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卡“啃老”之忧
2009-10-26李颖
李 颖
在西方国家。家长拒绝和孩子设立共同的账户,或者申请联名信用卡,就是为了防止孩子“啃老”。
信用卡不避“啃老”一族
“妈,上个月的账单来了,在茶几上,你记得还,否则该影响信誉度啦!”郭金一边在屋里打游戏,一边跟正在厨房做饭的马女士喊道。
郭金,2007年中专毕业后一直无业在家。现年19岁的他去年在某超市门口,用身份证,填写了一张申请表,便办来了一张信用卡。
说起儿子的信用卡,马女士露出了满脸无奈:“我们就是一个普通工薪家庭,自从孩子去年办了这张信用卡,每个月家里除了正常开销外,还要额外支出1000多块,相当于我一个月的工资了。”为了控制郭金乱花钱,马女士曾扣下他的信用卡,没想到他却申请挂失,又补办了一张。“我也去过银行,让他们把孩子的信用卡注销,但是银行说,持卡人是年满18周岁的成年人,注销得本人办理。”
对于马女士的态度,郭金也有委屈:“我也不想天天在家,但是现在工作确实不好找。我也有朋友圈子,需要应酬,总不能一直当‘铁公鸡啊。再说,用信用卡刷点钱,总比不走正道强吧。”
“一直无业,二老啃光,三餐饱食,四肢无力,五官端正,六亲不认,七分任性,八方逍遥,九(久)坐不动,十分无用。”在中国,这一系列的形容词说的是一个正在日益扩大的社会群体——“啃老族”。今年6月10日公布的《中国大学毕业生就业报告(2009)》中有一个触目惊心的数字:16万毕业生沦为“啃老族”。
调查显示,目前中国有65%以上的家庭存在“老养小”现象,三成的成年人基本靠父母供养。“啃老族”的出现,正在逐渐颠覆着中国人养儿防老的传统观念。
近年来,随着银行业务的增多,信用卡已成为中国居民普遍使用的支付工具。数据显示,截至2008年底,我国银行卡(其中包括信用卡)发卡总量约为18亿张,同比增长20%。
由于银行间在信用卡业务上竞争激烈,各家银行在街头路边疯狂地设摊布点,千方百计地吸引人申办信用卡。与此同时,银行办理信用卡的流程也越来越简单,办卡人只需出示身份证,填写一张表格,就可以免费申请办理信用卡,在办卡的同时还有小礼物赠送。
众所周知,信用卡的主要功用就是透支,可以超前消费,这无疑给人们的日常消费带来了许多方便与乐趣。但它的透支能力却让一些暂时无还款能力的人花钱失去了节制,却也害苦了那些被迫为他们背上沉重债务的父母。
“钱花都花了,也就是嘴上说两句罢了,能不还钱么?据说信用不好,是要上银行黑名单的。”马女士说道。对于类似马女士的这种对孩子的教育方法,或许只能用“可怜天下父母心”来解释最为贴切了。
信用卡“啃老”大学中较普遍
随着银行办理信用卡门槛的降低,不少在校大学生也成为了信用卡消费的主力军。在我国,大学生办理信用卡既不需要银行存款凭证,也不需要担保人,只要出示身份证和学生证复印件,并填写一张表格即可。与此同时,信用卡为大学生提供的方便之处还在于,在催款与“对账单接收入”一栏可以不填写持卡人本人的姓名。于是,一些大学生索性把还款人锁定为自己的父母。这样一来,既不用担心被催还款,也满足了自己超前消费的欲望。信用卡刷卡消费这种形式已经逐渐被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所接受,并成为一种消费时尚。信用卡“啃老”一词便由此而来。
在我国,孩子在小时候并没有接受过超前消费观念的培养,在上大学之前往往都是在父母的监管下支配着自己可使用的金钱。而在上大学后,他们有了能够独立支配自己金钱的机会,在刷卡消费时容易冲动,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沦为“卡奴”和信用卡“啃老族”。
目前,大学生中出现的信用卡“啃老族”已经成为一个不小的群体,并有日益壮大之势。某网站公布的一项调查显示,北京某高校的一个班级,20%的学生让父母为自己透支的信用卡买单。
在某大学一栋宿舍楼传达室内的信箱中,参差不齐地摆放着二十几封银行寄来的信件。据在传达室值班的楼管人员王先生介绍,这批信件大部分都是银行信用卡的催款单,每个月的这几天,这些发自国内各大银行的存款单都会如约而至。
