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点啥好
2009-10-24汤涌等
汤 涌等
工业社会带来前所未有的不在的食物污染,这可能是个可不穷以及健康日益受到威胁的今己的餐桌内容:究竟吃什么才是食物富足,但也导致了无所怕的宿命。在问题食品层出天,人们不得不重新考虑自安全和健康的。
食物污染探源
汤涌
和狩猎时代、农业时代的祖先相比,工业时代的人们要吃不认识的人生产的食物,还要面对许多从来没听说过的有害物质
人类从诞生的那一刻起就在和污染的食物搏斗,随着人类的食谱越来越丰富,食物加工过程越来越复杂,人们越来越难以控制自己的食物,我们不认识这些肉食蔬菜和粮食的生产者,我们对生产链条有没有受到污染一无所知。
如果各位有谁闻过变质肉制品的味道,就可以知道人类祖先是多么伟大,首先要有一个不太灵光的鼻子,其次要有一种拼死为肚皮的决心,第三点,要有一套非常强悍,能够完全消灭所有有害细菌的肠胃。
生物污染:可能的生化危机
有害的细菌等微生物,直到今天仍然威胁着那些直立人的后代。美国曾经多次发生过食品被沙门氏菌污染的事,这种细菌主要存在于生菜叶片和西红柿表面,是因为处理食品的手被细菌污染而传播的。
沙门氏菌还很容易存在于生鸡蛋的表面,人吃了被污染的食物之后会上吐下泻,如果不幸中彩,遇到了伤寒沙门氏菌,还可能被这种俄罗斯小说里经常提到的可怕疾病击倒,每年死于伤寒的地球人大概是60万,尽管多数在不发达国家。
另一种威胁更大的微生物是霉菌,最常见也最致命的霉菌是黄曲霉菌,米、花生、玉米、花生油最容易被黄曲霉菌污染。一般我们看到的间谍电影,敌特分子听见警笛响起,总是咬破氰化物小胶囊,头一倒就结束了生命,黄曲霉菌毒素比氰化物毒得多。急性中毒之外,还能造成慢性中毒,是最强悍最可怕的致癌物。
大肠杆菌是一类细菌的统称,每个人和温血动物体内都有大肠杆菌,帮助人和动物分解肠道内的食物,但是大肠杆菌,尤其是某些类的大肠杆菌超标,将会引发人的腹泻。婴儿和老年人最容易被大肠杆菌击倒。
寄生虫也会对食客们发起进攻,在20世纪80年代,痘猪肉曾经使很多人得肠道疾病,不及时治疗,猪肉绦虫还可能导致失明。
还有一些至今难以解释的风险,比如英国的疯牛病。人吃牛肉得病,牛则是吃了羊的脑组织和内脏做的蛋白添加剂致病。这病在当时引发了一波不敢吃牛肉的风潮。
化学污染:重金属阴影
如果说微生物和寄生虫是自古以来人类一直与之搏斗的敌人,化学污染就是人们自己酿下的苦酒。化学污染包括农药、有害金属、亚硝酸盐,以及食品容器等对食物造成的污染。
农药中对人威胁最大的,是有机氯类农药,对付害虫狠毒有余,杀伤人畜也颇为有力,这种农药容易富集,玉米吸收了,玉米有农药,猪吃了玉米,猪肉有农药,农药还渗入地下污染井水。人们烧一锅水,做排骨炖玉米,这些农药就一点没糟蹋,全被人吃掉了。
另一种危害颇大的是有害金属,比如铅、汞和砷,这些有害物质主要来自于工业废水。有害金属在人体内可以积累,除了农作物之外,常吃水产的人,受有害金属伤害的风险更大。日本1956年发现的“水俣病”。就是因为患者食用被含甲基汞氯污水污染的海产和稻米,得此病的人最后会抽搐发狂,脑部受损,有的人就在狂乱中跳进河流或者大海。这种病会通过胎盘遗传给孩子。类似的有一种“骨痛病”,是由于水源被镉污染造成的,铜、锌、砷、铅等金属也会对人体造成各种损害。铅出现在食品里,一般是因为食品在加工过程中受了污染,砷就不用说了,著名毒药、杀死过拿破仑和武大郎的砒霜就是砷的化合物。
另一种危害物是亚硝酸盐,这是许多熟肉制品常用的食品添加剂,它能让熟肉发出一种诱人的鲜艳颜色来。此外蔬菜里都有少量的亚硝酸盐,当剩菜霉变腐败的时候,亚硝酸盐会更多。腌制的咸菜酱菜的汁液里,亚硝酸盐的含量是新鲜蔬菜的上百倍,所以要尽量避免食用这类东西。
最后一种化学污染来源于食品容器、包装材料,主要是塑料。树脂本身具有毒性,添加剂也有毒性,这些都可能使得食物遭到污染。在各种塑料当中,三聚氰胺属于一种热固性塑料。许多仿陶的塑料器皿和仿漆器的制品,都是三聚氰胺制造的。
我们经常看到的“管好宠物,鼠药投放”的标牌下面,鼠药小颗粒就是三聚氰胺做的,但是它本身无毒。无论哪种塑料,和食物放在一起的时候,都会有一点点物质进入到食物中去,所以非食品袋不能装食品这一条,在今天仍然是铁的定律。
在挑选餐具和器皿的时候,应该尽量采用陶瓷和玻璃这样的制品,如果非用塑料不可,也要选择微波炉可用的塑料制品,能够耐高温的塑料的化学性质稳定,不容易污染食物。
物理污染:万幸这是极少数
物理污染是比较少的一种污染,比如面粉混入磁铁矿粉,食物遭遇天然放射源或者食物被辐射杀菌,但是辐射过量、再或者核工厂、电站发生泄露或者污水外泄的时候,都会有物理污染发生。
鱼类和贝类对核辐射等污染有着比较严重的富集作用,这也是为什么美国在比基尼岛进行了核试验之后的几十年里,那里变成了一个鱼类乐园——没有人到那附近去捕鱼,因为担心那里的鱼受到了辐射。
随心吃,不逾矩
欧阳海燕
当健康的饮食方式成为习惯。就没有了刻意。在轻轻松松中,你已经做到了合理膳食。
在北京安贞医院十二病房主任办公室,卫生部首席健康教育专家洪昭光,接到了一位老干部打来的咨询电话:“洪教授,您说我是饭前吃水果呢,还是饭后吃?怎样吃才能对身体好呢?”
