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理论与实践结合上创新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

2009-10-27王荣德

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 2009年5期
关键词:信念理想信念理想

[摘要]理想信念教育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我们应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紧密结合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和大学生思想实际的新情况,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理论层面上,突出科学性和系统性,在实践层面上,加强针对性和实效性,努力创新理想信念教育。

[关键词]理想信念教育马克思主义理想观校园文化社会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843(2009)05—0132—03

[作者简介]王荣德,湖州师范学院高教所所长、教授(浙江湖州313000)

党的十七大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深入进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这进一步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指明了方向、提出了要求。青年大学生在理想信念方面从小学到中学已经过多次教育,有着良好的教育基础。但是,在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元化、信息网络化的影响下,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人们的思想观念、利益格局、行为方式、人际关系都发生了新的变化,容易造成大学生理想信念的偏差。高校理想信念教育在这样的背景下开展,必须要有新意、有深度,加强科学性和针对性,方能取得积极成效。我们要认真分析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现状和问题,加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精品课程建设,着力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努力创新理想信念教育。

一、理论教育要突出科学性和系统性

马克思指出:“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大学生在理想信念方面已从小学到中学经过多次循环教育,有良好的教育基础,因此,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应避免简单重复,在理论阐述上要突出科学性和系统性,力求体现出新意和深度。首先,要向学生系统介绍马克思主义的理想观。理想是人类所特有的社会意识,是人们的精神支柱。自从有了人类,就有了理想和对理想的追求。它像一团燃烧着的“活火”,永不熄灭。从某种意义上讲,人类的历史,就是一部理想的奋斗史。马克思主义在为人类指出美好未来的同时,提出了科学的理想观。所谓理想,是指人们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所要达到的改造世界、改造自身的奋斗目标,是通过实践有可能实现的希望和信念。它是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表现。普列汉诺夫在论述理想时,曾以恩格斯为例指出:“恩格斯把自己的全部生命献给一个非常崇高的目的:解放无产阶级。他也曾有过‘理想,但是他的理想从来没有脱离过现实。他的理想,也就是现实,但这是明天的现实,是将要发生的现实。它将要发生并不是因为恩格斯是一个有理想的人,而是因为目前现实的特性就是如此,因为那可以叫做恩格斯的理想的明天的现实,是应该从目前的现实中,应该按照目前现实本身的内部规律发展而来的。”“从客观的一面来看,恩格斯的原理是这样的意思:现实在其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的过程中,吸引了他,把他当做行将到来的变革的必要工具之一。从主观的一面来看,恩格斯非常乐意参加历史运动,他认为这是他应尽的职责和一生的伟大任务。”普列汉诺夫的话表明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理想的基本观点:(1)理想不是空想和乱想,而是深藏于现实生活中的矛盾的分析,符合社会生活发展规律的、经过努力奋斗能够实现的目标或信念。对此,列宁曾深刻指出:“理想只能是现实的某种反映。因此,它们必须由现实检验,必须归结为事实。”(2)理想有两个不可分割的侧面:一方面,它是现实生活发展过程所提出的客观要求;另一方面,它是人们对这种客观要求的自觉认识。缺少任何一方面,都不能构成理想。(3)由理想变为现实的过程是一条曲折的攀登之路,即使是一个符合客观规律的科学理想,它也不可能一蹴而就、立刻实现。只有通过人们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努力才能实现,离开了实践那只能是一句空话。(4)马克思主义者确立理想,是为了参加即将到来的社会变革、推动历史前进、履行自己的职责。这些基本观点是我们今天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指导思想。

