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山县柑橘生产调查分析
2009-10-26潘同辉徐赐友李剑波
潘同辉 徐赐友 李剑波
提要通山县作为湖北咸宁市的一个普通贫困农业大县,柑橘种植业已经成为贫困山区的一个特色产业,却没能带动当地农村经济的发展,使农民脱贫致富。本文通过对通山县柑橘生产现状的调查分析,剖析阻碍柑橘生产发展的障碍,从而提出促进通山县柑橘产业快速发展的若干意见。
关键词:柑橘生产;桔农;买方垄断;销售模式
中图分类号:F32文献标识码:A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农业的基础性地位越来越受到全社会的广泛关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村税费改革等一系列优惠政策,极大地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作为柑橘大省的湖北,其辖区内的通山县在柑橘生产上已经初具规模,有了一定的发展基础,对当地农民增收和地区经济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但通山县柑橘生产中遇到的尴尬和艰难,尤其是经历2008年特大雪灾和“蛆柑”事件的接连冲击下,不少桔农忧虑重重,迷茫之中不知道柑橘生产将走向何方。
一、现状
(一)通山县地理位置及自然条件。通山县位于湖北东南部,属湖北咸宁市管辖,总面积3,680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1.44%,辖8镇4乡1区,总人口41.84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3.62万人,耕地面积26.6万亩,是一个集老、库、山、穷于一体的山区县。
通山县柑橘种植区地处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具有温暖湿润、四季分明、日照充足、雨量充沛、无霜期长的特点。全年平均日照数1,845小时,平均日照率42%。全年平均气温16.3℃,全年无霜期在226~248天之间,年平均降水量1,500毫米,优越的光、热、水、气为生产优质柑橘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二)通山县柑橘生产现状。三十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通山县柑橘生产紧随市场需求,不断地总结经验,柑橘产业各方面取得长足发展。
1、柑橘生产初具规模。通山县处于亚热带季风区,是湖北重点库区县之一,具有发展柑橘产品的优势,所产柑橘品质优良,远销省内外市场。经过35年的持续发展,目前全县柑橘种植面积已达36,000亩,年产量达52,000吨(据通山统计资料),已成为湖北重要的柑橘生产基地。其中,通山县的慈口乡桔橙种植面积1.6万亩,占到通山县种植面积的1/3以上,是柑橘、甜橙等热带水果的天然生长地。全乡柑橘常年产量达1万吨以上。“龟井”品种蜜桔被评为湖北省品牌第一名。长红橘、锦橙、桃叶橙、甜橙、血橙俏销省内外。大路乡、燕夏乡、大畈镇等乡镇的产量也均达5,000吨以上,柑橘规模生产初步形成。
2、柑橘生产成本情况。根据慈口乡调查显示,受桔树老化等因素影响,年均亩产连年呈下降趋势,2006年柑橘平均单产为2,108公斤/亩,2007年为1,630公斤/亩,而2008年柑橘单产为875公斤/亩;相反,市场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持续上涨,每亩总成本(含农药费、化肥费、材料费、人工费)平均水平比以前上涨了3.7元,导致桔农的净收入连年减少。面临柑橘生产收益逐年减少的风险,桔农的生产积极性开始受到挑战,越来越多的桔农开始选择放任或是丢弃桔园,从事其他生产或职业。
