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高职院校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思考
2009-10-26盛立强
盛立强
提要实践教学基地是高职院校开展实践教学的重要场所,各高职院校都非常重视。从国内高职院校实践来看主要采取了两种模式:一种是自主建设型模式;另一种是校企合作型模式。当前,国内高职院校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中存在着两大问题:一是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多元化投入机制尚未形成;二是依托实践教学基地的实践教学体系尚未建立。为解决这两个问题,作为政府,应加强对于高职教育扶持的政策供给,促进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多元化投入机制的形成;作为高职院校,应建立依托实践教学基地的模块式、开放式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
关键词:高职院校;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
实践教学基地是高职院校开展实践教学的重要场所,是实现高职培养目标、体现实践特色的重要标志之一,是反映一所院校办学实力和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更是实现学校办学定位,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主要途径。搞好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不仅有利于提高学校综合办学实力,而且有利于增强学校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功能,有利于稳定和吸引人才,对争取各级、各类科学研究项目,面向社会开展多样化服务,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的成功与否是高职教育能否真正办出成效、办出特色的关键。然而,由于思想认识、经费投入、师资条件的限制等方面的原因,这一直是高职教育发展过程中的一个薄弱环节。
一、当前国内高职院校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几种模式
1、自主建设型模式。为突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国内各高职院校纷纷提升了实践教学的主体地位,加大了实践教学的比重,很多学校的实践教学课时数都超过了总学时的50%,有些国家示范性院校(如深职院)甚至达到了60%~70%。要完成如此繁重的实践教学任务仅仅依靠过去的校外实习的做法是行不通的,因此,建立一个高质量的校内实践基地就显得尤其必要。近年来,国内所有高职院校都加大了校内实践基地建设的投入,高起点、高质量、高标准地建设了一大批教学、科研、生产、培训相结合的多功能的校内实践基地。截止到2008年底,全国高职院校第一轮人才培养水平评估结束时,国内各高职院校自主建设型实践教学基地已经初具规模且各具特色。归纳起来大致有三个特点:功能系列化、环境真实化、人员职业化。
功能系列化,是指以企业价值链为依据,以各专业对应的岗位作业流程为导向,构建教学型、高模拟仿真型的功能系列化实训室,按基本技能、专业技能和综合技术应用能力三大模块分层次循序渐进地安排实践教学内容,将学生的基础实训、专业实训、生产型实训和顶岗实习分别安排在不同功能的实训中心(室)进行,使生产实训超过实践总量的80%,训练学生的基本技能与操作规范、职业技能与职业规范。
环境真实化,是指在实训室建设思路上,根据各专业方向相应的生产或管理实践,分别按技术模块、工艺流程、生产流程、实物流程的不同思路来建设。各高职院校的实训基地建设能坚持既是课堂又是车间的理念,在功能上强调理论、操作一体化;在设备选型上采用教学、生产型设备相结合;在教学手段上实行仿真与实际操作相结合;在实训室氛围的营造上,要注重体现现代企业文化氛围,使学生在实训中,就能感受到浓郁的职业环境气息。各专业方向实训室在功能上实现教室、实训室、生产现场“三位一体”的原则,实训室中明确划分教学区和实训区,实现教室与实训室统一,实训室中配备先进的与现场实际接轨的实训设备,使学生在训练过程中体验真实的生产实践环境,体现实训室与生产现场的统一。在教学上实现“理论教学、实践操作、生产实训”一体化,实现教学内容与生产实际零距离的贴近,学生能力培养与职业岗位零距离接触,增强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岗位能力。
人员职业化,是指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是为生产一线培养高技能人才,因此高职的实践教学对教师的要求很高,既要有较高的专业理论水平,又要有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既要了解企业的运作情况,又要掌握教育规律,应具备“双师型”或“双师”素质。没有高素质的“双师型”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再好的设备也只能是一堆死东西,实践教学基地也就缺少灵魂和活力,实践教学的任务也不可能完成。为了提高实训教师的职业化程度,各高职院校都加大了对教师的培训力度,纷纷制定教师职业技能强化计划,定期组织实施实训教师到对口企业进行技能培训,使实训教师不但具备深厚的专业理论基础,还具备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既有丰富的实践教学经验,还熟悉现场的生产和管理过程,从而使实训教师的技能水平和现场生产管理水平得到大幅提高。
2、校企合作型实践教学基地。目前,国内高职院校除了自主建设校内实践教学基地之外,另一种常见形式就是通过校企之间的长期合作来构建“校企合作型”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与自主建设型校内实践教学基地不同的是,“校企合作型”模式的内容更加丰富、形式更加广泛,不仅包括了实训安排、科技转化和职工培训等方面的内容,而且还包括了专业设置的调整、专业教学计划的安排等内容。从国内高职院校构建“校企合作型”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实践来看,较为行之有效的经验是积极吸收企业家、政府及行业相关专家进入专业委员会。以专业委员会为平台,指导和参与专业人才培养工作。专业委员会制度将行业指导、企业参与融入了学校人才培养的整个过程。他们协助确定各专业的人才培养规格;参与审定各专业的教学计划与课程设置;参与各专业的教学活动,如行业、企业派专业人员到学校讲学,指导学生毕业设计(论文),参与毕业设计(论文)的答辩与成绩评定,指导学生实习等;为学校提供就业信息,协助解决毕业生就业;参与专业建设,为学校提供经费、设备和资料的支持;共建实训室,参与学校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等。学校通过专业委员会不仅可以适时了解与本专业发展有关的政策动向、企业对本专业人才的具体要求等信息,同时还可以加强本专业师生与社会的联系,最终促成“合作制”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建立。另外,“校企合作型”校外实践教学基地还具有构建成本相对较低、真实感强等优点。
