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实施互利共赢的对外经济开放战略
2009-10-29陈继勇
陈继勇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创造了令世人瞩目的经济成就。从最初提出对外开放,到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再到今天互利共赢开放战略的提出,中国经历了“部分让利”、“互利”到“共赢”的三个发展阶段,中国的对外开放从数量扩张逐步转向质量提升,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的深度与广度不断拓展。目前,中国经济总量位居世界第三,贸易总额排名世界第三,利用外资连续17年位居发展中国家之首,外汇储备世界第一,这些辉煌的成就表明中国的对外开放已经进入新的历史阶段。在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化的背景下,随着开放程度的不断扩大,中国经济受世界经济的影响日益增强,同时对全球经济的辐射力和影响力也逐步显现。针对新环境和新问题,2006年中国提出了互利共赢的新开放战略,从而确立了新时期中国对外开放的指导思想,为中国未来开放型经济水平的提升奠定了战略基础。目前,中国正是在互利共赢这一新开放思维的指导下积极应对国际金融海啸的巨大冲击,并为全球共同应对金融危机做出了重要贡献,承担起了一个开放的经济大国应有的责任。
“互利”是国际经济交往的基础,体现了国际经济交往中资源配置效率提升所带来的非零和博弈的结果,是交易双方愿意长期交易的经济保障。“共赢”则在互利的基础上更进一步,要求交易双方能够更加公平地共享开放红利,实现双方的协调发展。互利是开放的基础,而共赢则是开放的理想目标。中国互利共赢的新开放战略是在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化、中国日益成为世界经济大国的背景下提出的,它为中国解决对外开放中出现一系列新的现实问题提供了战略指导,它要求我们必须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正确认识中国对外开放的收益和成本,实现对外开放由数量扩张向质量提高的转变,兼顾本国发展和他国利益。
中国互利共赢的对外经济开放战略是一个完整的战略体系,由对外贸易战略、金融开放战略、国际投资战略、国际技术创新与合作战略、国际区域经济合作战略等部分构成。该战略的实施重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在对外贸易上,要以转变外贸增长方式为中心,调整进出口结构,鼓励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的产品出口,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大力发展服务贸易,以改变数量增长高、质量效益低的局面。同时,要继续采取综合措施促进贸易收支实现基本平衡,减少与贸易伙伴的摩擦。
在金融开放上,要坚持积极、稳健的开放战略,改革和完善国内金融政策,提高国内金融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逐步推进资本账户的开放,并以应对此次国际金融危机为契机,建立一个完善的国际经济风险的预警和防范体系,积极参与国际金融新体系的创建。
在国际投资上,要适应生产国际分割的发展和国内生产环境的变化,创新利用外资方式,提高利用外资质量,利用外资的重点从过去的“强调优惠政策”向“参与生产国际分割”转移,高度重视当地国际生产的专业化分工。同时,积极推进“走出去”战略,创新对外投资和合作方式,为其他国家创造税收、外汇收入以及就业机会,共享“中国机会”,消减“中国威胁论”的影响。
在国际技术创新与合作上,积极推动技术引进与自主创新的良性互动,充分利用国际创新资本与创新人才资源,建立国家创新体系,加快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步伐。同时,加强国际技术合作与交流,扩大对发展中国家的技术支持,与全世界分享中国智慧。
在国际区域经济合作上,加快自由贸易区建设,积极创新国际经济合作机制,以“依托周边,拓展亚太,迈向全球”为总体布局,采取差异化和循序渐进的策略,通过加强总体规划、完善组织结构、明确微观主体等途径提升中国全面参与国际区域经济合作的总体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