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穷与心穷
2009-10-24吴非
吴 非
我的一位朋友很苦恼。
去年春节前,她在当地电视节目中看到贫困生的求助信息,其中有个女孩儿,兄妹二人读初中,父亲几年前病逝,家中经济拮据。信息中的联系人是女孩儿的班主任。
朋友是位普通职员,富有爱心。她打电话过去,表示愿意每月给女孩儿寄一笔钱,帮助她读书。3月开始寄钱,4月,女孩儿的母亲打来电话,说要交“超生罚款”3000元,希望她资助。这件事有些莫名其妙,怎么又出来个“超生”呢?朋友告诉她,我只是资助你女儿读书,农村孩子大概只有靠读书才能改变命运,其他事情我无力相帮。到了秋天,朋友出差到外地,女孩儿打她的手机,问这个月的钱有没寄出。朋友说,这才月初,来得及的。前些天,女孩儿的母亲又打电话,说儿子没参加中考,想打工,可是没找到工作,又想读书了。请她“无论如何把这件事办一下”。朋友告诉她,这是件非常难的事,所有学校的招生都已经结束,并且现在已经开学了。没想到这位母亲又有了新主意,说她只能负担一个孩子读书,还是让男孩儿读吧,女孩儿就送给你了,你是城里人,以后由你供她读书吧……
朋友问我,难道是我在帮助别人时还不够诚恳吗?是我的同情心不足吗?本来出钱帮这个女孩儿读完中学并不困难,但后来发生的事让她非常不舒服。
多年前,我的一位学生曾收到一封信,写信人大概是个社会青年,看到我这位学生在杂志上发表文章,按学校和邮编来信求助。信中有这样一句话:“你的稿费是多少我不管,我现在需要钱,如果你只有两元钱,那就用一元钱做邮费把另一元钱寄过来……”当时是1983年。
我总是不忍心说这样的事,因为担心这些事会使一些善良的心灵感到悲伤,会让我们变得冷漠。不过,这样的事会改变我们的善良吗?我的朋友说,虽然她感到受了侮辱,虽然她也看出那孩子有些缺点,但她一定会履行自己的承诺,她将继续汇钱给那孩子,直到她有勤工俭学的能力时为止。
穷人有许多好的品质。看过一篇“丐帮十态”,其中一位老乞丐的境界让人过目不忘。行人看到老乞丐在公交站旁边讨钱,掏出两元钱给了他,一会儿老乞丐追过来,行人先是紧张了一下,可老人问的是:“你还有钱投币吗?”那时坐公交车要投币一元。行人说:“我有月票呢。”老人这才放心地回到他的“岗位”上去。
媒体上一直在谈“知恩”、“感恩”的话题,其实对一个真心扶助贫弱的人而言,这个话题没有讨论的必要。在我们的生活中,“谢谢”和“不用谢”,已经足以涵盖一切。
(摘自《泰安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