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唐代“咏蝉”诗三绝

2009-10-29

中学语文园地(高中) 2009年9期
关键词:比兴骆宾王秋蝉

张 华

唐代“咏蝉”诗中以虞世南的《蝉》、骆宾王的《咏蝉》、李商隐的《蝉》最为人称道,这三首诗都是唐代托咏蝉以寄意的名作,由于作者地位、遭际、气质的不同,虽同样工于比兴寄托,却呈现出殊异的面貌,构成各具特色的艺术形象,成为唐代文坛“咏蝉”诗的三绝。

虞世南

垂■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首句写蝉的形状与食性,蝉的头部有伸出的触须,好像下垂的冠缨,又生性高洁,栖高饮露。突出了它的“贵”与“清”。次句写蝉声之远传,“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这是全篇比兴寄托的点睛之笔。它是在上两句的基础上引发出来的议论。蝉声远传,一般人往往以为是藉助于秋风的传送,诗人却别有会心,强调这是由于“居高”而自能致远。这种独特的感受蕴含一个真理:立身品格高洁的人,并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藉,自能声名远播。这里所突出强调的是人格的美,人格的力量。两句中“自”字、“非”字,一正一反,相互响应,表达出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美和高度自信,表现出一种雍容不迫的风度气韵。唐太宗曾经屡次称赏虞世南的“五绝”(德行、忠直、博学、文词、书翰),诗人笔下人格化的“蝉”可能带有自况的意味吧。

咏蝉

骆宾王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这首诗作于高宗仪凤三年(678年)当时骆宾王任侍御史,因上疏论事触忤武后,遭诬,以贪赃罪下狱。起二句用比兴手法,写秋蝉高唱,引出诗人在狱中对家园深深的思念。三、四两句写高唱的秋蝉还是两鬓乌玄,可自己经历种种磨难却已两鬓斑白,曲折写出了一份凄恻的感情。接下来五、六两句,纯用“比体”。两句中无一字不在说蝉,也无一字不在说自己。“露重”“风多”比喻环境的压力,“飞难进”比喻政治上的不得意,“响易沉”比喻议论上的受压制。蝉如此,我也如此,物我在这里打成一片,融浑而不可分了。第七句再接再厉,仍用比体。秋蝉高居树上,餐风饮露,有谁相信它不食人间烟火呢?这句诗人自喻高洁的品性,不为时人了解,相反,还被诬陷下狱,在这样的情况下,只有蝉能为我而高唱,也只有我能为蝉而长吟。末句用问句的方式,使蝉与诗人又浑然一体了。

李商隐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以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前两句写蝉声,蝉栖高树,吸风饮露,由于“难饱”引出了悲哀的“恨”声,但这样的鸣声又是白费,是徒劳,因为不能使它摆脱难饱的困境。这与作者身世暗合,作者由于为人清高,所以生活清贫,虽然向当权者陈情,希望得到他们的帮助,最终却是徒劳的。三、四两句写蝉的鸣声到五更天亮时,已经稀疏得快要断绝了,可是一树的叶子还是那样碧绿,并不为它的“疏欲断”而悲伤憔悴,显得那样冷酷无情。五、六两句抛开蝉,转到自己身上。自己是个小官,在各地流转,好像大水中的木偶到处漂流,这种不安定的生活,使他怀念家乡,更何况家乡田园里的杂草和野地的杂草已经连成一片了,作者思归更切。最末两句蝉的鸣叫声提醒自己的举家清贫,又提醒自己这个与蝉境遇相似的小官,想到“故园芜以平”不免勾起赋归之念。

清施补华《岘佣说诗》云:“三百篇比兴为多,唐人犹得此意。同一咏蝉,虞世南‘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是清华人语;骆宾王‘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是患难人语;李商隐‘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是牢骚人语,比兴不同如此。”这确是一语破的之说。

(作者单位:河南省鹤壁市工贸学校)

猜你喜欢

比兴骆宾王秋蝉
村口那座山
秋蝉礼赞
记住了,他叫骆宾王
骆宾王七岁咏鹅
蚂蚁和秋蝉
骆宾王的鹅(外一首)
秋蝉
试论虞山诗派对晚明吴中诗风的继承与发展
关于纳兰性德文学思想的解读
《孔雀东南飞》开篇二句考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