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材,中学生写作时的炊中之米

2009-10-27俞立方

关键词:史铁生教材作文

俞立方

每次一提到写作文,不少学生便会发出痛苦的“呻吟”,抱怨没有东西可写;只要动笔写作,就会出现不少无话可说、无情可抒、无理可议的“三无”作文。究其原因,主要在于不少学生生活经历、创作素材贫乏。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鉴此,笔者认为对于生活经历、创作素材贫乏的中学生来说,除了加强接触社会,积累素材之外,写作时不妨借助身边的宝葫芦——语文教材,让它成为我们写作时的聚宝盆,源源不断地生出米来。这一方面如教育专家、语文教材主编顾振彪先生所言:“以课文为写作材料,省去搜集材料之苦,可以直接投入写作训练,尤其利于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另一方面教材中的文章都是古今中外名家名篇,它的丰富内涵、精妙语言、巧妙构思完全可以成为中学生写作时的经典范例;尤为重要的是这些素材学生曾反复研读、非常熟悉,在时间有限的考场作文中,若能信手拈来,灵动地运用,则既可事半功倍,又能使作文熠熠生辉。那么教材中的炊中之米有哪些可以为我们所用呢?

一、文中人物(作者、主人公)

众所周知,不同人物在不同时刻的不同事件中有不同的性格,同一人物在不同时刻的不同事件中也会表现出不同的性格,甚至同一人物在同一事件的不同环节中也会表现出不同的性格特征。因而利用人物性格的丰富性特点,以该人物为轴心纵横拓展就能够衍生出多则的写作素材,正如一颗米再将之分裂成几颗小米,从而使一则人物素材发挥更广泛的作用。如《我与地坛》,教师无一例外地会介绍作家史铁生的相关情况:

史铁生(1951—)北京人。21岁时双腿瘫痪。1981年,患严重的肾病。1998年开始做透析。他说自己“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1979年开始发表作品,有长篇小说《务虚笔记》,短篇小说《命若琴弦》,散文《我与地坛》等。《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奶奶的星星》分别获1982年、1983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老屋小记》获首届鲁迅文学奖。《病隙碎笔》获第三届鲁迅文学奖全国优秀散文、杂文奖。

在以上简短的生平介绍中,有心的我们就可从不同的角度梳理出不同话题的材料,从而使一则材料演化成多则不同角度的材料,为不同的话题服务。如

材料1“21岁时双腿瘫痪。1981年,患严重的肾病。1998年开始做透析。他说自己‘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

史铁生在他最青春狂妄的年龄残疾了双腿,后又祸不单行患上严重的肾病,面对生活不幸,他曾一度颓废消极,但他没有沉沦,最终走上了创作道路,成为一位著名的作家。从这则材料中,我们就可以梳理出这样一些相关的话题:生命的顽强;困境中的勇气(意志、信念、坚持、毅力……)。

材料2“他说自己‘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从1979年开始发表作品,他的《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奶奶的星星》分别获1982年、1983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老屋小记》获首届鲁迅文学奖。《病隙碎笔》获第三届鲁迅文学奖全国优秀散文、杂文奖。”

史铁生在创作上的累累硕果,也就意味着他在遭受人生不幸后的成功。从这点我们可以梳理出这样一些观点:顽强、执著成就辉煌;信念(目标)是人走向成功的基石;困境(不幸、挫折、灾难……)是人走向成功的催化剂。

同时这两则材料也可用来证明这些命题(话题):宽容、转身、生动、表情、经营自己、收藏昨天、人生的智慧、唤醒自己……

史铁生材料看似与这些命题(话题)无关,而事实上都可在材料中找到与这些命题的相关衔接点。如:史铁生正是宽容了自己双腿瘫痪的缺陷,在不幸的生活中迅速转身(唤醒自己),开始经营自己写作上的才华,从而在创作上结出了累累硕果,这不仅让他原本暗淡的表情变得生动起来,而且也彰显了他人生的智慧,展现了他人生的价值。(具体行文时要注意侧重点)

