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哈代《德伯家的苔丝》中的罪与救赎

2009-10-28唐妮妮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2009年9期
关键词:德伯家的苔丝苔丝救赎

摘 要:哈代是英国19世纪末20世纪初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其代表作《德伯家的苔丝》具有浓厚的宗教气息,作品中运用了大量的《圣经》典故、意象和思想等。本文从基督教的罪与救赎的观念去解读苔丝的悲剧性,通过对苔丝获罪和救赎历程的分析,指出罪与救赎观念是文本的内在结构和苔丝悲剧命运的思想根源,反映出哈代对伪善的基督教教会和僵化的基督教教义的批判。

关键词:《德伯家的苔丝》 苔丝 宗教 罪 救赎

托马斯·哈代(1840—1928)是英国19世纪末20世纪初杰出的小说家、诗人。哈代一生出版了十四部长篇小说、四部短篇小说集、八卷诗以及两部诗剧。他的创作为他在世界文学中奠定了不朽的地位,被评论家誉为“英国小说中的莎士比亚”。

《德伯家的苔丝》是哈代最优秀的代表作之一,其发表意味着哈代悲剧小说创作达到了顶峰。作为哈代代表作的《德伯家的苔丝》是英国文学和世界文学的瑰宝,历来受到众多文学评论家的瞩目,从悲剧意识、创作艺术、女性主义、宗教、原型批评等各个角度对这部作品及其主人公作了分析。宗教文化尤其是体现基督教思想的《圣经》文化对整个西方有深刻的影响,它渗透到西方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对文学的影响尤其深远,几乎所有的作家都从中吸取营养。“西方文学的历史实际上就是一部宗教的历史,更具体地说,各个时代的作家的创作都离不开从圣经中获得的启迪,因此研究西方文学,没有对《圣经》的最起码的理解显然是无从下手的。”[1]哈代从小在宗教氛围浓厚的家庭中长大,熟读经书,对宗教文化熟识,其作品具有浓郁宗教气息。在《德伯家的苔丝》中,哈代就运用了许多《圣经》中的引文、人物、意象、典故、思想等。本文从宗教观念的角度解读作品,分析文中的罪与救赎,指出苔丝悲剧的思想根源,反映哈代的宗教观。

一、宗教信仰背景

托马斯·哈代于1840年6月2日出生在英国西南部多塞特郡的一个偏僻落后的小山村。哈代从小就生长在一个具有浓厚宗教氛围的家庭中,他的祖父、父亲、叔叔、母亲都是虔诚的基督教徒。父亲是石匠,从事教堂的修缮工作,也是教堂唱诗班的小提琴手,哈代从小跟随父亲出入教堂,耳濡目染,培养了自己的宗教感情。哈代还在母亲的教导和影响下,阅读了大量的宗教书籍,包括《圣经》、《祈祷手册》、《基督徒的一年》等。哈代从小就受宗教文化的熏陶,对宗教有较深刻的认识,并曾立志当牧师,但后来随着科学的发展,个人阅历的丰富,思想日渐成熟,改变了对宗教的看法。“哈代的思想发展经历了一个复杂的过程:他从信仰上帝发展到抛弃上帝;他最初受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和斯宾塞的社会进化论的影响,后来又受叔本华的内在意志力论的影响,最后形成了他自己的进化向善论或社会向善论。”[2]哈代接受了新思想,抛弃了宗教信仰。哈代的宗教思想经历了从信仰、怀疑到放弃的复杂过程。

哈代的代表作《德伯家的苔丝》于1891年出版,这一时期的哈代经过了文艺复兴、启蒙运动、达尔文、斯宾塞等思想的洗礼,已经接受新思想,抛弃宗教信仰,是一个彻底的无神论者,一个对基督教持批判态度的人。哈代在《德伯家的苔丝》中对僵化的基督教教义和伪善的教会进行了批判。苔丝是一个失身女子,以当时的宗教道德观来说,苔丝是一个罪人,可哈代并不认为苔丝有罪。“在世人眼里,是一个罪人,一个堕落的女人,一个受人供养的情妇,最终又是一个杀人犯。但是在哈代看来,苔丝的一切天赋都是她最伟大的美质、她是一个纯洁的人。”[3]哈代以“一个纯洁的女人”作为小说的副标题,这说明了哈代对苔丝犯下“不可奸淫”之罪的否定,也表明了作者对于宗教伪善的批判。

