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历史考察与思考

2009-10-28边和平

学理论·下 2009年9期
关键词:教师队伍建设思想政治理论课思考

边和平

摘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是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的宣讲者,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新方案全面实施,教材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的情况下,考察和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发展轨迹及其基本经验,对于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和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历史考察;思考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09)23—0168—05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肩负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任。这支队伍的政治素质、理论修养、科研能力、教学水平以及稳定程度如何,直接关系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改革与建设、关系到党和国家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新中国成立以来,伴随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历史沿革,其教师队伍建设也走过了六十年的发展历程。面对新的形势和要求,考察和总结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历史经验,深入研究思考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现实问题,对于进一步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历史回顾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的确立与发展,与不同时期国际国内形势变化和我国社会经济、政治等发展状况相联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大体可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一)建国初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1949~1964年)

建国伊始,为了对中国的旧教育体系进行根本的变革,尽快“肃清封建的、买办的、法西斯主义思想,发展为人民服务的思想”[1]3,1949年10月8日,华北人民政府高等教育委员会颁布了《华北专科以上学校一九四九年度公共必修课过渡时期实施暂行办法》,将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包括社会发展史)、新民主主义论(包括近代中国革命运动史)列为全体学生的必修课程,文、法、教育(或师范)学院毕业班学生必修政治经济学。以此为标志,新中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拉开了重新规划、设置的序幕。“这样,在我们面前就发生了一系列的问题,如……各级学校的课程、教材、教学方法、师资等等,都要求一个彻底的,同时是有计划有步骤的变革和解决。”[2]3由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被提上了日程。1951年9月,教育部决定由各校抽调一部分“辩证唯物论与历史唯物论”的教师集中研究半年,以培养专业师资。为改变“过去由于普遍缺少足够称职的政治理论师资,以致这些课程的教学水平一般都不高”[3]11的现状,1952年9月,中共中央专门下发了《关于培养高等、中等学校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师资的指示》,指出“提高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政治理论课程的教学水平,则是学校思想建设工作的中心环节”[4]11,指示由教育部负责筹划,在中国人民大学创设马克思列宁主义研究班,为全国各高校培养一部分政治理论师资;在高校的助教和高年级学生中选拔优秀的党员、团员担任政治理论课程的助教或助理,逐渐培养他们成为政治理论师资;各大行政区选择具备适当条件的高校,举办马克思列宁主义研究班,培养高等学校的政治理论师资;动员党委、政府、群众团体中政治理论水平较高的干部到学校兼课或设专题讲座,帮助政治理论教师备课,以缓解高校原有的政治理论师资量少质低、新的师资尚待培养的“青黄不接”的局面。1955年高等教育部拟定加强师资培养训练的工作计划,通过“适当增加综合大学文、史、哲系科的招生名额,以增加培养对象的来源;扩大中国人民大学马列主义研究班以加强培养工作;选拔比较优秀的教师入中国人民大学马列主义研究班或其他有苏联专家的学校进修;举办假期讲习班或组织苏联专家和有经验的教师到各地讲学,以及组织教学经验座谈会等等方法,以提高在职教师。”[5]22此后,1958年4月和1961年4月,教育部又先后两次提出了补充、培养和提高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具体办法,“争取三年内首先把重点学校的教师缺额配齐,并适当照顾其他师资特别困难的学校。”[6]42“力争在三五年内做到每门马克思列宁主义基础理论课程都有一定数量的骨干教师。”[7]42对于没有系统学习过马克思列宁主义基础理论的教师,“计划在两三年内,采用短期集中、单科独进的办法轮训一遍。”[8]42为进一步充实和调整师资队伍,1964年10月,中央宣传部、高教部党组、教育部临时党组在《关于改进高等学校、中等学校政治理论课的意见》中,第一次明确规定“高等学校政治理论课教师同全校学生的比例,应该做到1:100”[9]53。经过上述举措和努力,高校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数量和素质有了较大提升。

(二)拨乱反正时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1978~1984年)

