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要达到一种境界
2009-10-28吴淑芬
吴淑芬
摘要: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非常重要的环节,可以说是语文教学的主体。阅读教学要追求“高格”,使学生达到享有知识、培养能力、启发思维、陶冶情操的目的。要做到这点,作者提供了几点方法。
关键词:阅读教学;阅读方法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非常重要的环节,可以说是语文教学的主体。但阅读教学要达到一种境界。王国维《人间词话》中有这样一句话:“有境界则自成高格”。阅读教学要追求“高格”,让学生从中受益良多,就要达到一种境界,能够使他们在师生共同营造的富有艺术感染力的氛围中,享有知识、培养能力、启发思维、陶冶情操。要达到这样一种艺术境界,我认为教学方法主要有四种:以读悟情;背诵益于积累;品味语言;训练学生能力。
一、以读悟情
朗读是理解课文的最好方法,也是学生必须具备的阅读能力,于是我给学生安排充分的朗读时间,以读为本。美文要美读,要通过声调和语气把文章的思想内容和感情内涵传达出来。不仅诗歌要读,小说、议论文等的重点段落也要读。朗读的好,文意、文情、文式、文序、文趣,都可以在抑扬顿挫中体现出来。正如叶圣陶所言“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
教学中我采用多种形式进行朗读训练,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例如展开竞赛朗读,能有效的激发学生的情感。因为竞赛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有效手段。我采用同桌之间、男女同学之间、组与组之间展开朗读竞赛,这都能提高学生的朗读兴趣。有时我还采用了评委亮分的竞赛形式,即每组选一位同学代表小组参赛,并定为1、2、3、4号选手,其余的同学做评委。当各位选手读完,评委亮分时,你觉得几号选手读得好,就伸出几个手指表示。这样,全班同学的参赛情绪高涨,而且当上评委的学生们心情也很激动,对比赛同学的朗读听得非常认真。
课堂上采用多种形式朗读,既能激发学生思维,激发学生的情感,对朗读怀有极高的兴趣,又能使朗读能力逐步提高,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也逐步加深。
二、背诵益于积累
《语文课程标准》中这样表述:“诵读是我国语文教育优秀传统中一种有益于积累、有效提高语文能力的好方法,应该适当提倡这一方法,有助于积累素材、培养语感、体验品味、情感投入,达到语文熏陶感染、潜移默化的目的”。语文学科的主要任务是学习语言,孩子们的学习语言是一个“习得”的过程,从课本上,从课外书上,从生活交往中,从影视传媒中,接受语言信息,逐步积累,经过多次“错误尝试”,然后才能正确掌握。
常言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韩愈在《进学解》里说:“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批于百家之编。”现代文学大师鲁迅、茅盾、巴金等人学习写作也都是依靠熟读背诵,多读多写。在我们身边,语文素质好的学生,并不是单纯依靠老师讲出来的,而是他们较多的读了一些课外书籍,让书中的内容转化为自己的财富,张口就来,提笔就写,有时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珠连璧合,出口成章,甚至有不少人成为颇有名气的少年作家,这难道不值得我们反思吗?
应该这样说,没有背诵,就没有积累;没有积累,就没有语文素质的提高。不仅是名篇要背,好的文章,精彩片段,都应鼓励学生背诵。《语文标准》在四个学段总共要求背诵优秀诗文二百四十篇,并附录中开列了古诗文篇目一百二十篇,其余部分包括中国现当代和外国诗文由教材编者和任课教师补充推荐——背诵对积累的重要可见一斑。
三、品味语言
一篇课文在手,教师到底抓什么?八个大字:理清思路,品味语言。教师不要忽视阅读方法的指导和传授,并注重培养学生能力。
(一)理解能力的培养与训练
主要是理解文章中重要词语或句子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含义与作用。训练重点是解释词语或句子的含义;根据前后的语言环境找出相关的词语;根据文章主题挖掘重要语句的深层内涵。
一般地,一个词的出现,在其附近会有具体的阐释答案定在原文中,要找准原文中相关的句子,但不能只限于本句或本段,在整体阅读的基础上充分把握条件,在词语或句子中出现的附近找出答案。如《驿路梨花》结尾“望着这样充满朝气的小姑娘和那洁白的梨花,不由得想起一句诗‘驿路梨花处处开。”其中“梨花”的含义应是边疆洁白盛开的梨花,是哈尼姑娘,更是雷锋精神的象征。
(二)培养学生鉴赏评价能力
要求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内容、形象、语言表达技巧进行欣赏;对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进行评价;对文章所表现的作者感情和写法有自己独特的体会和心得,能就某一方面提出看法和疑问。
具体训练:1.文中用了哪些修辞方法,有何表达效果;2.各种表达方式有何作用;3.文中哪些词语用得巧妙;4.构思上几个妙笔妙在何处;文章表现的情调、风格等。如《孔乙己》中“…...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放在我手里……”句中的“摸”字为什么用得好?形象地写出了孔乙己自我言傲,不复聊生的惨状,揭露了丁举人及其代表的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
学完一篇课文后,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提出有思考价值的问题,相互讨论,教师只起启发的作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四、训练学生能力
“练”是培养和形成语文能力的最佳途径。我们所说的语文能力,指的是运用语言的能力即口头表达力和书面表达力,也就是听、说、读、写的能力。在语文教学中,应通过“训练”来提高学生的这种能力。
听——听录音、听朗读、听别人发言,要善于提要点,简洁流畅,恰如其分。
读——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快慢适宜,轻重有效。
写——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激发兴趣和自信心,有个性、有创意、有文采。
因此,在教学活动中要有意识地把着眼点放在这些能力的培养上,放在“语言表述”这个基点上。李卫东老师执教的《最后一次演讲》堪称训练的范例:
(一)教师激情朗诵闻一多的《红烛》导入,然后简介事情发生的背景,再慷慨激昂朗读课文1、2段,启发学生体会演讲语言的特点——学生“听”。
(二)学生放声朗读课文,互相探讨,积极寻找,从句式、修辞、词语、节奏四方面去感受演讲稿的特点,在书上圈点批注,再自由深情朗读,个人单独朗读——学生“说”、“读”。
(三)学以致用,教师设计几个题目让学生饱蘸感情去写,然后在小组内互相演讲,每组再推荐一名最棒的当堂演讲。此时,课堂气氛达到了高潮,学生无论在语言、气势还是情感上都发挥的淋漓尽致,教室里掌声雷动,学生畅所欲言,听课教师啧啧赞叹——学生“写”、“说”。
成功的语文教学必须追求一种知情结合、文质兼美的艺术境界,让学生在接受知识、提高能力的同时受到美的陶冶,提高审美情趣,“读、背、品、练”则成为达到这种境界的不可或缺的四要素,从而引导学生由懵懂无知走向了“豁然开朗”、“怡然自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