《德伯家的苔丝》的时代背景是19世纪后期英国农村一个保有古风古貌宗法制社会的威塞克斯地区,这是一个宗教势力还十分顽强的农村地区,但随着科学的发展,长期统治人们的宗教思想受到了动摇,特别是达尔文发表的《物种起源》,引起了意识形态领域的革命,这一科学论断动摇了基督教信条——世界是上帝创造的,整个社会正在经历一场信仰危机。苔丝生活在宗教势力顽强的农村,随着科学的发展,作为先进人物,安玑和苔丝开始接受新思想,抛弃宗教信仰。

二、《德伯家的苔丝》中的罪与救赎

哈代的《德伯家的苔丝》具有浓郁的宗教气息,文中大量引用了《圣经》中的引文、人物、意象、场景、情节、典故等。罪与救赎是基督教的重要概念,是文学创作的重要主题。罪与救赎的观念贯穿于小说的始终,从开始的有一个高贵的祖先到最后的典型的明证,是一个获罪到救赎的过程。罪与救赎的观念是文本的内在结构,是苔丝悲剧命运的思想根源。

(一)罪的表现及影响

罪是基督教里面的一个重要概念。《圣经》中讲:人有两种罪,原罪与本罪。原罪是与生俱来的,本罪是由原罪引发的,指违背上帝的律令。在《德伯家的苔丝》中,苔丝身上表现出原罪和本罪,罪的观念使苔丝陷入肉体和精神的折磨中,促使了苔丝悲剧的形成。

1.基于《圣经》的原罪

《德伯家的苔丝》的悲剧故事叙述模式暗合了原罪故事模式。根据《旧约圣经》的创世纪记载:耶和华建立伊甸园,园中物产丰富,风景美丽,生长着各种各样的果树,包括生命树和知识树。耶和华吩咐亚当和夏娃,伊甸园中各树的果子可随意吃,只有知识树上的果子不能吃。夏娃受到魔鬼的化身——蛇的引诱,吃了知识树上的果子,并且给亚当吃。耶和华知道后大怒,将二人逐出伊甸园,使亚当受劳作之苦,夏娃受分娩之痛。人类始祖亚当和夏娃违背上帝的意旨,偷吃知识树的果子而犯下的第一个罪,这是人类犯罪的开端,也是人类一切罪恶的根源。人类始祖因违背上帝旨意而受到惩罚,这就是基督教所说的原罪。苔丝就像伊甸园中的夏娃,原本生活在优美淳朴的环境中,纯洁无瑕、无忧无虑,“童年的神情,在她的面貌上,仍旧隐隐约约地看得出来。……她十二岁上的样子,在她那两颊上能看到,她九岁上的神情,在她那闪烁的眼睛里能辨出,就是她五岁上的模样,也还时时在她那唇边嘴角上,轻轻掠过”[4]。她是“大自然的女儿”,但遭到亚雷(蛇)的引诱,犯下原罪,从此遭受重重苦难。

原罪具有象征性和遗传性特点,亚当和夏娃所犯的罪不只是他们个人的罪,是代表了人类共有特征和生存状况,并且人类的子孙将继承这罪及恶果。在《德伯家的苔丝》中,苔丝身上背负着与人一同降临的原罪以及由苔丝高贵的祖先带来的罪。苔丝是英国中古赫赫有名的武士世家德伯氏的嫡系后裔,但在故事开始的六七十年前已经败落。在其家族辉煌时,其祖先曾犯下了罪,“苔丝·德伯有些戴盔披甲的祖宗,战斗之后,乘兴而归,恣意行乐,曾更无情地把当日农民的女儿们同样糟蹋过”[5]。根据《旧约·出埃及记》第20章:“我耶和华,你的上帝,是忌邪的上帝。恨我的,我必追讨他的罪,自父及子,直到三四代。爱我守我诫命的,我必向他们发慈悲,直到千代。”原罪具有遗传性,苔丝祖先犯下的罪恶必须偿还,苔丝身上背负着其高贵祖宗所犯下的罪,继承了其祖先的罪及恶果。苔丝的出生是要赎罪的,她的苦难根源于她的祖先犯下了罪,也就注定其苦难的一生。

