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提高教学质量
2009-10-28刘若东
刘若东
摘要: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的学习变被动为主动,从而提高教学质量,是众多教师不懈追求、不断探索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激发兴趣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乐学”是一种潜在的动力源泉。这种动力首先来源于对所学知识的感兴趣,来源于探究知识的动机,来源于渴求智慧的激情。只要学生有了兴趣,就能有效地进行形式多样的自主探究学习。因此,如何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的学习变被动为主动,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就成为众多教师不懈追求、不断探索的重要课题。笔者结合新编初中历史第一册的教学实践,浅谈几点在课堂教学中激发学 生兴趣,增强课堂教学效果的体会。
一、重视课文导言,优化导语设计
初中新版《历史》教材,每课都设置了课文导言,短短几句话,却概括了全篇内容的重点。上课之前,不妨先让学生朗读导言部分,诱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教师再根据教材内容,设计出能够引发学生产生兴趣的导语,架起学生与教材之间的桥梁,缩短学生与教材的距离,上课伊始,就让学生感到新奇、有悬念、愿意学、喜欢学、喜欢听,教师当然就顺水推舟地将学生带入知识的海洋。如《秦末农民战争和楚汉之争》一课的课前提示:“赫赫一时的秦朝为什么会迅速灭亡?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战争是怎样发生的?对历史起了什么作用?楚汉战争是谁同谁的战争?‘破釜沉舟、‘四面楚歌这些成语包含着哪些惊心动魄的历史场面?你们想知道这些生动的内容吗?”这样的问题必然会引起学生探求和思考的兴趣,当教师明确告诉学生,秦朝是被农民战争推翻的,随即又提出:“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战争是怎样发生的?又是怎样推翻赫赫一时的秦朝”等问题必将会激起学生更大的求知欲望。
二、引入恰当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兴趣
如讲“吴越争霸”时,结合“卧薪尝胆”的故事,教育学生只要发愤图强,吃苦耐劳,就一定能够成功。又如学习“商鞅变法”时让学生讲述“立木为信”的故事,使学生认识到诚信的重要性,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教育了学生。第二单元学完后,组织学生举行讲故事比赛,学生不仅故事讲得好,体会也写得好,不仅得到了启示,学习历史的兴趣也更浓了。在讲故事时教师要注意几点,首先,在讲历史故事时一定要紧密联系教材,不能单纯追求“故事性”、片面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其次,讲故事时在语言使用上一定要短小精悍、生动形象。教师要根据内容来选择语言表述的特色,可高、低、急、缓,可抑扬顿挫,可温柔、和蔼,也可刚强、愤怒,也可走下讲台与学生作近距离谈话式的讲述。
三、运用插图,引发兴趣
新编历史教科书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插图多,直观性强,形象生动。讲好课文中的有关插图,对引发学生兴趣,增进学生的求知欲,增强学生记忆,提高教学质量有重要作用。但在教学中,由于插图很多,限于课时, 教师不可能每图都讲,只能根据教材要求和讲课需要选择讲解。有些与课文内容密切相关的插图如果没有向学生讲解,就会使学生似懂非懂或一知半解。经过教师讲解,既引发了学生的兴趣,又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了知识 。教学《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一课,首先,引导学生看《秦始皇图》:秦始皇头戴冕流,身著龙袍,踌躇满志,左手执剑,右手评点江山。从装束到表情,可以看出他这位始皇帝的雄心、威严和胆识。对于秦始皇,同学们可能有一些了解,那么,他究竟是怎样一个人物?他在中国历史上起过什么作用呢?学习本课,大家对他就会有一个全新的认识。通过这一看一讲一问,学生的注意力就会集中到课文的学习上来,并在求知欲的作用下,积极思考,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四、积极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的兴趣
学习新知识,实际上就是设疑、解疑的过程。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设置一些疑问,把它摆在学生的面前,使他们先感到“山重水复疑无路”,后激励他们去寻求“柳暗花明又一村”。当学生找到“又一村”后,就会产生一种快感。这种快感又能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如在学习“破解彩陶之谜”这个内容,先由图片引出话题,再结合相关的内容,使学生对彩陶有一定的了解,然后让学生根据三幅彩陶的图片,让学生思考彩陶盆上人们手拉手的图案,体现了人们什么样的生活情景?学生讨论得很激烈,进行了大胆地想象,都争先恐后地发表自己的见解,把课堂教学推向高潮,短时间内便创造出了一个浓厚的学习气氛,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学生真正做了课堂的主人,享受到了历史课堂的快乐。
五、利用多媒体技术模拟历史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像这样创设学生感兴趣的现实生活情境,既能铺砌台阶,化难为易,使学生既因境生疑,又可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作为台阶,入境释疑,从而在愉悦的气氛中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最终有效达成教学目标。伴随着现代化教学手段,特别是多媒体手段在教学实践中开始运用,历史教学也因此得以开辟出了一条新的途径。在《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和第一次世界大战》一课中可以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如:19世纪末20世纪初过渡到帝国主义阶段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自身发展出现了新的不平衡。为了让学生理解这种不平衡,我采用了多媒体播放动画——四个主要国家(英、法、德、美,以国旗区分)以动态的方式从19世纪晚期的“时间隧道”中走过。当走出时,四国自身的体态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原来身高体强的英法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因出现了更为强大的美德而显得相对矮小。这幅小动画虽然简单,但它勾画出的这个看得到的形象差别,事实上就是不均衡现象。由于采用了形象而生动的画面,必然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眼、脑协同参与学习过程,而知识信息伴随动态的知识画面也就很自然地输送到了学生的头脑中,完成了由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的过程,达到理解问题、解决问题的目的。
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说:“求知与求学的欲望应该采用一切可能的方式去在孩子们身上激发起来。” 激发学生学习历史兴趣的方法和途径还很多,如巧讲典故,以奇引趣;精读诗词,以诗牵趣;编写歌谣,以歌导趣;设置图表,以图增趣等等,只要经过教师精心设计,巧妙安排,就一定能在教学中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使他们的学习化繁为简,变被动为主动,从而在充满兴趣的教学中,既接受了爱国主义教育,又增长了知识,提高了教学质量,真正达到学史明志,知史做人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