我们党的历代领导核心,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理想观。毛泽东同志早在井冈山时期针对林彪的“红旗到底能够打多久”的悲观情绪,提出“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著名论断;建国后又指出:“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给我们开辟了一条到达理想境界的道路,而理想境界的实现还要靠我们的辛勤劳动。”邓小平同志在新时期提出“四有”时最强调的是有理想,他认为:“为什么我们过去能在非常困难的情况下奋斗出来,战胜千难万险使革命胜利呢?就是因为我们有理想,有马克思主义信念,有共产主义信念。”江泽民同志也深刻指出:“不能设想一个没有强大精神支柱的民族,可以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这就要求在新形势下要“突出加强理想信念教育,不断增强全体人民的凝聚力”。胡锦涛总书记强调指出,“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深入进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教育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广大青少年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其次,向学生科学展示理想的内在结构。理想同其他复杂事物一样,是一个多维性和多层次的范畴。理想是由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具有特定功能要素所组成的一个动态的系统,它既有丰富的层次,又有复杂的结构。从主体的角度看,理想可分为群体理想和个体理想。群体理想制约导引着个体理想,规定个体理想的方向;个体理想体现群体理想,是群体理想得以实现的不可或缺的条件和基础。就客体的角度而言,从横向看,理想可分为政治(社会)理想、道德理想、职业理想和生活理想。其中政治理想处于主导的支配地位,它决定道德理想,并与道德理想一起决定职业理想和生活理想。从纵向看,理想又可分为远大理想和阶段理想。远大理想是最高层次的理想,是阶段理想的方向和统帅。阶段理想则是实现远大理想的基本途径和实际步骤。一般说来,一个远大理想总可分解为若干个阶段理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现阶段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

第三,向学生深刻分析从信念到理想的逻辑发展。信念、信仰和理想属于价值观,它们在人的意识中有无限多的层次和形态,有其不同于认识、知识和科学的特殊表现和规律。在信念、信仰、理想的关系中,信念是信仰的基础,信仰是理想的基础,理想则是在信念、信仰的基础上设计的远大价值目标体系。信念,即人对某种现实或观念抱有深刻信任感的精神状态。信念往往是具体化的,可以表现为人对一时一事的现象持有的某种观念和态度,也可以表现为对宇宙人生的总体性、普遍性的观念和态度。当它成为人的一定总体性、普遍性的观念和态度时,信念就

成为信仰。信仰,是人们关于普遍、最高价值的信念。信念只是一种意念,信仰则是一个整体性的精神姿态、一种综合的精神活动。信仰是人生的“主心骨”,是人的全部价值意识的定向形式。人不能没有信仰,没有信仰的生命就等于没有灵魂。理想是价值意识的最高范畴,它是以一定信念和信仰为基础的价值目标体系。从内容上看,理想是信仰中最高价值目标的具体形象,表征了人的人生智慧;从形式上看,理想则是知识、逻辑与情感、愿望、目的的统一,是对现实的反映与对未来价值预测、价值追求的统一。理想的培育、确立和追求,是人的精神生活的最高层次。

第四,向学生深入宣传理想的价值。理想使“人”成为人。理想作为人类特有的精神现象,是人的一种能力,这种能力把人和动物区别开来,并把人从动物提升为人。理想使世界辉煌。人类实现理想的过程,一方面创造了辉煌成就,另一方面也创造着新的自我。人类的辉煌成就,记录着人类为理想奋斗的足迹,展示着理想的核心价值。理想使人类的生活充满希望。一个人有了理想,就有了明确的奋斗目标和努力方向,就会用理想去规划、指引自己的生活,把自己的一切都纳入实现理想的轨道,进而使生活丰富充实。理想的价值就在于它是目标,是追求,是希望。理想是引领人生前进的灯塔,是促进人生奋斗的动力,是提高人生境界的保障。青年期是理想确立的关键期。大学生正处在风华正茂的青春年华,对未来充满美好的憧憬,他们以青年人特有的激情和丰富的想象力,急切而又严肃地探索、寻求着值得为之奋斗终生的人生目标。当代大学生身处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时代,肩负着民族振兴的伟大历史使命,党和人民对大学生寄予了无限的希望。每一个有远大抱负的青年学生,都应该树立崇高的人生理想,自觉地把自己培养成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所需要的人才。

二、实践锻炼应加强针对性和实效性

马克思主义本质上是实践的。在马克思看来,“一步实际行动比一打纲领更重要”。理想信念教育既是一个理论问题,又是一个实践问题,必须紧密结合实际,积极进行创新,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加强针对性,方能取得实效性。