2.本罪的表现及影响

本罪是指违背上帝意旨而犯下的罪。苔丝违背“十戒”中的“不可奸淫”和“不可杀人”。苔丝出生在一个贫困的农民家庭,她聪明伶俐、美丽善良、天真纯朴,对生活有美好的追求。由于经济困难,念完小学后便在家帮助打理家务,后来苔丝在对全家赖以生存的老马的死深感愧疚的心态下被迫到冒牌的本家德伯家去做工,在那里遭到牧场主的儿子亚雷的诱惑而失身。这一宗罪违背了摩西十戒的“不可奸淫”。在这一宗罪里,苔丝是一名受害者,而罪人是亚雷。苔丝作为受害者理应得到同情,但是按照教会传统观念,一个失去贞操的女人是不纯洁的,一个不纯洁的女人等同于一个罪人,根本不考虑她与亚雷发生关系时是出于被迫无耐还是心甘情愿。在这样的宗教环境下,苔丝的失身就注定了之后的悲惨命运。

从苔丝失贞开始,罪的思想一直影响着苔丝的思想和行为。苔丝在失身后并未按照当时的习俗成为亚雷的女人,而是毅然离开了亚雷回到自己的家乡布蕾谷。苔丝的这种行为必然受到乡亲们的冷嘲热讽,认为苔丝是有罪的。苔丝以社会的道德观念衡量自己的行为,也认为自己是有罪的,“她把自己看作一个罪恶的化身,侵入了清白流连的地域”[6],“她老觉得全世界的人都在注意她的情形,不敢抬头见人”[7]。苔丝比别人更不能释怀,用一张自己织成的道德罗网把自己束缚起来,“苔丝根据了破旧褴褛的余风遗俗,安插了与己忤违的魅形妖影、鬼哭神嚎,硬造出来这样一些幻象虚境,把自己包围”[8],产生了强烈的负疚感和耻辱感。苔丝在家乡生下了亚雷的儿子,但是不幸的是孩子不久便夭折了。这在当时医疗水平不够发达的社会环境下是正常的,而苔丝的宗教意识却使其认为由于自己的罪过使得孩子成为私生子而且得不到洗礼,最终死亡。经过两年或三年之间的潜修静养之后,苔丝重新获得对生活的希望,再次离开了布蕾谷来到塔布篱,开始了新的生活。在牛奶厂里,苔丝被安玑所追求,按理苔丝可以获得幸福的生活,但苔丝仍受失贞罪恶感的影响,一方面被安玑所吸引,渴望成为他的妻子,另一方面苔丝因失身而有强烈的罪感,怕破坏安玑的名誉而拒绝安玑的求婚。“我不想结婚!我一点儿结婚的意思都没有!”[9]“我觉得我不能嫁人——永远,永远也不能。”[10]即使情感战胜理智,苔丝接受安玑的爱,但苔丝也并没有新婚的喜悦,一直深受精神的折磨。新婚之夜,苔丝把自己的过去的“罪”告诉安玑,乞求得到安玑的原谅。安玑虽然是那个时代的进步青年的代表,接受新思想,藐视社会习俗,但是仍受陈腐的宗教道德观念的影响,拒绝接受苔丝,远走巴西。“这位青年,本来有先进的思想,善良的用意,是最近二十五年以来这个时代里出产的典型人物,但是虽然他极力想要以独立的见解判断事物,而一旦事出非常,他却不知不觉地还是依从小时侯所受的训教,还是成了习俗的奴隶。”[11]丈夫的不谅解更加加剧了苔丝内心的负罪感,“你给我的惩罚,本是我应当受的——这我很知道——是我很应当受的——你对我发怒,很正当,很公正”[12]。苔丝默默地接受安玑对她的不公平的待遇。“那我一定像你一个卑微可怜的奴婢一样,绝对地服从你,就是你叫我倒地不起,舍身送命,我也不违背你。”[13]苔丝把所有的苦和罪都往自己身上背,饱受折磨。

