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走出数学生活化的误区

2009-10-28陈亚红

学周刊·下旬刊 2009年6期
关键词:误区数学教学生活化

陈亚红

摘要:数学学习与生活实践相联系,让学生在具体的生活化情境中展开数学学习,从而让学生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激发起他们学习数学的欲望,这无疑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改革和尝试。但是一味追求“数学生活化”就容易走向另一个极端,本文结合实践,探讨了怎样避免走向这个误区。

关键词:数学教学;生活化;误区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因此,许多教师把数学学习与生活实践相联系,让学生在具体的生活化情境中展开数学学习,从而让学生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激发起他们学习数学的欲望,这无疑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改革和尝试。但是,我们也遗憾地看到,在热闹的背后,我们也发现部分教师缺乏对“生活化”精神实质的正确把握,一味地追求“数学生活化”,把数学教学引向了另一个极端,即只关注生活性和趣味性,却忽视了数学教学的目的性、客观性,使数学教学走入了极端“生活化”的误区。本文结合有关教学片断,与各位共同探讨如何走出“数学生活化”的误区。

一、走出“喧宾夺主”的误区

[案例1]这是一节数学练习课,教师出示了一个生活化的教学情境,让学生观察图后描述题意。第一位学生说:“荷叶上有38只青蛙,忽然一个石子落入水中,‘啪的一声,青蛙们害怕了,纷纷跳进水中,最后只剩下了5只青蛙妈妈。”教师表扬了这名学生,说他语言流畅,想象力丰富,并鼓励大家向他学习。教师又叫了第二位学生,这个学生说:“有38只青蛙在荷叶上晒太阳,一个顽皮的小男孩路过,向水中打了几个水漂,胆小的青蛙钻到荷叶下面了,只剩下5只勇敢的。”“嗯,你的想象真棒!”教师肯定了学生。两名学生描述后,教师打算引导让学生列式计算,可有几个急不可耐的童音:“老师,我有不同的看法,我认为是轰隆隆的雷声吓跑了一些青蛙。”“ 我认为青蛙在做游戏呢,有些青蛙藏进水中,让荷叶上的青蛙找呢?”……

学生参与的热情高涨,气氛活跃,但是,这节课的性质却变了,一节数学课变了看图想象说话课。《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这里所说的“数学活动”应是指数学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问题解决等思维、实践活动。学生的对图意的描述虽然也涉及到数量关系,但更多的是对图中故事情节的想象,是一种语文范畴的文学想象,其着眼点不是从情境中揭示出其中的数学事实而是展开数学事实以外的丰富联想,学生的思维偏离了数学的方向。

二、走出“虚幻生活”的误区

[案例2]在一节“量的计量”复习课上,教师在课的导入阶段,设计了这样一个教学情境。

师:2003年10月15日,是全体中国人值得怀念的日子,知道是什么日子吗?

学生踊跃回答,但没有一个学生令教师满意。然后,教师直接给出了答案。

师:这一天,中国的神舟五号宇宙飞船发射升空,中国的航天英雄杨利伟飞上了太空。神舟五号宇宙飞船的许多秘密,你们知道吗?

教师出示一组信息,介绍神舟五号宇宙飞船太空舱的容积、发射宇宙飞船的火箭的长度、总质量等有关的信息。

师:在刚才的信息中,用到了哪些计量单位?

揭题:量的计量(复习)

另一位教师设计了这样的教学情境:(这位教师高而瘦)

师:同学们,看看老师的身材,你们有什么想说的?

生:老师的个子很高,但很瘦。

师:那你们能猜猜老师究竟有多高吗?体重是多少千克吗?猜对的同学,老师将有一份纪念品送给大家。(出示一张明信片)

学生个个热情高涨,猜起了教师的身高、体重,并互相判断答案的合理性。

师:看到大家得到了奖品,真替你们高兴,不过,谁能猜猜这张明信片的长和宽大约是多少厘米?面积大约有多大呢?

师:在刚才讨论中,用到了哪些计量单位?