(一)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统领理想信念教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内容的科学理论体系,是由一系列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构成的党的创新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指引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新世纪新阶段的发展目标和宏伟蓝图而奋斗的根本指针,是我们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既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追求,同时也是实践要求。胡锦涛总书记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研讨会上的讲话中深刻指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强调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和坚定信念,同时强调共产主义只能在社会主义社会充分发展和高度发达的基础上才能实现,实现共产主义是一个非常漫长的历史过程,要立足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实际,脚踏实地地为实现党在现阶段的基本纲领而不懈努力。”要紧密结合国际形势的新变化,紧密结合我国改革开放的新情况,特别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实践,紧密结合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和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新要求,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党校和团校,在思想建设上始终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始终突出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理想观的教育,始终坚持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积极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的工作,帮助大学生永远铭记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和宝贵经验,深刻领悟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这一经过实践检验的真理,牢固树立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功立业。

(二)针对学生的思想实际创新理想信念教育。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正面临着一个难得的发展机遇,呈现出高等教育大众化、后勤服务社会化、园区办学集约化、办学种类多元化、信息来源网络化及课余生活多样化的特点。认真分析社会转型时期理想信念教育的时代要求和青年大学生的思想实际,针对其思想认识特点和接受规律,形成青年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新思路和新对策。当代大学生成长于改革开放的年代,他们的人生阅历和人生体验,决定了他们对是非的判断、价值的取向等较之前人有着明显的差异。他们不迷信教条,比较务实,眼界比较开阔,有着永不满足的求新、求变的特点。但他们又缺乏生活的磨炼,容易以自我为中心,有较强的功利色彩和行知背离的倾向。对此我们的理想信念教育必须针对这些特点,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成才为主线,将教育的内容进行细化和内化。尤其要注意将青年学生个人理想的实现和社会理想的实现紧密结合起来,帮助大学生在成长成才的实践中,以英雄模范为榜样,努力做到与时代同步伐、与祖国共命运、与人民齐奋斗。当代大学生要把敢于吃苦、勇于奋斗的精神落实到日常学习、生活和工作中。在学习上,要刻苦钻研、不畏艰难,孜孜不倦地学习理论和专业知识,不断提高思想道德和专业知识水平;在生活上,要提倡艰苦朴素、勤俭节约,抵制和反对铺张奢华的思想和生活作风;在工作上,要奋发图强,不怕困难,不避艰难,努力完成各项任务;在社会实践方面,要组织大学生走进社区,了解社情民意,推动文明社区建设。践行艰苦奋斗精神,是当代大学生实现理想的根本途径。

(三)通过校园文化和社会实践创新理想信念教育。文明的校园、优良的校风,对陶冶情操、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起着潜移默化的重要作用。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不应局限于课堂教育,而应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潜在作用和社会实践的积极功能。校园文化,是学校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所形成的校园精神和文化氛围,是大学精神和时代特征的有机统一,具有潜在的渗透性。校园文化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其核心和实质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学校通过开展学术、科研、文化、艺术、体育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利用各种载体,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态,积极适应网络化、信息化的趋势,创造一些新方式方法,主动占领思想政治教育阵地。结合教学内容进行社会考察,让有理想的人讲理想。充分利用社会教育资源,拓展学生社会实践的领域,通过开展“三下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校区共建”和“志愿者服务”等各种形式参加社会实践服务活动,引导大学生深入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让青年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发挥和展示自己的聪明才智、体现人生价值,用实际行动来开辟理想之路。近年来,我校坚持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创新理想信念教育,加强和谐校园建设,科学发展,特色兴校。要教育大学生把远大理想与脚踏实地地学习本领结合起来,要面向基层,服务地方,报效祖国,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在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中国教育报,2005-1-19(1).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9.

[3]普列汉诺夫.普列汉诺夫哲学著作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547.

[4]列宁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393.

[5]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781.

[6]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10.

[7]在中央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0-6-29(1).

[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92.

(责任编辑:向欣)

猜你喜欢

信念理想信念理想
走进东山学校,寻找理想信念的力量
诠释理想信念的写作追求
用对党忠诚诠释理想信念坚定
为革命视死如归的红色家庭(二)
2021款理想ONE
理想
你是我的理想型
冠军赛鸽的信念(上)
围墙的信念
信念而非执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