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曹植的一生与其政治情结

2009-10-28丁国祥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2009年9期
关键词:政治意识曹植

摘 要:传说中七步成诗的曹植,今天大都是以一位文学家的身份为世人所认识。然而作为曹植本人,在当时却是以一个政治家的目标来自我期许。早年得志时,他积极地发挥自己的才能为曹氏政权服务。中年后曹丕、曹叡父子相继为帝,曹植被拒于朝廷之外,满腔报国壮志无法实现,以致郁郁而终。可见,强烈的政治情结,实与曹植的一生相始终。

关键词:曹植 政治意识 政治情结

曹植在文学史上更多的是作为一个天才诗人而为世人称道,在杜甫之前的很长一段时间内甚至扮演了中国诗神的角色。钟嵘《诗品》对其评价为:“陈思之於文章也,譬人伦之有周、孔, 鳞羽之有龙凤。”《南史·谢灵运传》中更载有谢灵运的评价说:“天下才共一石,曹子建独得八斗,我得一斗,自古及今共用一斗。”可见前人对曹植的文章才华钦佩之极。但是,对曹植本人而言,他却未将文学视为人生的主要事业,在《与杨德祖书》中甚至直称“辞赋小道”。这话虽也不免有故作谦逊之意,但纵观曹植的一生,他的确从未将文学作为人生的第一追求。事实上,曹植一直以一个政治家的目标来自我期许,这种强烈的政治情结始终萦绕着他,伴随了他的一生。

作为传统士人的一员,曹植自然也接受了“太上立德,其次立功,其次立言”的传统观念,其建功立业的心理可以看作古代文人共有的集体无意识。但更为重要的是,曹植身为魏武帝曹操之子,为曹魏统治集团的重要成员。这种特殊的身份极大地强化了曹植的政治意识。曹植生长的年代正值天下大乱,群雄并起之时。少年曹植生乎乱,长乎军,跟随父亲的大军南征北战。在父亲的熏陶之下,曹植很早便树立起成为一个优秀政治家的人生目标。他在《与杨德祖书》中明确宣称:“吾虽德薄,位为藩侯,犹庶几勠力上国,流惠下民,建永世之业,流金石之功,岂徒以翰墨为勋绩,辞赋为君子哉!”可见,曹植是把政治事业作为人生的首要追求,而把文学创作排在次要的位置。

曹植的一生以曹操去世为界大体可分为两个阶段:前期的得志与后期的失意。曹操在世时,曹植深受父亲宠爱,爵封万户侯,并成为邺下文人集团的领袖之一。这时期曹植虽流连于与周围文人的诗酒悠游,但已经显露出自觉的政治意识。在很多作品中,曹植实际上是代统治者立言,为曹魏政权进行政治宣传。例如《辨道论》一文,就是配合曹操网罗方士的政策而作。道术在东汉末年大肆流行,以致最终引发黄巾起义。黄巾起义虽然失败,但道术在民间的影响力依然不容小觑。如果处置不当,难保不会发生第二次黄巾起义。因此,曹操将当时最著名的一批方士集中到邺下,名为收罗人才,实际上是对这些人严加控制以防作乱。但是大众无法理解曹操的深层用意,社会上仍然笼罩着迷信方士的空气。为了矫正舆论,以正视听,曹植及时地站在官方正统的立场上写下这篇《辨道论》。文中点明了曹操收罗方士的真正意图:“本所以集之于魏国者,诚恐此人之徒,接奸诡以欺众,行妖恶以惑民,故聚而禁之也。”并明确宣称:“自家王与太子及余兄弟,咸以为调笑,不信之矣。”文中罗列了曹植亲眼所见的大量事实,通过近距离的观察,剥下了术士们头上的光环,揭穿了道术的欺骗性。最后又嘲讽历史上曾迷信方士的秦皇汉武:“而顾为匹夫所罔,纳虚妄之词,信眩惑之说……或殁于沙丘,或崩于五柞,临时复诛其身,灭其族,纷然足为天下一笑矣。”其揭露和批判可谓不留余地,以致于在后来中国历史上的佛道之争中,这篇文章竟成了佛徒攻击道教的最有力的武器之一。但事实上,曹植自己也写过很多游仙诗,其名作《洛神赋》更是取材于神仙故事。但是在事关统治集团利益时,曹植还是毫不犹豫地站在政治家的立场上充当了官方的喉舌,旗帜鲜明地对道术进行了批判。

作为统治集团的重要成员,同时又是当时社交圈里的核心人物,曹植又时刻利用自己的影响力帮助其父笼络人才,安抚人心,充分显示了他作为一个政治家的见识。如《赠丁仪王粲》一诗中说:“君子在末位,不能歌德声。丁生怨在朝,王子叹自营。叹怨非贞则,中和诚可经。”面对因不得重用而怀有牢骚的好友丁仪和王粲,曹植耐心开导,并鼓励他们以积极乐观的心态更好地为曹魏政权服务。又如《赠王粲》一诗中说:“重阴润万物,何惧泽不周?谁令君多念,遂使怀百忧。”同样是安慰好友耐心为曹氏服务,诗中把曹操的封赏比喻成普降甘霖,并表示曹操不会忽略任何一个人的功劳。对日理万机的曹操来说,可能不易察觉自己下属的这些不满情绪。而曹植这些交际性的文学作品无疑为曹操起到了查漏补缺的作用。在收罗人才方面,曹操先后三次下诏求贤。而与父亲的《求贤令》相配合,曹植写了著名的《七启》一文,通过文学的形式,提出了在当时这样的繁荣稳定的政局下,退隐岩穴已不合时宜,从而号召在野的人才都来为朝廷服务。以自己的文学作品与父亲的政令表里配合,可谓相得益彰。