可是这一宗罪并没有结束,反而推向更深的悲剧中。苔丝在没有克莱的爱与物质帮助以及不断接济父母的情况下,生活渐渐陷入困境,只能依靠沉重的劳作来生活。甚至后来在家庭经济困难,爸爸去世,全家无处可住,迫不得已的情况下,苔丝成为了亚雷的情妇。可是这时安玑在巴西经营失败,认识到自己对苔丝的不公,重新回来找苔丝,苔丝在激动之下杀死了毁灭她一生幸福的罪魁祸首——亚雷,从而犯下“不可杀人”的罪。苔丝在与安玑度过五天的幸福生活后,于第六天被捕并被处于典刑,结束了一生。苔丝在罪的影响下,一步一步地走入了困境,最后犯下了杀人罪,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二)救赎表现及救赎之路

1.救赎的表现

基督教认为人类始祖亚当和夏娃违背上帝意旨偷食禁果,犯下了原罪而遭到上帝的惩罚。人类因始祖而生而有罪,无法自救,上帝派其儿子耶稣降世为人,以生命为赎价为信徒赎罪。基督徒认为惟有相信和依靠耶稣为人赎罪,才能获得死后永生。

按照基督教的观念,人生而有罪,应靠信仰耶稣基督而获得赎罪。上帝是为了拯救人的灵魂而存在的,他给人以安慰和恩惠,赐福予人类。教堂是信教者向上帝倾诉心声获得宽恕的地方。苔丝因受亚雷的诱惑而失身,犯下了罪,需要依靠耶稣基督获得拯救。苔丝被亚雷诱惑失身后的生命历程就是其寻求救赎的历程。这一历程集中表现在苔丝失身后所受的精神和肉体上的磨难。苔丝在失身后的精神磨难,和安玑恋爱、结婚时的精神磨难以及繁重的劳作,都是苔丝救赎的历程。苔丝从小信奉宗教,是一个虔诚的基督教徒,苔丝对自己的过去有强烈的负罪感,按理苔丝应该获得宽恕,但是苔丝并未得到教会对罪的赦免,教士还仗着宗教的戒律去折磨苔丝的灵魂,制造新的精神苦难。在苔丝失身回家途中遇到牧师在墙上涂写基督教教义:“你犯罪的惩罚正眼睁睁地瞅着你”[14],“不要犯奸淫”[15]。这让苔丝感到很可怕,使苔丝精神上饱受折磨。在教堂做礼拜,苔丝遭到了众教徒的白眼,成为议论的话题,使得苔丝心里难过,不想再到教堂。

在《约翰福音》有一个“行淫被拿的妇人”的故事。耶稣有一次在殿中教训百姓时,文士和法力塞人带着一位行淫被拿的妇人,叫她站在当中,并对耶稣说按照律法应该把这样的妇人用石头打死。耶稣弯腰用指头在地上画字。他们还是不停地追问他,耶稣就直起腰对他们说:“你们中间谁是没有罪的,就可以先拿石头打她。”众人听到这话,从老到少一个一个地都出去了,只剩下耶稣和妇人。耶稣对妇人说:“我也不定你的罪,去吧,从此不要犯罪了。”福音书中的因肉体获罪的妇人获得了宽恕,得到了救赎,可是苔丝一样是肉体获罪,而且还是受害者,却没有获得救赎。对宗教的信仰并未使她走向解脱,反而推向更深的苦难中。这是当时教会的伪善和教义的僵化造成的。苔丝被亚雷诱惑而失身,苔丝是一个受害者,而且苔丝有负罪感,有忏悔,可是并未获得教会对罪的赦免,反而对苔丝给予更深层次的精神迫害。苔丝是受害者,可是宗教却指责她犯了奸淫罪,使苔丝怀有负罪感。教会不仅把罪加到苔丝身上,还把罪加到无辜的孩子身上。苔丝的儿子既是私生,又未洗礼,死后不能葬到教堂墓地,也不能上天堂,这又是对苔丝的一个巨大打击。此后苔丝和安玑的恋爱也深受精神的苦难,不敢接受安玑的爱,陷入矛盾中。宗教的观念使得苔丝背负着沉重的精神枷锁。