3、产品种类、生产设施情况。近年来,市场上兴起柑橘新品种的热潮,而普通品质柑橘的结构性生产过剩日益显现。通山县桔农开始尝试着种植新品种,虽然从数量上看很少,但也是通山县柑橘生产的一大进步。
随着当地橘园生产规模的扩大,对采摘、运输和储藏等基础设施要求越来越高。2006年以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村村通工程极大地改善了通山地区乡村的交通条件。道路修通了,小型农用车在柑橘生产上起到了很大作用。在柑橘采后的处理上,每户都有专用的柑橘储藏库,柑橘经过简单的分级处理后,进入储藏库存放,很大程度上减少了桔农许多不必要的损失。
二、通山县柑橘生产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自然灾害和病虫害等风险防御能力差。通山柑橘产区位于南方低山丘陵地区,自然灾害较为频繁。通常桔树的开花期遇上大风天气,会擦伤花器、吹落果粒,造成产量下降。遇上连阴雨天气,尤其是春季的低温冻害,严重影响柑橘开花结果。成熟期的连阴雨因日照不足,延迟了柑橘的成熟期,从而丧失率先占领市场的优势。
病虫害是柑橘保质保量生产的一个巨大挑战。由于桔农的生产活动分散不一致,施肥修剪整枝等各生产环节管理较为粗犷,投入不足,桔树突然死亡的现象频发。加上生产活动分散不一致,桔园间的虫害相互传播,防治虫害的效果差。尽管桔农投入了大量农药、人工等费用,但生产出来的却是农药残留较高的低质量柑橘。
(二)品牌意识欠缺,市场竞争力差。三十多年的持续发展,柑橘品质基本上得到消费者的认可,慈口柑橘的名声在当地小有名气,但到目前为止,通山县柑橘还未形成一个知名度高且市场竞争力较强的品牌。包装简单,销售价格远低于其实际价值。仅以低廉的价格抢占市场,桔农收益微薄,而且市场竞争力差,销售困难。
(三)品种结构单一,桔树老化严重。通山县从20世纪七十年代起,就开始大量种植柑橘,由于当时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尤其是市场导向型的制约,80%以上的桔园均是大众型的普通柑橘。从全县各乡村柑橘的成熟期来看,90%以上是中晚熟、早熟,而特早熟或特晚熟的品种所占比例不到10%。产品采收期又过于集中,常常赶上的是柑橘市场低价行情。
此外,一般桔树的树龄大概在10~15年,通山柑橘80%远远超出正常树龄,而且老化负效应开始显现,年产量逐年下降。桔农考虑到资金不足和漫长的投入回报期,宁可坐收现有的微薄收入,也不愿意发生大的改变。
(四)生产规模化、产业化程度低。通山县柑橘生产目前仍以家庭为单位,分散经营、规模小、资金严重不足,小农经济特色明显。由于县域经济基础薄弱,没有相关龙头企业,柑橘深加工几乎是零。虽然涌现出一些柑橘协会,但桔农信息不全,加入积极性不高,协会规模小,运行能力和市场开拓能力差,没有显现出地方产业协会的优势。
(五)销售方式单一,形成买方垄断。受当地经济发展落后因素的制约,缺乏产供销一体化的龙头企业的带动,容易使生产和销售脱节,桔农只能选择被动的销售模式,即桔农——采购商——消费者。但下乡收购柑橘的采购商毕竟有限,形成了卖方众多而买方较少的市场格局。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采购商必定以低于市场平均收购价格采购,这种买方垄断市场下的桔农,其利益受到采购商很大程度的剥蚀。
三、通山县柑橘生产发展对策
通山县作为柑橘大省的一个重要柑橘生产基地,要以站稳当地市场为基础,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不断总结经验,吸收利用先进科技成果,积极开拓国内外市场,加快柑橘产业化步伐,充分发挥当地柑橘产业的经济优势。
(一)调整柑橘品种结构,优化柑橘区域布局。通山县柑橘生产中急需解决的一个突出问题是大部分桔树进入衰老期,自然死亡率不断攀升,更新桔园刻不容缓。这是一次更新品种、优化桔园品种配置的机会。桔农要抛弃死守既得利益的保守思想,树立敢冒风险、敢于投资的信念。桔农应在有关技术部门的指导下,结合当地实际情况,挑选优良品种,分期分批更新桔园,最终实现发展地方名优特色柑橘品种,使品种结构得到优化。