二、当前国内高职院校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多元化投入机制尚未形成。在当前制度环境下,国内公办高职院校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投入基本上都是依靠政府投入。由于实践教学基地建设被纳入到教育部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水平评估指标体系中,成为评价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水平的“硬杠杠”,作为高职院校的上级主管部门,无论是各级政府还是行业部位,都不遗余力地对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加大投入。但是,校内实践基地建设资金投入量大,实训消耗材料量多价高,仅靠政府投资和学校自筹资金是远远不够的,这就需要学校积极争取企业与社会各界的捐赠与支持。但是,在我国目前的社会大环境下,绝大多数企业仍然把经济利益放在第一位,与学校合作的积极性并不高。即便是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企业也缺乏热情,这就出现了“剃头挑子一头热”的局面。所以,很多院校在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方面几乎是求着企业合作,甚至有时还需要院校领导亲自出马,动用个人关系来维系双方合作关系。
反观发达国家,由于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有力地促进了西方各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因而高职院校的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得到了各国政府、行业和企业的大力支持:政府立法、企业参与、行业监督、多方协同、共同推进、办学模式多元化、经费来源多渠道,职业院校实践教学各环节都能在校内或合作企业里完成,基本上不存在体制和机制上的障碍。在德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采用“双元制”。这是一种国家立法支持、校企合作共建的办学制度。德国高校总法以及各州的高等教育法都对高等职业教育作出了专门的规定:企业承担职业教育的大部分经费,国家只承担“双元制”职业教育体系中职业学校的费用,主要包括教师的费用及学校的设备和管理费,而企业为职业教育支出的费用是国家的4倍。为鼓励企业向职业教育投资,美国采取了一些激励措施,如实行培训税、向培训青年工人的企业提供工资补助金、向提供工作岗位的公司实行税收减免优惠政策等。这些企业投资有的是履行法律义务,有的是自愿捐助。企业的投资主要是向职业学校的实验室、实训车间提供比较先进的设备,或为职业学校捐款。美国还创办了“美国高校大学-企业关系委员会”,负责协调学校、企业、学生三方面的关系。
虽然我国近年来为促进高等职业教育更快更好地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法规政策,如《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关于实施<职业教育法>加快发展职业教育的若干意见》(简称《若干意见》)、《试行按新的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举办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实施意见》(简称《实施意见》)、《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简称《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简称《决定》)、《2003-2007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简称《行动计划》)、《教育部等七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简称《若干意见》)、《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简称《2006年16号文》)等。虽然这些法规政策的出台极大地促进了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但是在这些法规政策中对于政府、社会、企业在支持高等职业教育中应承担的义务和应享有的权利却并未涉及,这也导致企业的社会责任缺失,以至于出现现在对于高等职业教育的投入基本上都是政府投入,企业支持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积极性不高的局面。这种局面实际上反映了当前环境下,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多元化投入机制尚未形成。
2、依托实践教学基地的实践教学体系尚未建立。目前,国内高职院校虽然围绕着校内和校外实践基地制定了独立、完整的实践教学计划,并针对实践教学计划编制实践教学大纲,编写实践教学指导书,规范实践教学的考核办法,开展了相当数量的实践教学活动。在校内完成的有课程实训、毕业设计(论文)等环节;在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完成的有生产认识实习、生产(毕业)实习型、顶岗实习等,但是这些实践教学活动,还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比如课程实训。目前大多数院校的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基本上只承担本专业或相近专业的实践教学任务,各实训室相互之间的联系较少,对其他实训室能够承担的实训项目知之甚少,各专业、各实训室之间实训课程、实训项目的融合、对接几乎没有开展。学生在实训室只能按实验指导书的要求逐步完成实训,对于实训的来龙去脉、相互之间的联系可以说“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这些现象都十分不利于实践教学的顺利开展。再比如,毕业前的集中式实习。不少学校在学生毕业前集中一个学期或几个月的时间安排学生到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实习以弥补平时实践教学的不足。但是,由于合作企业的不积极,这种实习往往是流于形式。学生到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待上一段时间,对企业的了解和认识仅停留在感性认识层面,对企业的具体生产运作流程往往无法深入了解,在企业这段时间基本是处于放羊状态,顶岗实习更无从谈起。学生回来后只要提交实习报告和鉴定就行了。这样的实训效果可想而知。以上现象,究其原因是缺乏依托实践教学基地的实践教学体系。