2.宗教救赎之路

《圣经》中有罪的妇人的救赎之路是以对上帝的虔诚和爱的品质获得上帝的宽恕。在《路加福音》“有罪的女人蒙赦免”中,耶稣对西门说:“你看见这女人吗?我进了你的家,你没有给我洗脚,但这女人用眼泪湿了我的脚,用头发擦干;你没有与我亲嘴,但这女人从我进来的时候就不住的用嘴亲我的脚;你没有用油抹我的头,但这女人用香膏抹我脚。所以我告诉你,她的许多罪都赦免了,因为她的爱多。”然后对那女人说:“你的信救了你,平平安安地回去吧。”有罪的妇人通过虔诚和爱多获得救赎。苔丝对宗教的虔诚之心,并未获得上帝的宽恕。苔丝是一个天真纯洁、美丽善良、聪明伶俐的女子,具有威塞克斯人的优秀品质。她意志坚强,感情真诚热烈,极富牺牲、奉献精神和责任感,对生活抱有美好的愿望。苔丝是美的象征和爱的化身。这样一个具有优秀品质,是美的象征和爱的化身的人,理应获得救赎,可是虔诚的宗教之心和爱的化身,并不能带领苔丝走向解脱,反而在基督教的社会里到处碰壁,饱受折磨。

苔丝在失身后也是在宗教信仰中寻求救赎,可是她的宗教救赎之路是不成功的,从而其丝最终抛弃宗教信仰。苔丝原本是信奉基督的,“她和所有的乡下女孩子一样,把一本《圣经》记得烂熟”[16]。苔丝对基督的虔诚信仰并未使得她避免失身的灾难,还受到教会的指责,苔丝在失身之后离开亚雷回家的途中看见一个牧师在墙上涂写基督教教义“不要犯奸淫”,同时告诉苔丝这是警戒那些年轻女子的。失身的经历使苔丝对此产生了质疑,“我不相信上帝会说这样的话”[17]。苔丝在家乡生下了孩子,但不幸孩子不久便夭折了。孩子的死亡更加剧了苔丝对基督的怀疑。苔丝自己给孩子洗礼,认为:“要是上帝不承认这种以权为经的行动,因为还不合正式的规定,就不准小孩进天堂,那这种天堂,无论为自己,无论为小孩,就都不稀罕了。”[18]尽管苔丝对宗教有怀疑,可是她还是相信上帝的存在,希望儿子死后不要下地狱。在历经社会的辛酸苦辣之后,苔丝的信念开始动摇,“我也许还不大知道主究竟是怎么一回事”[19]。社会的辛酸苦辣、家庭的重担、个人的磨难,使得这个纯洁的女子逐渐认识到宗教的虚伪。当亚雷以传道人的身份再次出现在苔丝面前时,苔丝看透了宗教的虚伪性,指责亚雷对宗教的皈依是一种宗教把戏,“我不相信你会变成了好人。我不信你玩的这种宗教把戏”[20]。此时苔丝已经抛弃了宗教信仰。苔丝在杀死亚雷后,也面临自身生命的结束。在临死之前,苔丝把自己的妹妹丽莎·露交给安玑,要安玑与自己的妹妹结婚。在19世纪后期,英国的教会及法律,禁止与故去之妻的姐妹结婚。苔丝的这一做法无疑是对教规法律的蔑视,是对宗教的反抗。苔丝未能在宗教信仰中获得救赎,宗教信仰把苔丝推向更深的苦难,她逐渐在宗教救赎过程中认识到教会的伪善。

3.宗教救赎的虚妄

宗教不能把苔丝拯救出来,苔丝的宗教救赎之路是虚妄的。罪恶多端的亚雷摇身一变成为传教士,皈依了上帝,轻易获得基督教教会的宽恕,而作为受害者的苔丝却在宗教道德偏见下受苦受难,无法得到解脱,没有得到拯救。为何社会轻易宽恕诱奸犯亚雷,承认接受他皈依上帝,安玑婚前的荒唐行为也得到了宽恕,惟有纯洁善良的受害者苔丝始终没有得到宽恕,获得拯救,还备受责难?这是宗教的伪善及其虚伪的道德观念造成的。19世纪后期,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工业革命由城市发展到农村,从根本上摧毁了英国的小农经济体制。科学技术的发展引起了意识形态领域的变化,特别是1859年达尔文发表的《物种起源》,揭示了生命起源的过程。这一科学论断动摇了世界是上帝创造的基督教的信条,引起了意识形态领域的革命,整个社会正在经历一场信仰危机。这个时代被称为是一个上帝退隐的时代。在上帝退隐的时代里,不可能依靠上帝获得救赎,只能依靠自我拯救获得救赎。在这样的环境下,苔丝不可能依靠宗教信仰获得救赎,上帝并未把苔丝拯救出来,正如哈代所说的“哪儿是保护苔丝的天使呢?哪儿是她一心信仰、护庇世人的上帝呢?他是不是像那个好挖苦人的提斯比人说的那另一个上帝那样,正说闲话儿呢?再不正追逐猎取呢?再不正在路上旅行呢?再不睡着了,唤也唤不醒呢?”[21]苔丝最后被处于绞刑,只是“埃斯库罗斯所说的那个众神的主宰,对于苔丝的戏弄”[22]。

