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古诗词曲抒写离愁别恨的常用方法归纳

2009-10-28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2009年9期
关键词:中国

郭 钰

摘 要:中国封建社会由于交通不便,音信难寄,于是羁旅行役人思归,闺妇思夫,中国古典诗坛上便多了一种抒发相思别情的诗。这些诗歌因其表意的真切,情感的幽咽缠绵,表现手法的独特丰富,成为中国古典诗词中一道靓丽的风景线,此文整理归纳了古典诗词歌赋抒写离愁别恨常用的几种方法:想象、日暮之景、衰飒秋景、月、比喻、夸张、谐音双关、迷蒙烟雾、长亭等方法。

关键词:中国 古诗词曲 抒写 离愁别恨 常用方法

在我国古典诗歌的原野上流淌着一条相思河,这条河源远流长,从每朝每代每个天涯海角人的心河里流出,从“诗三百”流来,流过“离骚”,流过“汉乐府”,流过“唐诗”、“宋词”、“元曲”……它悠约缅邈,潆洄盘旋,清泣悠咽,如怨如诉……

“悲欢离合总无情。”古代社会交通不便,音信难寄,于是羁旅行役人思归,闺妇思夫,上演了一幕幕动人的相思剧。“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这般难分难弃,引得多少代人感叹唏嘘。我们不妨将这方面作品拿来赏读,却不期发现古诗抒写相思别情另有绝招,姑且称之为“神来之笔”。笔者分析如下,以讨大家之正。

一、借想象抒写思念

黑格尔说:“最杰出的艺术本领就是想象。”思维一旦插上想象的翅膀,将会精骛八极,心游万仞,于是遥迢的路途似乎消失,思念的人则会“如期而至”。

采采卷耳,不盈倾筐。嗟我怀人,置彼周行。

陟彼崔嵬,我马虺隤。我姑酌彼金罍,维以不永怀。

陟彼高岗,我马玄黄,我姑酌彼兕觥,维以不永伤。

陟彼砠矣,我马瘏矣,我仆痡矣,云何吁矣!

——《诗经·国风·卷耳》

这位采卷耳的妇女,才采了浅浅一筐就坐在路边想起在外的丈夫了,她想象丈夫驾车登山,饮酒遣怀,思念自己,最后马儿疲病,仆人病到,何等恓惶。通过想象将思妇的殷殷牵挂,忧心忡忡之状生动再现出来。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岗。

——苏轼《江城子》

“悲莫悲兮生别离。”“不思量,自难忘”,不思是思,思何甚!思念如山泉汩汩,自溢难禁;思念的人如秋风秋雨中枯枝败叶,憔悴消损。梦中相逢,泪眼向对。“料得”三句,又设想亡者肠断月明之夜,亡者如此,生者何似!“明月夜,短松岗”,化景为情,其情何堪!每读至此,感人泣下。

类似的诗句:“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这些想象是合情合理的,抒写的都是人之常情,朴质不矫作。古人云:“古诗贵朴质,质朴则情真。”故能感人。

二、以日暮之景点染思情

对故国故土的眷恋是旅居异地之人的一大情结。“生仍冀得兮归桑梓,死当埋骨兮长已矣。”这是多么强烈的思归之情。也许正是暮霭残照,迷离淡烟之温馨静谧,点染了游子对家园的情愫;也许正是暮归的鸦雀牛羊让游子徒生眼羡,才有了“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的慨叹,才有了“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的千古断肠之句。日暮烟波之恍惚迷离与乡愁悠悠相因相依,相含相吐,乡关何处,乡愁何甚!又一次日薄西山,漂流异乡的游子,踟蹰傍路,无家可归。本应日暮则归,然日暮不归,反衬妙极。

三、以衰飒秋景烘托思情

“多情自古伤别离,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柳永。秋风萧瑟,草木摇落,群雁辞归,远行人触目伤怀,因景添愁。“碧云天,黄叶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西厢记》在这里动用几种最能表现秋意凄清的意象:碧远的天空、飘零的黄叶、一阵紧似一阵的西风、南归的大雁、经霜红叶,恰好折射出崔莺莺“心中之秋”——离愁别恨。“泪染霜林”一笔,更是至情所致。这里景中有情,情中有景,秋之怆凉衬托人心苦怨。“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神于诗者,妙合无垠。”——王夫之

四、以禽兽能归反衬人之不能归

“黯乡魂,追旅思”这是多少游子的心理共鸣,然而自然界总是无情地刺激他们敏感的心。屈原在《哀郢》结尾处抒写对故国的怀恋:“乱曰:曼余目以流观兮,冀一反之何时?鸟飞反故乡兮,狐死必首丘,信非吾罪而弃逐兮,何日夜而忘之!”为了表达对祖国的怀恋,以禽兽尚能怀恋家园反衬自己无法回归的深重悲哀,于是“狐死首丘”执着的家国之思一代代流传下来。“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写女子思念远游之人,以鸟兽知归来反衬人不如物,此种感情读来令人回肠荡气。类似诗句还有“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

五、借“月”抒写相思

“月”以其清远高洁之貌,娴雅幽静之态,倍惹人爱。“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融融月色传达着离别人彼此之间的问候和祝福。“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又是多么美好的祝愿啊!月亮她善解人意,人缺月缺,人圆月圆;她也故意为难人,“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月亮不仅是离别之人互递情意的使者,也是游子牵系家园的一根丝线:“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又“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这虽有悖自然之理,却是至理之情。

