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坚持以人为本 创建和谐校园

2009-10-28张笃水

素质教育论坛·下半月 2009年9期
关键词:管理者校园学校

张笃水

新课程要求学校成为一个充满生机的地方。同时也只有充满生机的学校才能有效地实施新课程。因此,如何使学校获得强大的生命力,不仅是关系到新课改的关键问题,更是摆在每位管理者面前的重大课题。因此,作为学校管理者,要想让自己的学校在新课程改革的浪潮中脱颖而出,就必须想尽千方百计更新学校管理理念,创新学校管理方法,以人为本,努力创建和谐校园。

一、关于“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解读

“以人为本”是指以人为基点,从人出发又向人回归的教育思想。这是人本主义哲学思想在教育上的体现。“以人为本”作为一种价值取向,其根本所在就是以人为尊、以人为重、以人为先。当我们将“以人为本”作为教育的价值选择时,教育便具有了创造人的价值的意义。它以充分开发个体潜能为己任,以丰富的知识、完整健全人格的培养为目的。教育管理学中的以人为本强调的是“以人的发展特别是作为教育对象的具体的个人的和谐发展为根本”。如果说,人的本质力量是人的自觉自为,教育则凸显出对这个自觉自为生命体的不断生成与和谐完整发展的动力特性,这一特性要求我们今天的教育必须从传统的知识性教育向发展性教育转变。因此,学校管理更应该适应教育的需要与时俱进,大力施行人本管理,创建和谐校园。

“一撇一捺互支撑,一灵一肉相两成,一情一理为双翼,一言一行赖悟功。”这是著名特级教师赵谦祥先生对大写的“人”做的诗化般的诠释。现代教育的首要目标就是要培养一个大写的“人”,一个人格健全的人,一个灵与肉协调,情与理均衡,言与行统一的人。提倡以人为本,呼唤人性回归,体现了教育现代化的自由与民主精神。人本主义教育理念的核心就是要以人为本,尊重人,理解人,关爱人,教会学生做人,构建人的灵魂——人格精神。

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思想是学校发展的惟一动力。人本观念告诉我们:管理的核心是能动的人,管理的动力是人的主动性、积极性。作为学校管理者首先必须具备高超的管理水平与领导艺术。学校管理者必须以做好人的工作为本,要一切着眼于全体师生,一切依靠全体师生。学校管理者要尊重人、信任人、理解人、关心人、爱护人,采用民主、平等、和谐的管理模式,创设一种和谐的学校小气候,让每一位教师都奋发向上,努力进取,从而获得学校工作整体创新发展的合力。学校管理者要走进学生心灵,创设优美的学习环境,让学生爱校、乐学,从而大幅度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

二、“以人为本”与创建和谐校园的关系

任何管理,说到底,都是人的管理。原任美国铁路公司总裁史密斯曾指出:“铁路的成分95%是人,5%是铁。”铁路如此,那么作为百年大计的教育呢?只有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才能不断提高教育管理者的管理水平,提高教育质量,才能创建和谐校园。

坚持以人为本,树立教育管理新理念,是创建和谐校园的先决条件。人本管理是一种“德治”与“法治”相结合的管理,要提升教育管理水平,就要树立以人为本教育管理的新理念,把“法治”和“德治”结合起来。管理一所学校,要有规章制度。校章校规是学校办学经验的结晶和反映,它对于稳定学校秩序、提高教育质量起着保障作用。管理的方式不应该只有冷冰冰的纪律和制度,而应该更多地体现人性化、充满人情味。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管理者和被管理者之间互动,提高管理的水平和效益。

坚持以人为本,研究教师管理新模式,是创建和谐校园的根本保证。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要求管理者对教师的生活、心理、健康、工作、事业倾注更多的心血。学校应配合师德教育,强化教师职业意识、创新意识、发展意识,注重根据每个人不同的特点,为他们提供表现才华的舞台,创造施展才干的条件,建设发挥才能的环境。

坚持以人为本,探索学生教育管理新机制,是创建和谐校园的有力杠杆。在教育管理中,必要的科学的管理不仅不可缺少,而且还要加强和完善。在教学管理中,不但要重视对学生的管,而且还应重视对学生的放,就是对学生不能管得太死,要敢于放手,要让学生自己管理自己。这样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自主性,充分发挥每位学生的潜能,激起学生创新的热情,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加速教育目的的实现。

总之,“以人为本”是创建和谐校园的前提条件,是创建和谐校园的根本指导思想,是创建和谐校园的手段;创建和谐校园是“以人为本”思想用于学校管理的必然结晶,

三、以教师为本,充分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

一所学校管理的内容千头万绪,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如何充分调动起教师的积极性。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从而达到教师人尽其才、人尽其力、人尽其心。

(一)让广大教师人尽其才

这里所讲的“才”,专指教师教书育人时所具备的专业常识。韩愈在《师说》中说:师者,授业、传道、解惑也。现在姑且不论现代的人民教师应该具备什么素质,但就专业知识来说,不能“授业、传道、解惑”不能为师。我们知道,每位教师从高等院校所学的知识是书面的、片面的、肤浅的,甚至有许多知识的获取、积累,毕业后不能做到学以致用。因此,校长在安排教师工作岗位时不能绝对以教师毕业的专业来判定其知识和教书育人的水准,应该让教师自我选择所教的学科,只要是专长的,即使不是本专业的也无妨。美国未来学家阿尔文·托夫斯说过:“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学习的人。”能否学会学习应该作为教师是否是人才的衡量标准之一。

(二)让广大教师人尽其力

管理是一门高深的艺术,过粗或过细都会压抑教师的主动性和创造力。作为一名校长,其管理的水平不是体现在制定、完善了几个规范制度,解决了几个棘手问题,完成了几个艰巨任务上,而是如何调动教师的最大工作热情,人尽其力,人尽其职。“领”是为了“导”,“管”是为了“理”,其最终都是为了放权、放手,使教师养成“领导在校或不在校都一样对待工作”的良好习惯。

我们发现有相当部分的教师热衷于“出工不出力”的应付式教学。作为校长,要深入调查研究,努力找到问题的根源,想方设法为教师“人尽其力”创造条件。如果每位教师气都顺了,心都齐了,力都使了,集体的力量就会得到充分的展示,爱岗敬业的氛围就会自然而然地形成。到那时,别说是教风形成良性循环,教育教学质量稳步上升,就是学校的管理目的也达到了。

(三)让广大教师人尽其心

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事物是普遍联系的,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同周围事物有条件地联系着,没有一件是孤立存在的。教师能做到人尽其才、人尽其力是学校得以发展的源泉,但每个人心想的不一样就会南辕北辙。这就更需要强调“团队精神”,也就是平时说的“团结协作”精神。一所学校如果没有团结协作精神,其力量是脆弱的,也是不能长远发展的。廉颇与蔺相如均为赵国栋梁之才,就其对赵王和赵国来说,无不尽心尽力的,但如果将相不和,赵国被灭亡的时间就提前了。因此,要千方百计动员教师相互协调,心往一处想,力往一处使,不嫉贤妒能,树立大局的观念。同教材的教师要相互学习,扬长避短;同班级的教师要相互沟通,齐抓共管。发动每个教师都从灵魂的深处挖掘自己的不足之处,找到激奋点,围绕学校的发展目标奋力拼搏,与学校的兴盛共荣辱。

猜你喜欢

管理者校园学校
窗口和镜子
校园的早晨
春满校园
学校推介
取得员工信任,靠什么?
管理授权的六大误区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