1966-1976年的十年动乱,使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经历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严重的挫折,也使初步建立起来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受到重创,教师队伍“数量缺、水平低、任务重、后继乏人。有的院校由于教师缺乏,有些理论课一直开不出来。”[10]73为了解决师资的补充和提高问题,1978年4月,教育部办公厅下发《关于加强高等学校马列主义理论教育的意见》,提出了一系列紧急措施:一是尽快使调离教学岗位的理论课教师逐步归队,同时补充一批有一定马列主义水平校内外党员干部参加教学工作;二是迅速恢复中国人民大学并立即着手招生,为全国高校大量培养理论课教师;三是采取多种途径提高理论课教师的水平,如在阅读文件和听传达报告方面给予理论课教师一定照顾、分期分批对现有教师进行培训、保证理论课教师用于教学和科研工作的时间、恢复《教学与研究》杂志作为理论课教师交流教学经验和科研成果的专门园地、恢复理论课教师的业务职称等。同时,该意见第一次明确了高校马列主义理论教育教学的领导体制,要求恢复马列主义理论课教研室(组),属于系(处)级编制的单位,直属党委领导。1979年5月和1980年7月,教育部在对高校政治理论课的基本情况和存在的问题进行调研的基础上,再次提出了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措施,并规定马列主义教师的职称评定应与其他学科教师同时进行,他们的生活待遇应与其他学科教师一样。同时,重申了马列主义教研室为系(处)级建制,应直属校党委领导。1984年9月4日,中宣部、教育部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院校马列主义理论教育的若干规定》,指出:“提高教师队伍的政治和业务水平,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建设一支有战斗力的马列主义课教师队伍,是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人才的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任务。”[11]97为此,要采取多种措施解决马列主义课教师的来源问题,着力改善“数量不足,骨干教师的年龄偏高,面临青黄不接的严重状况”,“力争在三五年内使教师与学生的比例达到:文科1比80、理工农医1比100……进一步增加教师的数量”[12]97;教师的培养和进修要形成制度,每个教师教学三年可以脱产学习半年;要改革马列主义课教师的工作量计算办法,编写讲义、编制电教片、专题讲座、批改作业、审阅试卷和做学生思想工作,都应计入教学工作量;要改善马列主义课教师的政治待遇、物质待遇和工作条件,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此外,该文件还规定:“评定马列主义课教师的职称,主要是考察教学效果,考察教师转变学生思想的本领,同时也要考察教师的科研成就。凡是有一定理论学术水平的专著、论文、教材、电教片、学术资料教学参考资料、调查报告、教学经验等,都可以作为评定职称的科研成果。”[13]98这一文件的颁布和实施,对稳定和充实马列主义课教师队伍、提高他们的业务能力,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全面改革开放时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1985年至今)

1985年以后,我国改革开放全面展开,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得到迅速发展,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进入了一个调整、改革和全面发展的时期,教师队伍建设也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1985年8月1日,中共中央颁发《关于改革学校思想品德和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通知》,进一步明确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地位,并对充实师资队伍,切实解决数量不足、年龄老化、后继乏人、知识水平不适应等问题,提出了指导意见。为贯彻落实这一文件精神,国家教育委员会制定了85课程方案,对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作出具体部署:一是提高现有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水平。“首先,要帮助他们明确政治理论教师既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宣传者,又是思想政治工作者,真正做到教书育人。……其次,要通过在职进修和短期脱产培训,帮助教师扩大知识面。”[14]111二是培训、补充新的师资。“各综合大学、师范院校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和天津大学等五所理工科大学的马克思主义基础专业,要根据中央《通知》的精神,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为高等学校培养合乎条件的政治理论课教师。”[15]112此外,委托有条件的高校举办培养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第二学位班,成为85课程方案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又一重要举措。此后,在拓宽师资培养渠道、建立相应培训体系的同时,抓紧中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加强硕士和博士研究生教育、推进科学研究和学科建设等一系列关乎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与长远发展的重大问题,被逐渐提上了议事日程。1998年6月10日,中宣部、教育部印发了中央批准的思想政治理论课98课程方案。该方案不仅要求认真抓好师资培训工作,而且强调特别要注意对青年教师的培养。1999年12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专项计划正式启动,其基本目标是“在1999年至2004年,使3500名左右在任‘两课专职教师通过在职学习的方式,获得硕士学位”[16]187。实践证明,这一计划对于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综合素质和教学能力,建立一支结构优化、素质良好、富有活力的高水平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2005年2月7日,经党中央同意,中宣部、教育部颁布思想政治理论课05课程方案,提出建立和完善多层次、多渠道的培训格局,力争在5年内培训数百名学术带头人和数千名骨干教师。为此,中央财政拨出专项经费,从2007年开始连续五年由教育部组织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骨干教师开展研修工作。2005年12月,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设立。2008年4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职攻读马克思主义理论博士学位”专项计划先行试点。以上举措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提供了有力的物质保障和学科支撑。2008年9月,中宣传、教育部再次专门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明确规定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选聘配备、教学科研组织建设、培养培训和制度保障等;同时,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作为考核高校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和领导班子工作水平、工作绩效的重要依据。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基本经验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取得了较好成效,积累了一定经验。可主要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关键环节和根本保证