六、用比喻抒写离愁

感情是一种精神性的存在,看不见,摸不着,何以抒写得形象可感呢?比喻是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根据所比事物之不同,分述以下:

1.以流水不断喻思情缅邈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诗人以春水之浩荡肆恣,奔泻千里之势喻亡国之囚的故国之思可谓形到神随。李白“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以滔滔江水喻别情,真挚动人。

2.以春草喻离情 “离恨恰如春草,渐行渐远还生。” 春草青青,青惹情生;春草广多,离情无垠;春草滋蔓,情思不断。“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芳草触动了人的离愁,而草自青青,故曰无情,以草之无情又衬人之有情,可谓神笔。同类诗句“青青河边草,绵绵思远道”。“芳草复芳草,断肠还断肠。”

3.以“车轮转动貌喻百结愁肠 汉乐府民歌“离家日以远,衣带日已缓。心思不能言,肠中车轮转。”浓重深厚的乡愁无法排遣,就像车轮似的在自己肚子里回环辗转。这一比喻非常形象。

七、用夸张写相思之甚

“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诗的末章三句,用递进夸张手法抒写无法排遣的惆怅之情,表达了有情人别离后的殷切思念。李清照抒写对丈夫的思念“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运用了夸张的手法,因思念之甚以致人比园子里的黄花还要瘦损。

八、用谐音双关抒情

1.“柳”谐“留” 古代有折柳送别之习。“柳”即挽留,表依依不舍。王维“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主人为朋友于客栈设宴饯别,店外被朝雨洗润得鲜亮的柳叶辉映得满室青青,柳色青青,别情依依。这里景即情,情即景。

“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蹀座吹长笛,愁杀行客儿。”反映的也是折柳送别。李白更有诗句“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这里的春风好似知人别苦,故意不吹柳条,不使柳条发青,人们也因此不再折柳,不再送别了。表达了人世间普遍存在的离别之苦。

2.“丝”谐“思” 抒写思念,为了避免简单直露,一览无余,用“丝”谐“思”,语意双关,诗歌感情在大胆抒发的同时,又显得婉转缠绵,增强语言的活泼和形象的生动鲜明。尤以女子口气为多。如 “绿草蔓如丝,杂树红英发。无论君不归,君归芳已歇。”“丝”即指绿草蔓如丝状,又是女子触景生思情。孟郊诗《去妇》:“妾心藕中丝,虽短犹牵连。”“丝”即指藕丝,又指去妇思念前夫。李商隐诗“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丝”即指蚕丝,又是人心中之思,思念执着缠绵,至死不渝。

3.“莲”谐“怜” 魏晋乐府民歌《西洲曲》:“开门郎不至,出门采红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置莲怀袖中,莲心彻底红。”写女子在莲子成熟时节对男子的相思,用“莲子”谐“怜子”,用“莲心”谐“怜心”,隐指对男子的爱情。表达含蓄自然,巧妙灵动,意味隽永。

九、用“长亭”写离情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扶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弘一大师的这首离别歌很容易把人的思绪引向千年以前的长亭外,古道边芳草萋萋,杨柳依依,斜阳脉脉,笛声幽咽;自古以来,多少悲欢离合的故事在长亭如梦似幻地上演,多少愁肠百结的诗句经久不息地流传,人们最熟知的当属《西厢记》中“长亭送别”一段了。为了送行,古代路旁都置有亭子,供行旅之人停息休憩或饯别送行,古有“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之说。“长亭”从很早开始就成为一个意象并出现在古诗词中,

“诗缘情而绮靡。”以抒情为主的诗歌是中国文学的主要形式,更以抒写忧伤之情较为普遍。“离愁别恨”本忧伤之情也,克制的感情,尤其忧伤的感情,是十分微妙的,它不像强烈的悲愤和强烈的欢乐喷涌而出,一泄无余,而是委婉曲折,波澜起伏。感情的生发往往是受了某种触动,“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于是山石草木,江河湖海,朝晖夕阴无不触动着人们最敏感的情思,“物色之动,心也摇焉。”所以日暮,冷秋、明月、鸟兽、春水、青草、柳枝、红莲、丝蔓等平常之景也有了人的灵性。景生情,情生景,感情便含蓄委婉,温柔典雅,留给人广阔的想象天地。

“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每读这些诗句,感动的心犹如傍绕青山之依依流水,欲离又即;犹如搅醒春日之呢喃燕语,似醒却痴。让我们的心灵在诗歌的引领下渐趋丰富,让我们的情感在古人的激荡下越加动人。

参考文献:

[1]马美信.中华古诗观止[M].上海:学林出版社,1995.

[2]朱东润.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3]程千帆,周汝昌等著.唐诗鉴赏辞典[C].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

[4]蒋星煜.元曲鉴赏辞典[M].上海辞书出版社,2002.

(郭钰 甘肃省兰州市安宁区长风学校 730070)

猜你喜欢

中国
负面清单的管理研究
解析“一带一路”战略以及对中国的影响
我国警卫反恐怖斗争对策研究
中国与巴基斯坦之间的贸易分析
浅析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代价问题
肯尼·格雷特,爵士的“中国”调子
西方涉华纪录片意识形态的建构与展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