(二)探索新的销售模式,减少流通环节。传统的果农-采购商-消费者和果农-消费者两种销售模式,在现代市场经济时代,显得过于简单和落后。通山柑橘生产中,在灵活运用以上两种销售模式的同时,要积极探索新的销售途径。针对通山县特有的自然环境和经济条件,可以尝试以下三种销售模式:(1)联合售卖式:果农——购买者。桔农采取自愿原则,自主成立一个销售组织,一方面积极地寻求市场和客户,一方面组织成员的柑橘集中销售,这样可以避免采购商中间环节,增加农民收入;(2)网络售卖式:桔农-采购者。桔农将本地区柑橘市场情况的文字描述、产品图片、报价等相关信息,发送到全国有名的农业信息网或农产品交易网站上,供全国需求者参考;(3)农家乐模式:桔农-消费者。这种不同于前面的传统模式,它是抓住通山县大力发展旅游业的机会,将各家的桔园改造成小型的观光园区,吸引游客亲自来采摘,收取适当的费用。采摘的柑橘按袋或重量论价。游客参观果园的同时,可以亲身感受摘果的乐趣,对于游客而言是非常乐意的。
(三)加强产品商品化处理,大力发展特色柑橘加工业。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柑橘采后商品化处理显得十分落后,因而商品化处理是我国柑橘产业的一个薄弱环节。通山县柑橘的商品化处理应结合自身的特点,走出一条以洗涤-打蜡-分级-包装为一体的商品化处理之路。商品化处理既要节省成本,又要迎合市场上不同人群的消费习惯。分级上针对不同收入阶层做到多样化,包装上可分成即兴消费型包装和礼品型包装,须达到产品外观靓丽,提高产品档次和市场竞争力的要求。在此基础上,逐步实现品牌战略,统一规格、等级和质量标准,使通山柑橘成为市场知名度高,市场占有率大的知名品牌。
单纯靠初级产品的销售是很难抓住有利时机消化的,而且附加值低。只有吸引相关企业和引进市场资本来通山县投资办厂,把柑橘加工成桔汁、橙汁饮品或罐头食品,拉长柑橘生产产业链,发展柑橘产业化经营。随着柑橘加工业的发展,可以吸收部分柑橘种植业的富余农民,一方面解决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另一方面为开展柑橘规模化生产创造了条件。
(四)成立专业合作社组织,扩大桔农间的合作。可以由柑橘种植能手或政府部门牵头,组建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鼓励柑橘农户坚持“民办、民管、民营、民受益”原则,组建起“利益均沾、风险共担”的农村专业合作组织。防止合作组织流于形式或改变性质,加强柑橘种植能手与其他农户的交流和合作,共同进步。加强成员间的柑橘生产标准化的制定,规范农药化肥的使用,做到利害相关性活动的一致,努力朝绿色产品市场迈进。在产品深加工、产后市场连接和营销服务等方面,充分发挥出组织的力量,降低市场进入成本,提升市场竞争力。
(五)政府要充分发挥经济管理职能和社会服务职能。(1)制定柑橘产业化发展和优惠的财政税收政策,建立柑橘发展风险基金、技术改进基金、协调有关部门认真落实土地流转、规模经营、环境保护、基础设施投入等相关政策;(2)要明确政府管理部门的责任,积极引进外资,培养和扶持当地柑橘生产龙头企业;(3)加强农民柑橘栽培技术的培训,提高农民的管理水平,定期组织农业专家下乡从事柑橘生产指导。
(作者单位:咸宁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曹炎成等.龙游县柑橘生产现状及产业化发展对策[J].浙江柑橘,2006.4.
[2]唐小浪等.广东省柑橘生产现状及发展对策[J].浙江柑橘,2007.2.
[3]陈永.南中国“三农”问题调查[M].广州:南方日报出版社,2006.
[4]王川.中国柑橘生产与消费现状分析[J].农业展望,20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