苔丝未能在基督教教义和现实的基督教教会中获得救赎她的救赎之路是“通过人性向神性的升华转化来实现”[23]。那么人类如何从人性向神性升华,具有神性呢?哈代认为博爱牺牲的精神正是通向神性的救赎之路。“被生存桎梏的人渺小、卑微、脆弱,但他们只要经历生的考验和磨难,有了爱心和自我牺牲的精神,就获得了神性,变得伟大、威严、令人敬畏,人性就自然发出神性的光辉。”[24]苔丝自始至终都保持博爱的精神,是爱的化身。苔丝以其爱的精神而具有了神性。父亲昏聩无能,母亲只是一个嘻嘻哈哈的小孩,年轻的苔丝已经担负照顾弟妹和养家糊口的重任,她必须竭尽全力使一家人从困难、灾祸、饥饿、耻辱和死亡中拉出来,苔丝是他们的上帝。在苔丝为自己的孩子洗礼时,在她弟弟妹妹眼中已不是姐姐,而是“一个与他们全无共通之处的天神”[25]。她深爱安玑,可以为他付出一切。“无论他怎样对待她,可以说是圣徒们宣扬的博爱回到了自私自利的现代社会里。”[26]苔丝的博爱使苔丝通向救赎之路,闪烁着神性的光辉。苔丝最后以其在十字架上的牺牲,完成了由“人”向“神”的过程,取代了缺席的上帝,最终成为拯救自身和他人的被拯救者和拯救者。

(三)苔丝悲剧的思想根源

罪与救赎的观念是苔丝悲剧命运的思想根源。从苔丝被亚雷诱惑失身,违背“不可奸淫”的教义后,苔丝就有强烈的负罪感和内疚感。这种负罪感一直影响着苔丝的思想和行为,使苔丝深受精神的折磨。苔丝在被亚雷诱惑失身后,首先意识到的不是对亚雷的怨恨,而是自己的不洁。在之后的生活中苔丝都抱有沉重的负罪感,这种负罪感使得苔丝不敢接受安玑的爱,精神遭受极大的痛苦。强烈的负罪感促使苔丝寻找救赎,苔丝希望在宗教信仰中获得救赎,可是僵化的基督教教义和伪善的基督教教会不仅不同情她,还对她进行压迫,推向更深的苦难中。教会不同情她,人们歧视她,丈夫不原谅她,她自己怀着沉重的负罪感,在失望中苔丝委身于亚雷,从而丧失了与安玑复合的可能。最终在绝望的情况下,杀死造成自己失贞的亚雷,也走向了悲剧命运,被处以绞刑。恶人作祟是苔丝悲剧命运的表面原因,更深层次的原因是苔丝思想中罪与救赎的观念。

罪与救赎的观念是《德伯家的苔丝》的内在结构。通过描写苔丝遭到亚雷诱惑失身而获罪和苔丝寻求救赎的历程,指出了造成苔丝走向悲剧命运的思想根源是罪与救赎的观念。罪的观念一直影响着苔丝的思想和行为,使苔丝深受精神的磨难,把苔丝推向苦难的深渊;救赎的观念并未把苔丝拯救出来,反而推向更深的苦难中。罪与救赎的观念促成并加剧了苔丝的悲剧,反映出现代社会背负罪恶的人们不能依靠上帝获得救赎,只能依靠自身努力,从人性向神性跨越,实现救赎。罪与救赎是文本的内在结构,是苔丝悲剧命运的思想根源。

注释:

[1][加]诺思洛普·弗莱:《伟大的代码:圣经与文学》,郝振益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5页。

