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古诗中声音所创设的美感

2009-10-29吴红霞

中学语文园地(高中) 2009年9期
关键词:春雨诗人

吴红霞

诗中的声音能调动起读者的各种感觉,用鲜明的、活生生的形象去感化读者。

《论语》云:“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诗歌是灵动的语言,诗中的声音会创设出活灵活现的形象,让读者兴奋起来,置身于其中,为之悲,为之乐,为之迷恋不已!《诗经·卫风·氓》中“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勾画出了一位怀有炽热情感的纯真女孩形象,惟妙惟肖,独特生动。王昌龄《采莲曲》“逢郎欲语低头笑”一句,生动逼真地描写了一位腼腆羞怯的采莲姑娘的内心。金昌绪的《春怨》中“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表面上写的是少妇不愿听到黄莺的啼叫,怕惊扰她的美梦,实则含蓄地抒发了她对征戍亲人的思念之情。柳永的《雨霖铃》“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二句。感情深挚,形象逼真,如在目前。真是力敌千钧!词人凝噎在喉的就“念去去”二句的内心独白,道尽了恋人分手时难舍的别情。杜甫《石壕吏》“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差吏狂呼暴跳多么凶横,老妇哭哭啼啼多么凄苦。只听老妇上前对差吏说道:我的三个儿子都已当兵去打邺城了。一“呼”,一“啼”,一“怒”,一“苦”,把矛盾的尖锐性揭示出来,表现了差吏如狼似虎的狰狞,以及老妇悲苦痛哭的凄惨。“一何”重复运用,把诗人的爱憎感情寓于叙事之中。引起读者对安史之乱中遭受苦难的百姓的深切同情。明代陆时雍《唐诗镜》说:“其事何长,其言何简。‘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二语,便当数十言写矣。文章家所云要会以去形而得情,去情而得神故也。”

诗中的声音带来的如临其境的效果会让读者产生丰富的想象。

诗中的声音虽然字数不多,却能带给人很多想象。只有调动起想象力了,诗歌才能充分体现其价值,带给读者更丰富的内容,更深刻的思想,更理想的境界。如王维《山居秋暝》“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诗人先写“竹喧”、“莲动”,因为浣女隐在竹林之中,渔舟被莲叶遮蔽,起初未见,等到听到竹林喧声,看到莲叶纷披,才发现浣女、莲舟。这样写更易使读者产生丰富的想象。曾公亮的《宿甘露僧舍》“枕中云气千峰近,床底松声万壑哀。要看银山拍天浪,开窗放入大江来。”开头写诗人高卧僧舍的心理幻觉。屋内充满水气,枕头云遮雾绕。诗人仿佛置身于千峰万仞之巅,如梦似幻。床底,松涛阵阵,澎湃轰鸣,似万马奔腾,如长风出谷,似雷霆万钧,如江河怒吼。由实及虚,夸张造语,幻想生情,似乎让我们感受到诗人心中那云水雾气般的迷乱和深谷松鸣般的哀号!这些都与诗中对声音的描绘分不开!再如苏轼《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缫车。牛衣古柳卖黄瓜。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是通过传入耳鼓的各种不同的音响在诗人意识的屏幕上折射出的一组连续不断的影象来写景的。作者经过长途跋涉,不免有些倦意。突然,“簌簌”之声传来耳际,并好像有什么东西打在身上和头巾上。这时,他才意识到:这是枣花落在身上。接着,耳边又传来吱吱呀呀的声响,越往前走,这响声便越浓,这是作者熟悉的缫车的响声,原来,他已进入村中了。这时,突然一阵叫卖声传入耳鼓,定睛一看,原来是一位农民坐在柳树荫中,面前摆着一堆黄瓜……。仅仅三句,用声音传递的村中劳动生活画面已印入读者心中。前三句之所以从听觉方面来写,主要是因为酒意未消,路途遥远,人体困乏,故而写下来的只不过是睡眼蒙目龙中听来的片断,并非是视觉构成的完整统一的画面。但在读者心中产生的想象却远远大于后者。

诗中的声音可让读者推测诗人当时的心境,从而更好地理解诗意。

诗人当时的心情如何,可以从诗中推测而知,声显情,情切则声切,情柔则声柔,情悲则声哀,品尝诗中的声音,可从侧面捕捉到诗人的心情,并可溯其源,知道作者当时的处境。陆游的《临安春雨初霁》“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诗人只身住在小楼上,彻夜听着春雨的淅沥;次日清晨,深幽的小巷中传来了叫卖杏花的声音,告诉人们春已深了。绵绵的春雨,由诗人的听觉中写出;而淡荡的春光,则在卖花声里透出。“小楼一夜听春雨”,正是说绵绵春雨如愁人的思绪,伴着这雨声而涌上了眉间心头。李商隐的“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是以枯荷听雨暗寓怀友之相思。晁君诚“小雨愔愔人不寐,卧听嬴马乾残刍”,是以卧听马吃草的声音来刻画作者彻夜不能入眠的情景。陆游这里写得更为含蓄深蕴,他虽然用了比较明快的字眼,但用意还是要表达自己的郁闷与惆怅。白居易的《夜雪》中“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传来的积雪压折竹枝的声音,可知雪势有增无减。诗人有意选取“折竹”这一细节,“折竹声”于“夜深”而“时闻”,显示了冬夜的寂静,更主要的是写出了诗人的彻夜无眠;这不只为了“衾枕冷”而已,同时也透露出诗人谪居江州时心情的孤寂。

诗中突如其来的声音会给人异军突起的振奋,增加奇趣。

突如其来的声音如野花瓣般的幽香一旦传来,总会震撼人心,给读者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苏轼《有美堂暴雨》开篇“游人脚底一声雷,满座顽云拨不开”,写暴雨来临前瞬息之间的情形,不写平地一声雷起,而写一声雷突然响自游人脚底,不写乌云遮天,而写密云压顶拨不开,造语新奇,形象生动。写雷云交作,有“笔未至而气已吞”之妙。“十分潋滟金樽凸,千杖敲铿羯鼓催”两句,妙在用了千根鼓槌急遽地敲打着羯鼓而发出的响亮之声来写雨势、雨量、雨声。从而给人以如临其境、如闻其声之感,增加了奇趣。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不止有生命的熊与龙以吟、咆表示情感,就连层巅、深林也能战栗、惊动,烟、水、云都满含阴郁,与诗人的情感,形成统一的氛围。这奇异的境界,已经使人够惊骇的了,但诗人并未到此止步,在令人惊悚不已的幽深暮色之中,霎时间“丘峦崩摧”,一个神仙世界“訇然中开”,“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云之君”披彩虹为衣,驱长风为马,虎为之鼓瑟,鸾为之驾车,皆受命于诗人之笔,奔赴仙山的盛会来了。这里巨大的响声烘托了奇幻之境,加强了神妙之感。

诗歌中声音的作用也许远不止这些,作为我国优秀的文化遗产,诗的影响力处处可见。研究诗歌中的声音,对于我们进一步钻研古代文学,指导写作等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也许,曹雪芹也是被这些诗人同化过了吧,要不然怎么会有“红学家”们为王熙凤出场时的“先闻其声”而发出的啧啧声呢?

(作者单位:甘肃省金昌市第四中学语文组)

猜你喜欢

春雨诗人
最帅的诗人
澳大利亚最有名的诗人是谁
“诗人”老爸
春雨
愤怒
春雨
想当诗人的小老鼠
春雨
春雨
No.3 最佳小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