据了解,一些银行正是瞄准了大学生客户的潜在消费能力,而专门到学校为学生办卡,只要是在校的大学生,基本上都能办理自己的信用卡。
然而使用信用卡消费,消费的其实是一种虚拟货币,刷卡消费时唯一能看到的只是显示金额的数字,并不能让使用者对具体的金钱产生明确的概念。这样很容易使大学生形成一种不成熟的消费习惯,造成不必要的奢侈浪费。
从大学生刷卡消费的项目上看,其中很大一笔开销是用来支付数码产品、化妆品、服装及交际应酬等,而真正用到读书、培训方面的费用少之又少。
由于在校大学生每个月父母给的生活费有限,借助信用卡超前消费,潇洒又时尚。然而,大学生没有独立的经济来源,而银行在办理信用卡时没有对申请资格进行严格的限制。最终,刷卡背后的负债还是要父母来代为解决。
当被问及信用卡“啃老”这一问题时,某大学大三学生张涛的脸上显得很平静:“学生没有经济来源,这是一个很正常的现象嘛。快20岁了一直都是依靠父母的资助,并没有感觉自己是在‘啃老,毕竟从大学毕业到独立还需要一段时间。”
此外,大学生在办理信用卡时,只看到了它的透支消费能力,而没有注意到信用卡涉及到个人信用问题。各大银行在为学生办理信用卡时,也只是一味地宣传其透支的方便,而忽视了信用卡的信用问题。
目前,个人信用记录在各大银行均已联网,不良的信用记录对于大学生日后进入社会的各个方面都会产生负面影响。
为此,有关专家表示,大学生在使用信用卡消费时,要充分考虑到自身消费能力,切不可盲目跟风。
如何改变信用卡“啃老”
记者曾经听到过这样一个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是老刘。老刘的儿子一直无业在家,却拥有多张信用卡,在不到1年的时间里,儿子透支刷掉了20多万元,老刘即使搭上全部的积蓄也不够还款。
老刘的遭遇让人同情,同时也不禁让人产生一连串疑问:一个没有还款能力的人,银行为什么会允许他申领多张信用卡,还给他如此高的透支额度呢?对此,银行是否该承担一定的责任呢?
北京大学社会学教授夏学銮认为,信用卡的透支功能很容易使自制能力较差的人不懂得量入为出,形成没有节制、过度依赖父母的不良生活习惯。作为银行应,从制度上严格把关,避免向“啃老族”发卡。
针对过渡透支消费问题,有关监管部门正在抓紧制定相关条例,并提示各大银行注意控制发卡风险。
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曾透露,前几年,信用卡的不良率在1%左右。近两三年,不良率上升至2%~3%,而大学生信用卡的不良率在4%左右。为此,一些银行已经停止向大学生发放信用卡。比如,自2月9日起,中信银行停止发放大学生卡“I卡”;招商银行Young卡的申请业务也已暂停。
当然,大学生信用卡“啃老”的问题,不能单纯归咎于信用卡制度,其中一个主要的原因是大学生缺乏必要的理财观念。改善信用卡“啃老”的现状,银行肩负着重要的使命,父母和学校在其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
在西方国家,家长拒绝和孩子设立共同的账户,或者申请联名信用卡,就是为了防止孩子“啃老”。而在中国的传统观念中,把孩子养大、供孩子上学是父母天经地义的责任。在孩子的求学时期,父母节衣缩食,竭尽全力为孩子提供经济和物质保障,也被认为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因此,绝大多数家庭,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根本不会有理财观念方面的教育。孩子对于金钱的支配只有在他们长大后才可以独立进行。
早在十几年前,就曾有经济学家提出培养中国儿童的理财观念,但是并没有得到重视。十几年过去了,现今出现的信用卡“啃老”现象,或许正是由于缺少了这样一门必修课而造成的后果。现代人,应该培养自己独立自主的生活意识。而这些意识的培养,应该从小开始,而不是等到孩子成人之后再亡羊补牢。
信用卡快捷、方便的消费能力值得称道,但如果使信用卡沦为“啃老”的工具,就未免有些悲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