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出你自己
2009-10-24刘娣
刘 娣
有那么一类人,你看不到她的内心、她的个性,甚至仅仅是日常琐事或是发表一个小小的观点,她都讳莫如深。让你觉得即便你们再熟悉,可中间也似乎存在一层隔膜,怎么踢都踢不开。
掩饰让我们受伤
文渊上个月离婚了,已经年过30的她觉得这是一件令人感到耻辱的隐私,除了瞒不过的亲朋好友,她在单位上打算为自己保密。不过同事因为并不知道这件事,常常在聊天时触犯到文渊的雷区。每次,文渊都用冷漠和封闭来掩饰自己,而这却让同事们觉得她的脾气越来越让人不能忍受。
解析:生活和工作也许是两个相对独立的层面,但是主角始终都是一个人。有些事情在生活中属于公共领域,在工作中我们希望把它放在秘密领域,不过我们却很难完全掩饰,于是这让别人对于我们的秘密领域有了无限的想象空间,误解和不解只能让我们更受伤害。如果一个人暴露出了愤怒,那最好让别人知道为什么愤怒,没有人会无缘无故地接受我们的情绪。
开放让人亲密
葛华刚开始读研究生的时候很孤独,陌生的环境和本身内向的性格让她一时间还不能融入新环境,找到新朋友。于是葛华把自己的心情都记录在了博客上,为自己找了一个突破口。正是这个博客让葛华找到了后来的丈夫,也是自己的同学。这个博客让他看到了这个寡言女孩儿丰富的内心世界,并渴望更深一步去了解她。
解析: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在我们的自我展示中逐渐发展的,刚开始我们都是从简单的方面开始,慢慢地,我们发现对方有趣且值得信任,所以开始越来越多地挖掘他,也越来越多地开放自己。放开自己还能够知道对方对我们的接纳性有多高,只有通过接触,才能把相互关系推向另一个层次,否则就只能原地踏步。
自我封闭是一种心理压力
人的心理可以分为三个领域,一个是可以让别人觉察到的部分,即自己知道别人也知道的层面,叫做“透明区”;另一个是不能让别人发现的层面,即自己知道而别人不知道的部分,叫做“隐匿区”;还有一个是自己不知道而别人可能知道也可能不知道的部分,被称为“潜在区”。研究发现,这三者在一个人的心理总量中所占的比例,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她在生活中产生幸福感的能力。在健康的心理中,透明区应该最大,隐匿区较小,潜在区最小。如果隐匿区大于透明区或者潜在区过大,都是不健康的心理状态。
为什么要“亮”出自己:我们的镜子是别人
美国社会学家库利有一个“镜中我”的理论——我们的自我概念很大程度上都来自于观察别人对我们的行为反应。也就是说,如果一个人认为别人都羡慕自己,他就会认为自己是有能力的,并且感到自豪;如果一个人认为别人都嘲笑自己,那他就会否定自己的价值,感到自卑或者伤心。
从这儿我们恰好能看到自我展示的重要性,如果说我们的秘密区域太大,让别人无法了解,或者说不能正确地了解我们,那我们对自身价值的评估和定位也会受到影响,甚至觉得自己不重要或者微不足道等等。对于过度自我保护的人,也许应该扩大自己的公共区域,缩小秘密区域,关注自己的盲目区域,最终拉近与其他人的距离,加深对自己的了解,通过这种方式来完善和提高自己。而这个过程叫作“社会渗透”。
点“亮”自己的运作手册
对等原则
一个人的自我展示与对方相等时,才能使对方产生好感。比对方展示得过多会给对方造成威胁和压力,对方会采取避而远之的态度;比对方展示得过少,又显得缺乏交流的诚意,交不到知心朋友。
循序渐进
自我展示进程必须缓慢而吻合,让双方都不会对接受到的信息感到惊讶。如果过早地涉及到太多的个人亲密关系反而会引起忧虑和不自信感,让人认为你不稳重、不值得托付,从而拉大了双方之间的心理距离。
顺其自然
不论是对自己还是对方都不可强求,无论关系有多么亲密,我们都有不愿意被人所知的领域。因此,我们不能因为对方是情侣,是丈夫或者是子女就要求对方完全敞开心扉,更不能任意侵犯对方所不愿意触及的领域。否则,对方会产生排斥情绪,对你的接纳性也会大大降低。
分清情况
有的人不分场合,不看对象,自以为坦率,把自己的一些私事在公共场合公开,结果反而让人看轻自己,得不到应有的尊重。一定要分场合、分对象,因时而异,因人而异,亮出自己前先了解对方的背景、爱好与需求。同时也要注意自我展示存在的性别差异,一般而言,女性会做更多的自我展示,而男性之间则相对较少。
(摘自《健康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