揭题:量的计量(复习)

为了让学生理解解计量单位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运用,两位教师设计了不同的教学情境,第一位教师的教学情境具有鲜明的时代性,抓住了当时国内的重大事件,用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引入复习课的教学。但是,由于神舟五号宇宙飞船的信息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离得较远,学生对太空舱究竟有多大,长征火箭究竟有多长多重,根本没有形成自己的表象,对这些计量单位的理解仅仅停留的字面上,这样的生活对于小学生来说,是一种“虚幻”的生活,学生毫无这方面的感知和体验。而第二教师以猜教师的身高、体重、明信片的长、宽、面积,这一看似平淡的教学情境却是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的,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学生不仅认识了这几种计量单位,而且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了这几种计量单位的大小,培养了学生的数感。学生通过对猜想的数据的合理性进行修正,对具体的长度、质量、面积形成十分清晰的表象,同时也积累了生活经验。

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问题,然而,小学生关心、易于探究的往往是那些贴近他们日常生活的问题。因此,数学情境应更多地关注他们所关心的内容以及他们在生活中所获得的经验,这样才能促使儿童的经验数学化。

三、走出“虚假生活”的误区

[案例3]在一节“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课上,教师设计了这样的一道练习题:在一个长和高都是3米,宽是2米的卫生间地面与三面墙贴瓷砖,宽2米,高3米的一面墙上做门。现有以下几种规格的瓷砖,想一想,选用哪一种最节省,不浪费,教师出示几种瓷砖的规格供学生选择。

教师显然是想借这一习题让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考查学生灵活应用所学知识的能力。但一个学生审题后发出了自己的疑问:“卫生间的门会有2米宽,3米高吗?”一石激起千层浪 ,其他学生又相继提出了几个令教师措手不及的问题:卫生间的瓷砖一般不会贴到屋顶;地面与墙壁的瓷砖是不一样的……

教师让学生解决具体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让学生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可惜这种所谓的“生活”却是教师人为臆造的“生活”,其结果却事与愿违,达不到预设的服务数学教学的效果。提倡数学生活化,这种生活应该是真实的生活,而不是凭空臆造的虚假生活。

四、走出“牵强附贵”的误区

[案例4] “公倍数、最小公倍数”一课上,教学伊始,教师先让学号是2和3的两位学生分别站在讲台两侧,然后请学号是2的倍数的学生站在2号学生的一侧,是3的倍数的学生站在另一侧。教师一声令下,好几十个学生纷拥而上,你推我挤,好不容易站好了位置,还有很多位学生一会儿从左侧奔到右侧,再从右侧奔到左侧,最后选择站在了讲台中间。老师从质疑讲台中间的学生着手,从而揭示了公倍数、最小公倍数的概念。

从表面上看,教师已经考虑了数学与学生生活之间的联系,材料的选择也具有较强的活动性和趣味性,学生参与积极性很高。但仔细分析,不难发现数学与学生的生活只是一种形式上的联系,因为日常生活中我们是不会用“2的3倍”“3的4倍”等数学语言来表示6、12、24这些数的。这个生活情境的导入,人为修饰的味道浓,未能较好的体现“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这一数学知识的生活原型。这些多的学生站在讲台周围 ,学生感兴趣的是讲台上的“人”,而不是每个人所代表的“数”。用这样的生活化情境引入新知,实在有些“牵强附贵”,如此情境只是教师强加给学生的一个“生活化”的标签。

教师在教学时,要用一颗智慧的心去纠正过分追示“生活化”而忽视数学的本质的倾向;努力追求数学教学的返朴归真和务本求实,让生活与数学相得益彰,真正把“数学教学生活化”落到实处,正如郑毓信教授所说:“我们追求的不应是由‘文本数学向‘生活数学的简单‘回归,而应是两者在更高层次上的整合。”

猜你喜欢

误区数学教学生活化
初中生活化写作教学实践
冬季洗澡的误区
如何将数学知识生活化
2018年理财,要警惕这些误区
对数学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认识
冬病夏治走出误区才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