课文的内涵是非常丰富的,读小说,我们认识了祥林嫂、别里科夫、清兵卫等;读散文,我们了解了朱自清、郁达夫、帕斯卡尔等;读诗歌,我们看到了李白、杜甫、舒婷、海子等中国诗人,也看到了普希金、裴多菲等外国诗人;作家的经历、精神世界、理想追求等,作品的背景、内蕴,作品中的人物等,这些材料就是中学生写作时得心应手、左右逢源的炊中之米。

二、文中的哲理性语句

一篇佳作要内容充实丰富,说理透彻,除借助事例外,最好的方法就是借用哲理性的语言。哲理性的语言不仅能言简意赅地从不同的角度阐述道理证明观点,增强说理的效果,而且还可增强文章语言的灵动,使语言有张力。如《我与地坛》关于“生命”话题的语句:

材料3史铁生语录:“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表现了史铁生对生命的感悟,对生死的坦然豁达。

材料4“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瓢虫爬得不耐烦了,累了祈祷一会儿便支开翅膀,忽悠一下升空了;树干上留着一只蝉蜕,寂寞如一间空屋;露水在草叶上滚动,聚集,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摔开万道金光。”“满园子都是草木竞相生长弄出的响动,窸窸窸窸片刻不息。”——昆虫的自得其乐展现了生命存在的价值,这些微不足道的小东西尚且能自得其乐,那么又何况作为万兽之长的人呢?

材料3、4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了生命的内涵,是适用“生命”话题的炊中之米。

这些名言名句本身语言就非常优美,富有哲理性,若能从中借鉴吸收或是直接借用,都能使文章添光加彩,增色不少。

再如苏教版张洁的《我的四季》中一些 “感悟人生”的哲理性句子:

“在这世界上,每人都有一块必得由他自己来耕种的土地。”

“只要我认真地活过,无愧地付出过,人们将无权耻笑我是入不敷出的傻瓜,也不必用他的尺度来衡量我值得或是不值得。”

“再没有可能纠正已经成为往事的过错。一个生命不可能再有一次四季。未来的四季将属于另一个新的生命。”

学生在考场作文中若能仿照这些语言,以灵性的笔触挥洒自己的考场作文,又岂能说不是自己的一个再创造,又怎能不打动阅卷老师的心,令阅卷老师拍案叫绝呢?

三、文中精妙的构思

教材里除了人物、名言名句外,精妙的构思也是作文构思最好的范本。无论哪一种文体在教材中均可找到优秀的范本,写作时若能采用鲁迅所说“杂取种种,合成一个”的方法,将优秀的几个构思综合在一篇文章,毫无疑问该篇文章必定会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如:

莫泊桑《项链》中空白式的结尾——作者在经过了层层铺垫后,到结尾时由佛莱思节夫人向主人公揭穿“首饰是假的”这一真相。而故事情节也到此戛然而止,那么“最后的结果到底如何?玛蒂尔德听到这个消息会有怎样的表现?佛莱思节夫人如何对待首饰与朋友之间的关系?”等等,完全由读者自己发挥无尽的想像,根据自己的理解为该故事添加一个自己认为完美的结局:喜欢皆大欢喜的,可让佛莱思节夫人高尚;喜欢以悲剧警示人们的,可让玛蒂尔德再次沉沦;喜欢揭露人性弱点的,可让佛莱思节夫人贪婪……种种结果,皆可信手拈来,自我设定。对此我们能说作者不高明吗?

