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学生在语文课上“有利可图”

2009-10-28张晓英

学周刊·下旬刊 2009年6期

张晓英

摘要:为了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语文,在培养其学语文的兴趣的同时,注重学以致用,注重研究“读者要什么”,注重引导学生与作者的共鸣,深刻感知文本,领会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深爱上语文。采用教师引领学生进行探求性阅读、比较性阅读,以创作性的方法进行实践,效果显著,学生学语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大为提高。因此倡导“学以致用性”的语文学习,改变以往“多研究作者的意图,忽略读者收获”、“为了分数强压硬挤”的教学模式,形成自觉主动的学习机制。

关键词:确立目标;诱之以利;自动机制

心理学家指出,一个人注意力的集中与指向可以有两个动力:一是兴趣,二是“利”。兴趣的话题我们已经讲了多年,有很多很好的经验可以提取。有人会因为兴趣所致,如醉如痴地追求事业,甚至登峰造极而乐此不疲。然而还有大多数人或者说绝大多数人对所学内容不感兴趣,那么他们怎样做到对学习认真刻苦呢?

语文课中,大部分学生并没有多大兴趣,很容易找不到目标,精神涣散,心不在焉,久而久之功课就被落下。若能让他们找到“利”——目标,自觉去完成,那么他也一定会积极主动起来,在他“图利”的忙碌中,他终将领略语文的魅力感受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因为受益,他会自觉地去学语文。

那么语文课有哪些利可图呢?古人说“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听起来似乎老套了而且带着封建主义色彩。其实,我们深入理解一下这两句话的实质,不难看到,它说的是读书可以得到物质和精神双丰收,就这两点今天看来,应该算是有一定道理的。我教高中语文十几年来,摸索出了一套“有利可图”的教学模式。

一、诱之以利

每接一个新班,第一节课我都让学生自己讲对“语文”的理解,让他们谈自己认为语文的好处。但学生们谈不出来。我就给他们在黑板上写了几句话:1.和善关系,消除烦恼。2.保全性命,平步青云。他们看了很夸张地瞪大眼睛,表示不可思议。然后我给他们讲了个小故事:马克•吐温与醉汉僵持在独木桥的两头,醉汉高喊:我从不给混蛋让路!马克•吐温先生一笑,温文尔雅地摘下礼帽,躬身施礼:先生,我和您不同,您先请。——没有受侮辱的暴怒,没有反唇相讥的小气,没有恶言的粗俗,避免了一场无意义的争端,不起烦恼,四两拨千斤。

这样一节课后,孩子们对语文课有了新的认识,知道语文和自己关系密切,他们找到了其中的“利”,以后对语文的学习就不只是有兴趣就学,没兴趣就放松了。

二、领其寻利

学生一开始并不清楚每节课中的“利益”,这需要老师的点拨。我经常使用的方法就是悬念设置法,每节课前,用提问法引起同学们的注意。这一点我从“百家讲坛”栏目汲取了丰富的营养。

比如讲《廉颇蔺相如列传》,我这样设计问题:战国时期,宦官的地位不是很高,他的一个门客的身份就更是卑下了,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出身低贱的小人物却作为出使大国的使者,回国后竟能官居高位,超过了战功赫赫的大将军,他靠的是什么?在大将军蓄意要羞辱他时,他又赢得了大将军的尊敬和佩服,二人结成生死之交,他靠的又是什么?我们能从他身上学到什么?

讲《列车上的偶然相遇》时,我这样设计:有志求学成绩优异的孩子却因家庭困难不得不辍学,如果是你,你会怎么想?怎么做?你愿意在危困时候有人伸出援手吗?那么什么样的人别人才会帮助他呢?

三、放手自寻

用了一段时间的悬念设置法后,我开始锻炼学生自己的思考能力和总结能力,让他们先看文章,自己从中找出受益的地方,然后在班内互相提问交流,这个方法更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关注和理解,渐渐地他们知道了自己需要什么,应该汲取什么。他们在探索和交流中会有很多幼稚但智慧的见解,比如在学季羡林先生的《清塘荷韵》时,他们说:只要有一颗爱美的心,人就不会老。在学《廉颇蔺相如列传》时,他们说赵国应当加封的功臣还有一个,那就是伯乐缪贤,他实在是独具慧眼,见微知著,不惜以暴露自己的错误和少谋为赵国举荐良臣。对《促织》中的“魂化促织”一段,学生自己分析说:庄子梦中和梦醒时刻难分辨,实际上也可以不辨,把梦当成生活的一部分,醒后不用慨叹和遗憾,那里是桃花源……

四、放大其利

在理解文本内容的基础上,我带他们分析学习文章的篇章结构,谋篇布局,因为这里也“有利可图”——他们要自己表情达意,所以他们学得津津有味,由“要我学”变成了“我要学”,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被激发出来,效果事半功倍。在这种主动的热情中,他们看到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看到了古圣先贤的沧桑正道,看到了世态人情,看到了善恶曲直;看到了范蠡的忠心和慧心,看到了孔明的鞠躬尽瘁,看到了熙凤的聪明反被聪明误;看到了诗歌的空灵飘逸,看到了散文的情景交融,看到了小说的神奇莫测,看到了戏剧的超越时空,看到了计划的超前性,看到了诉状的严肃性……他们寻到了“大利益”。学生寻到了“大利”,老师其实得利更大,教学轻松,教学相长,受益很深。

“有利可图”的课堂,有时会满堂喝彩,有时也会面红耳赤,有时会和风细雨,有时还会无声胜有声,但一种自觉主动的学习机制正在形成。学生的一切潜能,都可能会因“主动”而得到开发。

参考文献:

1.《中国大百科全书 心理学Ⅰ》 孙晔.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9.01

2.教育学原理/当代俄罗斯教育论著译丛出版社: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