三、建议与对策
1、加强政府对于高职教育扶持的政策供给,促进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多元化投入机制的形成。由于我国直到现在为止还没有一部完整的专门法律、法规来调整政府、社会、企业和高等职业院校的行为和利益关系,这就导致在通常情况下,企业对于参与高等职业教育投入的积极性不高。因此,如果政府没有提供完备的市场规则和严密的法制保障,仅靠企业自身的自觉性和社会责任感,想要解决高等职业教育的投单一、不足的问题几乎是不现实的。从西方发达国家职业教育和培训的实践和成功经验看,政府通过法律规定或政策引导等方式促使学校与企业共担职业教育和技术培训义务,共享利益,形成有分有合、责权利相结合的良性循环机制。我国目前正在加速工业化进程,社会对生产、管理、服务一线人才的需求庞大,企业和学校、政府共同成为办好高职教育的三大主体,政府引导,企业参与,实现学校和企业的密切联系和合作,是高职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我国应在已经出台政策法规的基础上,尽快制定强化行业、企业参与高技能人才培养责任的有关政策,充分调动行业、企业参与高职教育的积极性。比如,政府可以通过减免一定程度的税收来鼓励行业、企业对高职教育实训基地的投入。从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建立政府、企业、学校三方互惠互利、优势互补为核心的运作机制,促进高等职业教育投入的多元化机制迅速形成。
2、建立依托实践教学基地的模块式、开放式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高职院校要改革现有的课程体系,立足在课程改革中突出应用性。从总体而言,为适应实践教学的需要,高职院校必须打破普通高校“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课程设置格局,以人才市场的需求为核心,按模块设计课程,综合考虑知识结构、应用技能与特殊个性化需求等因素,按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综合实践课(包括专业实训课、工厂实习课)的形式对现行课程体系重新整合。整合的过程中应当注意依托实践教学基地,充分挖掘和发挥实践教学基地的平台作用。
实践教学基地是高职院校为学生提供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形成专业素养的专业基础平台,更是为学生提供专业能力向职业能力转化的关键平台。高职院校要以校内实训基地为基础,以校外实训基地为重要补充,依据行业发展的要求,坚持立足高职就业导向的办学定位,坚持理论适度超前、能力与行业同步的课程设置原则,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校内与校外相结合的教学理念,构建起基本满足企业实际需求的、模块式、开放式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为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奠定基础。
这一体系包括实践教学的技能模块、实训教学大纲、实训(验)项目单、实训(验)项目报告和实训(验)项目卡等一系列实践教学文件。根据学校各专业的培养目标,按专业大类将实训内容划分为基本技能、专业技能、技术应用与创新能力训练三个大的模块。然后,根据这些模块的要求确定实训课程,并制定每一门实训课程的实训教学大纲。再根据课程或专业的要求,将每一门课程的实训内容划分成若干个可独立进行的基本训练单元,每个训练单元就对应为一个项目,每个项目必须有项目单、项目卡、项目报告等内容。
在项目设计方面,应注重进阶式考核和模块化教学的要求,对于不同能力训练模块的基本技能、专业技能、技术应用与创新能力项目,要有不同的要求。如,基本技能训练项目要求强调规范、注重动手能力、严谨的工作作风和科学的工作方法的培养。要求技术应用与创新能力训练项目至少要有一项成果输出(可以是一项制作、一个设计、一件作品或产品、一项服务或一个策划等),并强调要突破低层次的只限于感性认识和动作技能训练的模式,突出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与此同时,还要建立科学、完整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实践教学评价体系是实践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实践教学质量快速提高,加强宏观管理的主要手段。无论是校内实践教学或是校外实践教学都要加强指导和管理,每次实训都有实训报告或成果,由专业指导教师评定成绩并作好记载,按实践教学学时占总学时数的比例记入课程成绩。集中实训成绩按优秀、良好、及格、不及格等次单独记入成绩档案。对学生参加实验、实习的各个实践教学环节的效果提出严格要求,加强学生综合实验能力的考评,制定综合实验能力考评方案,确定考评内容与方法,提出考评成绩的学分比重,通过机试、口试、操作考试及实验论文等多种形式考评学生的综合实验能力。对于实习考核可通过实习报告、现场操作、理论考试、设计和答辩等形式进行,可以由校内实训室和校外实践基地联合考核,不仅考核学生的素质和能力水平,而且考核学生的工作实绩。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实践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
(作者单位: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仲耀黎.高职教育发展探索[J].中国成人教育,2003.3
[2]陈亚玲.中国高职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回顾与反思:政策文本分析的视角[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11.
[3]黄方遒.校企合作共建民航特色实训基地的探索与实践[J].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2.
[4]壮国桢.发达国家高职教育实训基地建设的基本经验及启示[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业教育版),200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