建安二十五年(220)曹操去世,曹丕继位,并于同年代汉称帝。曹植的政治热情并未有丝毫衰减,马上就创作了《魏德论》和《庆文帝受禅表》来替兄长呐喊助威。然而曹丕却对才能出众的曹植心存忌惮,加上之前曹操在立太子一事上曾有过犹豫,让曹丕耿耿于怀。而曹丕的另一个弟弟曹彰也有很高的声望。由于担心自己的皇位受到萧墙之内的威胁,作为皇帝的曹丕便调整了曹操以来的藩国政策。曹操时封诸子为侯,乃“欲以为外援,为万安计”。而曹丕则遣诸侯王就国,并派人监视,诸侯王处境尴尬,形同囚徒。黄初二年(221),曹植更被强加以“醉酒悖慢,劫胁使者”的罪名而险些丧命,政治生涯宣告结束。

这之后,曹植远离了政治中心,偏处一隅,郁郁寡欢。这时期曹植对回归政坛的渴望成了一个挥之不去的情结。他最大的心愿便是能回到朝廷中,哪怕只担任低微的官职也好。开始受到曹丕迫害时,曹植心里也有不满和愤怒。《野田黄雀行》一诗中说:“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利剑不在掌,结友何须多!”这表达了对曹丕杀害自己的好友丁仪、丁廙兄弟的愤怒。但冷静下来之后,曹植最终选择了委曲求全。因为曹植无法放弃他的政治理想,虽然在文坛上他已名满天下,但那显然不是自己最需要的。为了讨好曹丕,以获得被任用的机会,曹植表现出前所未有的柔顺和谦卑。为了奉承曹丕,他把之前有司实因曹丕授意而上奏的自己的罪状收集起来贴在门上,绝口不提曹丕迫害自己,而一口咬定是自己的行为不检点,并作有《写灌均上事令》一文表明自己要严格自律。为了表明自己的忠诚,曹植几乎把曹操当年所有重要的赏赐统统归还朝廷。其集中现存的《上先帝赐铠表》、《献文帝马表》、《上银鞍表》皆为与之相应的表白。在很多对曹丕歌功颂德的文字里面,曹植更是不遗余力。曹植持续不懈的努力最终获得了曹丕的原谅。黄初六年(225),文帝东巡,幸植宫,兄弟二人重归于好,文帝不仅对曹植赏赐颇丰,还增邑五百户。

然而好景不长,仅仅次年文帝便驾崩,其长子曹叡即位。此时曹植的政治愿望被更强烈地激发起来。作为皇帝的叔叔,他希望自己能重归政坛成为如周公一般的股肱重臣。然而遗憾的是,年轻的曹叡对自己这位名气极大的叔叔心存忌惮,不敢给他任何机会。眼见自己被重新起用的愿望再次落空,而且恰恰是与皇帝骨肉至亲的身份成了自己回归政坛的障碍,这种遭遇让曹植悲愤难平。他在写给明帝的《求自试表》中不禁悲叹道:“犬马之诚不能动人,譬人之诚不能动天。”又说:“臣伏自惟省,无锥刀之用。及观陛下之所拔授,若以臣为异姓,窃自料度,不后于朝士矣。”此时的曹植已近不惑之年,但他的政治头脑比以往更加睿智,见解更加深刻。他对曹叡所奉行的疏远同姓而重用异姓的政策深表忧虑,并隐隐感到曹氏江山有被外人篡夺的危险。在上给明帝的《陈审举表》中曹植写到:“盖取齐者田族,非吕宗也;分晋者赵魏,非姬姓也,惟陛下察之!苟吉专其位,凶离其患者,异姓之臣也。欲国之安,祈家之贵,存共其荣,没同其祸者,公族之臣也。今反公族疏而异姓亲,臣窃惑焉!”曹植对形势的观察可谓一针见血,真正体现出了一个政治家的高瞻远瞩。只可惜,自以为是的皇帝曹叡,对叔叔的警告充耳不闻。当不甘于作一个傀儡皇帝的曹髦奋戈一击壮烈的死在战车上的时候,历史见证了曹植的远见。然而这些,都只能在千载之下留给后人们深深的遗憾和叹息。

曹植的骨子里是一个真正的政治家。因此他无法像一个隐士那样诗酒自娱过完后半生;他也不能像一个学者那样退而著书立说传诸后世。他始终为壮志难酬的悲愤所折磨,在四十一岁时便英年早逝。当然,如果没有曹植政治上的失意,也许现在我们就欣赏不到他创作的许多感人至深的诗文作品。也许,政治的成功与文学的成就本就是一个不可兼得的二律悖反。

参考文献:

[1]陈寿.三国志[M].北京:中华书局,1982.

[2]河北师范学院中文系古典文学教研组.三曹资料汇编[M].北京:中华书局,1980.

[3]张可礼.三曹年谱[M].济南:齐鲁书社,1983.

[4]赵幼文.曹植集校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

[5]王瑶.中古文学史论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丁国祥 大连 东北财经大学津桥商学院基础部 116600)

猜你喜欢

政治意识曹植
曹植并非怀才不遇
七步诗
强化政治意识,要抓住哪几个关键点
增强政治意识面临的三大挑战
政治意识:政治体系的灵魂与核心
习近平缘何高度重视党员干部政治意识问题
领导干部强化大局意识的三个维度
弘扬长征精神 凝聚中国力量
曹植辩鹿死谁手(下)
曹植渴死八斗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