邓小平曾经指出:“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的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于教师。”[17]108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是帮助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途径,体现了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性质和定位决定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的一支重要力量。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育教学水平,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大学生,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各种社会思潮,把他们培养成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对于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具有十分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因此,“实现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课教学改革任务的主要依靠和根本保证,在于建设一支坚持党的路线、有马克思主义觉悟和理论修养、有比较丰富的社会科学文史知识和必要的自然科学知识、热心于青少年思想理论教育工作的师资队伍。”[18]108“提高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质量和水平,关键在教师。”[19]216事实上,正是由于建立了这样一支队伍,并采取多种措施不懈地加以建设,保证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开展与深入,推动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与建设,从而体现了我国高等教育的社会主义性质。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必须加强组织领导和健全教研组织

自新中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设立,加强对师资队伍建设的组织领导,建立、健全教研组织,始终得到了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早在1950年10月,教育部就提出“高等学校应根据具体情况,成立政治课教学委员会(或教学研究指导组)以为政治课教学的领导机构”[20]71952年9月,《中共中央关于培养高等、中等学校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师资的指示》要求“各中央局、分局及有关的地方党委应加强对各该地区培养政治理论师资和学校政治教育的领导,指定各级党委的宣传部长或副部长经常亲自领导这一方面的工作”[21]11。1955年4月,教育部副部长刘子载在《关于高等学校的政治思想教育工作》中再次强调:“必须切实加强学校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教育的组织领导和教学领导,校长和副校长中必须有一人亲自领导马克思列宁主义教研组的工作……来克服目前政治理论课教研组缺乏领导和领导薄弱的现象。”[22]211978年以后,在恢复和健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研组织的同时,教育部又着手解决领导体制问题,提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研组织直属学校党委领导,“学校党委和校长要把抓好马列主义理论教学和师资队伍建设作为自己的重要职责,帮助他们搞好自身的思想建设和业务建设……学校要指定一名具有马列主义理论素养和懂得教育规律的书记或校长主管此项工作”[23]99。2008年9月,中宣传、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再次指出,“各高等学校应当建立独立的、直属学校领导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二级机构。”要“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组织负责人遴选配备和培养培训工作,纳入学校干部队伍建设规划”。实践证明,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是稳定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增强教师责任感和积极性的有效举措和组织保障;建立、健全教学科研组织是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科研能力和业务水平的机构依托和具体抓手。这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经验之一。

(三)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要与科学研究相结合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素质的高低,不仅取决于其知识结构和水平,而且也取决于其科研能力及成果。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师科研能力的强弱决定着教学实效的好坏。为此,“围绕教学开展科学研究,是提高教师业务水平和教学质量的一项重要工作。”[24]1431964年10月,中宣部、高教部党组、教育部临时党组《关于改进高等学校、中等学校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指出:“教师应当关心和积极参加学术界的争论,有条件的教师应当结合教学进行学术理论研究。”[25]531978年4月,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强高等学校马列主义理论教育的意见》提出“有研究能力的教师可以到中国社会科学院相应研究所从事一段科学研究工作”,并要求“至少必须保证理论教师每周六分之五的时间,用于教学和科研工作”[26]74。1980年以后,中宣部、教育部有关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文件不仅强调要结合教学积极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更要密切联系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提出的重大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努力探讨教学中的疑难问题,调查和分析学生的思想状况,研究教学规律和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质量和学术水平。同时,要求各高校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科研工作提供必要的条件和经费,对优秀的研究成果要给予奖励。思想政治理论课05方案实施以后,教育部和许多省、市教育主管部门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研课题列入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予以立项资助。通过科学研究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不仅有效地提高了教师的科研能力和理论素养,而且树立了理论联系实际的良好学风,进一步增强了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此外,完善培训体系也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基本经验。

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现实思考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六十年的发展轨迹及其基本经验,为新的历史条件下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和质量,提供了十分重要的启示和思考。

