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学体育教学的一些想法
2009-10-28班炯
班 炯
摘要:在体育教学中,怎样采用科学的教学手段使学生身心都得到良好的教育呢?本文作者根据自己的实践,为我们阐述了几点经验。
关键词:体育教学;教学手段
一、体育教学中的表扬与批评
表扬与批评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采用的一种必不可少的教育手段,也是对学生所掌握的体育基础知识、基本技术和基本技能给以肯定或否定的评价。采取相应的表扬与批评,有助于提高体育教学效果,有助于树立教师的威信,有助于促进师生关系,有助于学生认识自己的优缺点。不然,就会适得其反。因此教师必须正确地运用表扬与批评的手段,注意表扬与批评运用的艺术性、合理性。首先,表扬面要宽、批评面宜窄。教育实践告诉我们,表扬容易被大多数学生所接受。我们在教学中应尽可能以表扬为主,既要表扬体育委员等积极分子,也要特别注意那些“差生”中的闪光点。尽可能缩小批评面,更不要因为个别学生的错误而对全组乃至全班进行批评,否则会引起其他学生的反感。其次,表扬宜明,批评宜暗。教学中发现了值得表扬的人和事,教师可以直接指名道姓,根据事情的缘由进行当众表扬。而批评就不宜当着众人的面进行,尤其是容易伤人自尊的批评需要在下面进行。
二、体育精神与人格教育
中学生的身体和精神、知识与能力、道德与行为等方面都有了新的要求。为了适应社会发展,培养现代社会所需要的人才,体育教学也适应这样的教育使命。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笔者深深感到,现在中学体育教学,一些教师有时存在着过分强调传授体育技能进行身体锻炼,而忽视对中学生进行体育精神的启迪、教育的现象。体育精神对学生人格的形成所起的作用不可轻视。本人认为体育教学的方法和手段要与社会的发展相适应,所以我们要重视体育精神的培养,通过体育精神影响和完善学生的人格。
(一)体育教学中的体育精神
体育精神是指体育运动中所蕴含着的对人的发展具有启迪和影响作用的有价值的思想、作风和意识。体育精神的培养包括:培养愉快的生活态度,较强的身心适应能力,培养个性的发展,个人行为的规范化、责任感,与同伴的合作精神,公正地看待问题,培养遵守规则和规定的能力。 丰富多彩的体育运动尽管其技术手段、比赛方法、胜负的形式各不相同,但其基本的体育精神却是相同的。中学生投入到体育运动中就已经开始接受体育精神的影响和教育,受到体育精神的熏陶,已经开始改变和塑造着自己的人格精神。
(二)体育精神与人格教育
人格教育是一种着眼于发展受教育者心理品质的培养,人格教育是把人的知、情、意、行统一协调发展成日趋健全、完善的内心品质的培养过程。体育教学中通过体育精神对学生的人格教育,应着重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交际能力和集体主义荣誉感。人需要在社会实践中去认识社会,理解社会。体育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具有独特的社会交往特性,是人生、社会的一个缩影。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教育学生认识体育的实质,从而促使他们认识人生、认识社会,学会竞争、学会合作和相互尊重,培养集体主义精神和荣誉感。这种健康的人格品质,是推动人类进步的动力。
2.培养学生自尊、自爱、自强不息,积极参与的意识,并发展其健康的个性。在体育活动中无论是个人项目或集体项目,都必须学会尊重别人和尊重自己,讲究个人行为的规范性和道德观。教师与责任培养学生良好的个人行为和道德风尚,并在教学实践中让学生充分发挥个人特长,发展个性,培养自主精神和独立的人格。
三、中学体育与健康教育的改革
我们现在走到一些中小学去看一看就会发现,有的教师在体育与健康教学中,以成人的目光把一项完整的运动分成若干个技术进行教学。体育教学紧紧地盯在运动技术细节的传授上,“用技术教技术”和“为技术教技术”,一叶障目,舍本求末。教学很少从多种价值上整体关注教材,从多种角度去整体研究运动教材。目标指向存在单一化的偏误,缺乏“变通性”和“直觉性”,课堂教学程序化、模式化。学生在教师的统一调度下进行教学活动,教与学的双方围绕窄小的被机械分割了的技术苦苦追寻。教学活动统得太死,学生成了承接教材的奴隶。这样的教学活动难有创意,缺乏活力。
为此,我们必须静下心来认真反思。首先,认清“创新教育”和“素质教育”的本意。了解创新教育的核心就是培养“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就是要发展学生的多向性,即丰富的想象能力;变通性,即能根据问题的不同层面变换思维角度或思维路径的能力;批判性,即敢于怀疑或批判约定俗成的东西的能力;直觉性,即自由创造的能力。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就是确保学生的健康发展。健康是在精神上、身体上和社会交流上保持健全的状态。它不仅是没有疾病或不虚弱,还必须包含健全的精神和良好的社会适应。我们必须痛下决心改革传统学校体育教育教学的不合理的方式方法和教育理念,搬掉“体育学科中心论”这块绊脚石,建设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摸索中认识,在认识中顿悟,在顿悟中学到健身知识和健身技能。
体育与健康课不仅要依据《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相应的水平目标做好文章,选择教材内容、组织教学形式,使之适应学生、适应于社会发展的形势,同时在教学中要留有时间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大胆实践反复思考,鼓励学生标新立异,鼓励学生进行求异式思维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