鲁迅《祝福》中悬念式开头——“祥林嫂在大年三十祝福的那一天死去”,不仅引起读者的疑惑:为什么在大家团聚欢庆的时候,她却一个人悲惨地死去?她身上到底发生什么了呢?而且还紧紧吸引住读者的眼球,给人有一种非览下文不可的强烈愿望。

史铁生《我与地坛》采用标题的形式分两部分,形式上看是两个独立的部分,而从内容上讲却是紧密联系的。地坛使作者以平和豁达的态度对待生死,解决了为什么生的问题;母亲使作者懂得了生存的意义,解决了怎么活的问题,地坛、母亲都给过作者生命的启示。地坛是作者虚化了的母亲,母亲是作者心中永远的地坛。前后两部分密切相连,浑然一体。

如2008年重庆高考作文《 品尝高考》就是借用了《我与地坛》的小标题形式,通过小标题,把高考比作了一次大宴,从“最后的战役”写起,写到“赴宴”,写到“曲终人散”,不仅使文章显得错落有致,而且从不同的角度即酸甜苦辣的角度详细地阐述了自己对高考的独特感悟:只有经历过高考,遍尝人生百味,酸甜苦辣,才会助我们获得生命的真谛。此文最终被评为满分作文。

教材是中学生写作时的材料宝库、炊中之米,如果中学生能踏踏实实地研读课本,熟读教材,充分调动课内材料,也能把作文写得意蕴深刻,文采斐然。高考作文以其雄辩的事实证明:丰富的课文材料也可以让作文熠熠生辉,令阅卷老师击节称赞。如江苏满分作文《稳中求胜》:

沉稳从志而来。一个人若没有远大的志向,只沉迷于现实的花花世界之中,自然无法拥有沉稳的性格。班超投笔从戎,志在报国,在对匈奴一战中从容不迫,沉稳冷静,终弘扬国威,不教胡马度阴山。林则徐斩钉截铁,志在禁烟,在与洋人交涉中不卑不亢,稳中含刚,终虎门销烟,让洋人胆战心寒。有远大的志向,眼光便放得远,心胸便沉稳下来,故曰:非有志者不能稳也。

沉稳从难而来。一个人若没有经历无数的挫折与磨难,身陷蜜水与襁褓之中,自然无法拥有沉稳的性格,一遇困境,便心浮气躁,岂能成所谓大事者哉。君不见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没有经历磨难,便无法形成沉稳的性格,也就无法取得辉煌的成就。始皇建秦以来,不居安思危,身陷声色犬马,终心浮气躁,毫无沉稳。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倘若秦王不念纷奢,经历磨难,以求沉稳,则可递三世以至万世而为君。

沉稳从无欲而来。孟子曰:“无欲者,可王矣。”无欲就是没有私欲,做大事者,不能因蝇头私利而毁坏全局,只有这样才能练就出沉稳的性格,赢得最终的胜利。如来佛祖抛除私欲,性格沉稳,终修成正果,普渡众生;诸葛孔明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终运筹帷幄,功成名就。有了私欲,心中自然无法沉稳下来,遇事则慌,处事则乱。霸王以一己私欲,赶走亚父,气走韩信,终被困垓下,遗憾千古,长使英雄泪满襟。霸王之败,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则必使后人而复哀后人矣。

这篇高考满分作文所选用的人物例证如班超、林则徐、秦始皇、孔明、霸王项羽等均来自高中语文教材,更可贵的是作者将古诗文如《出塞》《过秦论》《阿房宫赋》及名人如孟子、孔明等的名句信手拈来,运用得十分熨帖。由此可见,在切合题意的前提下利用课内素材作论据也不失为一种聪明的抉择。

综上所述,教材就是中学生写作时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炊中之米。合理、恰当地使用这些课内素材,无疑是考场作文最便捷的路径。因而只要学生能有心地梳理归类这些课文素材,不仅可以省下大量搜集或摘抄作文素材的时间,而且借助这一颗颗香米在有限的作文时间内同样能写出言之有物、熠熠生辉的满意作文。

猜你喜欢

史铁生教材作文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去找史铁生
关于史铁生
白色的鸟 蓝色的湖——写给史铁生的信
史铁生:心魂之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