘甜时,此时哪怕蜻蜓点水的讲解都将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因为没有比实践更好的老师了,数学的、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知识跃然眼前。
3)文科课堂注意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理科课堂需要不断地创新实践,文科需要吗?答案是肯定的。如前所述,理科教师要培养学生勤于发问、敢于发问的习惯。但是,习惯的养成并非一日之功。语言类和政治类(大学以后可归为哲学类)课程对于培养这种习惯具有先天的优势,但是,多年以来,我国文科的教学模式,尤其是中学阶段的文科教学,同数理化一样,大多时候仅仅停留在知识的灌输上。与理科提倡启发式教学不同,文科教学应当注重培养中学生的思辨能力。这种思维方式一旦形成,必将对理科学习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具体地说,语文课堂可以定期设置讨论课,针对课堂上某个知识点、某篇文章的内容或写法、某位作者的观点和思想等展开讨论甚至争论,从而形成一种探讨的氛围;对于政治课堂,除了必要的政治理论讲解外,完全可以在每次课设置10分钟的辩论环节,让中学生从自己的视角出发,针对一些热点话题展开讨论,并与当堂讲解的政治理论结合起来;至于中学英语,目前多数学校已将“读、写、听”作为基本技能加以培养,但是中学阶段的口语练习仍然匮乏。这就要求英语教师在提高自身素质的前提下,在课堂上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发言机会,并努力形成用英语交流的习惯。对于条件较好的学校,也可如大学生辩论赛一样,举办一些类似活动。
总之,要想使中学生真正实现全面发展,并且形成创新性思维方式,还需要全社会尤其中学教师的不懈努力。
(作者单位:河北省乐亭县毛庄镇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