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学生数学能力的几种训练
2009-10-28丁清亮
摘要:在小学阶段,数学教师要做好审题能力、讲解能力和创造能力的训练,使训练成为能力形成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做到以学生的理解为基础,并坚持不懈。
关键词:数学能里;审题能力;创造能力
训练,是形成技能技巧的必要手段。一些知识掌握了,方法也理解了,要想形成实际能力,常常离不开训练。例如,口算的训练、笔算的训练、估算的训练等等这些基本能力的训练。那么,如何深化训练呢?我想,除了上述一些基本能力的训练外,还有以下几种训练也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审题能力的训练
每次在给学生进行个别辅导时,我们总会遗憾地发现,许多学生解题错误的原因是没有看清题目,没有读懂题目的意思。只要再把题目要求读一读,学生会马上反应过来,或者让学生再重新做一次,他们就会不会发生错误。从学生看到题目到动笔解决问题之间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过程,这个过程便是审题。审题是解决问题的基础和先导。审题能力是综合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一种能力,它需要以一定的知识储备、认知水平为依托,更需要有良好的读题习惯、有效的思考方法为保证。而这种能力的获得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有一个学习、积累、反思、巩固、发展的长期过程。从低年级开始,教师就应关注学生审题能力的教学,采取切实有效的方法帮助学生逐渐养成良好的审题习惯,形成较强的审题能力。
读题是培养审题能力的第一步,通过读题,使学生明确题意,为进一步思考做准备。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对读题的形式和要求做出明确的规定,低年级的学生识字量少,阅读速度慢,理解能力弱,这就需要教师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读题方法的指导。首先要认真仔细,读准。为了培养学生认真、严谨的学习习惯,我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求学生做到“字字出声读题慢”。其次要仔细观察,对题目意思能正确领会。低年级题目大多都是以图文结合的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的,因而在数学教学中,要提高学生审题的能力,教师还必须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但是,观察要有针对性。在课堂上,教师自己的教学语言首先要简练明确,对学生的观察要求要指向清晰,尽量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有价值的信息中去。慢慢地,学生就能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来观察,寻找有用的数学信息来解决实际问题。观察还要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数学问题的解决离不开学生的生活经验,数学中许多数量关系都能够在学生的生活中找到原型。对以图文结合的形式呈现的问题,在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画面以后,教师还应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理解图意。
二、讲解能力的培养
孩子们很愿意说出自己所列的算式或答案,却不大敢于讲思路。常常会遇到这种情况:“谁会做这道题?”同学们会“唰”地一下举起手来。“谁能讲讲这道题呢?”也会“唰”的一声手放下一片。这说明想得不明白,肯定讲不明白;想得明白也未必讲得明白。因为“讲解”本身就是一种能力。凡是能讲明白的,思路必然是清清楚楚的,有逻辑性的。因此,训练学生的讲解能力,也是训练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一个好方法。
比如应用题的讲解,使用分析法,还是综合法,还是从一个重点句子开始,可以由学生自己选择,但最初时,无论用什么方法,老师都应给与示范,要有一个“请你照我这样做”的过程,然后让优等生带动,慢慢变成全班同学人人参与的讲题。课堂上每次分析题之前,先给时间,让自己先讲,然后再找学生讲给全班同学听,充分提供机会让大家锻炼。每天的作业,也可以要求学生先将后做。这样,慢慢形成一种愿意讲、争先恐后讲的氛围,逐渐地讲题的能力也就具备了。
三、创造能力的培养
创造力是高素质人才所具备的主要能力之一,培养创造能力也是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小学阶段对孩子们来讲,所谓的创造并不是创造前人所没有的,也不是去发明些什么,而是在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时有点新意,有一些自己的发现。在我们的教学中,有些知识只是一种单纯的模仿,掌握知识本身就是学习的目的。而大量的知识的巩固练习则不仅仅是简单的模仿,比如:新授课都有例题,例题教学结束后会安排有练习题。练习题的编排一般是把最基本的排在前面,学生在解决这些练习时有大量的模仿成分,因此,练习决不能停留在这一阶段。如果只停留在这一阶段,学生的思维必然会僵化。思维不灵活,也就谈不上创造了。所以此时练习题的设计要考虑到变式,考虑到背景条件的复杂程度。例如:在六年级讲完正方体、长方体、圆柱体、圆锥体的体积计算之后,在一节练习课上,我拿了一块不规则的石头,要求学生计算出石头的体积。开始,学生议论纷纷无能为力,过了一会儿,有学生提出可以往一个长方体容器中倒水,先计算水的体积,然后把石头放进容器内,水面升高,再计算水和石头的总体积,之后这两个体积差就是石头的体积。这是灵活运用原有知识解决了一个不容易解决的问题。诸如此类的训练,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创造力。
训练是个手段,同样也是个过程,是能力形成的过程,也是认识逐渐深刻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做到以下两点:一是不能靠机械的模仿训练,要以理解为基础;二是要坚持不懈,渗透到每一节课的教学之中。只有这样,才能使训练有效,才能使学生在训练中既长知识又强能力。
作者简介:丁清亮(1959-),男,河南省漯河市源汇区实验小学高级教师,研究方向:数学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