[2]张中载:《托马斯·哈代——思想和创作》,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7年版,第2页。

[3]陈焘宇:《哈代创作论集》,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

[4][英]哈代:《哈代文集·德伯家的苔丝》,张谷若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5页。

[5][21][英]哈代:《哈代文集·德伯家的苔丝》,张谷若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00页。

[6][7][8][英]哈代:《哈代文集·德伯家的苔丝》,张谷若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18页。

[9][英]哈代:《哈代文集·德伯家的苔丝》,张谷若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42页。

[10][英]哈代:《哈代文集·德伯家的苔丝》,张谷若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43页。

[11][英]哈代:《哈代文集·德伯家的苔丝》,张谷若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72页。

[12][英]哈代:《哈代文集·德伯家的苔丝》,张谷若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472页。

[13][英]哈代:《哈代文集·德伯家的苔丝》,张谷若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24页。

[14][英]哈代:《哈代文集·德伯家的苔丝》,张谷若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09页。

[15][英]哈代:《哈代文集·德伯家的苔丝》,张谷若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10页。

[16][17][英]哈代:《哈代文集·德伯家的苔丝》,张谷若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28页。

[18][英]哈代:《哈代文集·德伯家的苔丝》,张谷若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33页。

[19][英]哈代:《哈代文集·德伯家的苔丝》,张谷若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45页。

[20][英]哈代:《哈代文集·德伯家的苔丝》,张谷若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434页。

[22][英]哈代:《哈代文集·德伯家的苔丝》,张谷若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557页。

[23]蔡奂:《罪与赎:苔丝“中介新娘”原型形象分析》,云南民族大学学报,2006年,第6期。

[24]李巧慧:《十字架的重负》,渝西学院学报,2005年,第2期。

[25][英]哈代:《哈代文集·德伯家的苔丝》,张谷若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32页。

[26][英]哈代:《哈代文集·德伯家的苔丝》,张谷若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40页。

参考文献:

[1]聂珍钊.悲戚而刚毅的艺术家[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

[2]梁工.基督教文学[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1.

[3]张庆熊.基督教神学范畴[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4]齐宏伟.心有灵犀·欧美文学与宗教信仰传统[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5]何桂鹃.论托马斯·哈代长篇小说中的基督教精神[D].西南交通大学,2005.

[6]杜轶茜.苔丝形象的分析与悲剧命运的解读[D].华中师范大学,2003.

[7]王蓓.十字架下的西方悲剧艺术[D].山东师范大学,2000.

[8]马士奎.从苔丝的命运看哈代的宗教意识[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2001,(06).

[9]马弦.苔丝悲剧形象的“圣经”解构[J].外国文学研究,2002,(03).

[10]谢灿琛.从《德伯家的苔丝》看哈代对基督教的批判与继承[J].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05).

[11]金丽.《圣经》与西方文学——从《圣经》视野解读西方文学研究之一[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2002,(01).

[12]姚振平,杜丽丽.《苔丝》——伊甸园神话的现代版本[J].兰州大学学报,2004,(01).

[13]李世强.哈代的小说创作及其宗教观[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6,(02).

[14]徐江清.从原型理论看哈代《苔丝》的主题[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7,(08).

[15]马弦.论托马斯·哈代的宗教思想[J].外国文学评论,2003,(04).

[16]卫连才.苔丝三题[J].鞍山高等师范专科学校学报,1987,(03).

[17]黄利玲.苔丝悲剧的社会原因分析[J].景德镇高等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4,(03).

[18]王胜利.向宗教及宗教道德观公开挑战[J].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0,(04).

(唐妮妮 桂林 广西师范大学漓江学院中文系 541006)

猜你喜欢

德伯家的苔丝苔丝救赎
《德伯家的苔丝》格雷马斯符号学解读
人物与环境的冲突
The Analysis of Tess’s Tragedy in Tess of the D’Urbervilles
《德伯家的苔丝》中情与景的巧妙融合
《德伯家的苔丝》中希腊神话原型理论分析
从《德伯家的苔丝》看哈代的宿命论思想
《德伯家的苔丝》中苔丝悲剧命运成因分析
《追风筝的人》的心灵疗治与救赎反思
庄之蝶:欲望激流中的沉沦者
欧洲豪门英超最需“救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