(一)加强组织领导,理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管理体制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是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的宣讲者,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建设一支政治上坚定、具有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热心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课教师队伍,是改革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的根本保证。这是一项基本建设。”[27]120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国际国内形势的深刻变化,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和新挑战,培养一批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理论功底扎实、善于联系实际的教学领军人物、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努力建设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湛、师德高尚、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显得尤为重要而迫切。为此,在总结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基本经验的基础上,“各高等学校党委要切实负起政治责任,把稳定教师队伍,提高教师素质作为当前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来抓”[28]221,并站在“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的战略高度,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纳入学校事业发展和人才队伍建设的总体规划,加强领导,统筹安排。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建立、健全教学科研组织机构,理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管理体制;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实行任职资格准入制度,合理核定和配足专任教师编制。同时,建立健全教学保障机制,完善教师表彰奖励机制,充分调动教师投身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与改革的积极性。

(二)推进学科建设,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整体素质

长期以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存在着数量不足、队伍不稳、优秀中青年学术带头人缺乏、整体素质不高等问题,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科研能力不强和没有独立的学科依托。2004年1月,中共中央发布《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把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提上日程。2005年12月,“马克思主义理论”升为一级学科。这一学科建设的重大调整不仅使我国高校一级学科体系更为合理和完善,而且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和师资队伍建设提供了有力的学科支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抓住这一难得的机遇,把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和师资队伍建设服务作为学科建设的重要任务。一方面,通过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培养高素质的人才,进一步汇聚和稳定师资队伍,建设优秀教学团队,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工作有条件、干事有平台、发展有空间,进而增强学科归属感、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另一方面,通过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引导和组织教师积极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不断提升他们的科研能力和理论素养,拓展和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同时联系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和大学生思想实际,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不断提高他们的业务素质和教学水平,增强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和说服力。此外,通过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推动教学领军人物、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和骨干教师脱颖而出,以带动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

(三)坚持以人为本,关心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成长发展

长期以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承担着繁重的教学任务,使得他们在个人成长发展方面面临着诸多困难和压力,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他们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积极投入和教育教学的实际效果。为此,在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加强师德规范要求的同时,还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关心他们个人的成长发展,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其一,建立有重点、分层次、多形式、多渠道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培养培训体系与机制,采取脱产进修、攻读学位、名师指导、短期培训、社会实践、出国考察、挂职锻炼等措施,不断优化他们的知识结构、业务素质、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其二,改革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考核评价体系和职务评聘体系,根据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岗位职责要求和工作特点,着重考察其教学能力和教学实绩,同时也要考察其科研成就。教学研究成果和社会调研报告凡被有关部门采纳、发挥了积极作用的,应作为职称评定的依据。其三,改善和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待遇,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创造良好的教学科研条件和工作环境,如对他们在传达党和国家的有关文件和政策、阅读有关文件资料方面提供便利;设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专项经费,并列入学校预算;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实际平均收入不低于本校相关专业院系教师的平均水平等。总之,只有站在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和提高教育教学实效的高度,真正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成长发展出发,在政策上积极扶持他们、在工作上努力支持他们、在生活上热情关心他们,才能进一步激发和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开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2][3][4][5][6][7][8][9][10][11][12][13][14][15][16][18][19]][20][21][22][23][24][25][26][27][28]教育部社会科学司组编.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文献(1949~2006)[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17]邓小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Research and Thinking on Building History of University Teachers for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Teaching

BianHe-ping

(China University of Mining and Technology , Xuzhou Jiangsu221116,China)

Abstract: University Teachers for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Teaching are not only the preachers of the Party's theory, line, principles and policies, but also the guide of the college students . Qn the circumstances of the new program o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s fully implemented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teaching materials also completed, it is greatly significant for further strengthening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teaching team and improving the level and quality of education and teaching to study and summarize the basic experience of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teaching team since the founding of new China .

Key word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construction of Teaching team; Historical Research; Thinking

(责任编辑/石银)

猜你喜欢

教师队伍建设思想政治理论课思考
高校校内创业实训基地建设
应用型高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分析
教师文化建设是实现学校内涵式发展的根本保障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路径与策略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艺术探究
基于综合能力测评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开卷考试改革
少儿图书馆小志愿者工作的意义和思考
浅论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述评
“语用”环境下对古诗词教学再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