“你爱怎么吃就怎么吃。你要是觉得胃不疼、不酸,就饭前吃;你要是怕凉,就饭后吃。”告诉别人根据自身情况随性饮食,也许是一个令咨询者吃惊的答复,但这个答复却卸下了咨询者心头对于饮食健康沉重的包袱。作为一名家喻户晓的健康专家,洪昭光的饮食主张极其简单:什么都吃,适可而止,七八分饱,营养正好。
什么都吃,适可而止
一位科学院院士找洪昭光做咨询。这人很有钱,吃喝不愁,可体检结果却出人意料:营养不良、贫血。一问才知道,他在医院检查出胆固醇高,大夫给他开了个单子,20多种东西不能吃;血糖高,又一张单子,40多种东西不能吃,加起来60多种东西不能吃。
“您看我还应该注意些什么?”院士一脸困惑地问洪昭光。
洪昭光告诉他,你要什么都吃,想吃什么就吃什么,爱吃什么就吃什么。对于饮食,他主张任何人都要“什么都吃”。“世界上没有任何一种食物能满足人的各种需要,所以食物的品种越多越好,互相搭配,什么都吃营养才能齐全。”洪昭光说,“对于有脂肪
肝、糖尿病、冠心病等疾病的人,当然需要格外注意,特别查出胆固醇很高时,更要注意,需严格控制一下,但仍可以什么都吃。”
在“什么都吃”的前提下,他强调“适可而止”。这个原则反映到每个人的胃上,就是七八分饱,即吃饭吃到还有一点饿的感觉,还能吃,还想吃时,就别吃了。这样可防肥胖,防止绝大多数慢性病。“若要身体安,三分饥和寒”,这可是古今老寿星们的经验之谈。
一荤一素一菇
“健康四大基石”的概念不是洪昭光提出来的,但很多中国人都是通过他的宣传,才了解到世界卫生组织的这一健康主张: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其中,合理膳食排在第一位。
天然均衡的饮食包含了人类生命所需的42种营养素。“吃好不吃药,”洪昭光说,“合理膳食可以让你不胖也不瘦,胆固醇不高也不低,血黏度不稠也不稀。”
那么,怎么做到合理膳食呢?联合国粮农组织曾提出一个口号:21世纪最合理的膳食结构就6个字:一荤一素一菇。
正餐一定要有个荤菜,洪昭光说,因为人是杂食动物,不能完全吃素,荤菜一吃,动物蛋白就有了,高级蛋白也有了。要有素菜,素菜一吃,纤维素、维生素、矿物质也有了。“吃素菜很重要,能使大便通畅。”
“还得有菇。”他说,食用菌有很多保健作用,一降低血脂、血黏度;二提高免疫力、抗癌;三抗氧化,廷缓衰老,减少老年斑。“常常吃点菇,对身体有好处。”
洪昭光说,这6个字,简单明了,好操作,普通百姓家完全可以做得到,而且可以在这个大的框架下变着种类花样吃,“荤菜好几十种,素菜几百种,菇类种类多了,爱吃什么随便你,爱怎么吃就怎么吃。”
“合理膳食很简单,未必贵,吃出健康并不难。”洪昭光说,当健康的饮食方式成为你的习惯时,就没有了刻意,也不会拿小秤称斤两,在你感觉到的随随便便中,在轻轻松松中,你已经做到合理膳食了。
饮食如此,人生也是如此。他说,随意而不随便,尽兴而不任性,不较劲、不压抑,平平淡淡就是真。
越简单的饮食越健康
王晔
对生活的基本要求而言,饮食即便不是非常讲究,也要认真对待。这是高尚男性杂志《GQ》中国版的第一任主编王锋对待饮食的态度。
他自认是时尚圈中欲求较少的人,尽管身边充斥了对新鲜事物充满热忱的时尚中人,他却似乎经常“懒得出去寻找美食”。经常和他一起吃饭的人,都会记住他点餐的特点:一份青菜和一份汤是必不可少的,从来不会点肉。当然,他并不是天生对肉类不感兴趣,在时尚集团,尤其是担任《时尚健康》男士版主编的那段时间,让他开始过“注意,而非节制的生活”。之所以说是注意而非节制,是因为他会注重养生,但绝对不是素食主义者。一次,王锋去听中国医科大学的老先生讲《黄帝内经》。听了两天后,他记住一个观点,那就是:顺应身体的需要和四季变化,让自己尽量处于自然的状态,其实没什么不可以吃,荤和素,咸和淡,多和少,温和凉,饮食健康,关键就是要掌握好它们之间的平衡。这种平衡,在他的理解,就是在日常的生活中尽量注意,多吃蔬果,只喝脱脂牛奶,经常补充维生素,一周只有一两次放纵。他的放纵,就是在遇到做得比较好的扣肉或粉蒸肉时,也会放开吃。之所以选择这样的生活方式,是因为他认为美食和健康不可兼得:“基本上,越健康的东西就越不好吃,但是出于养生的目的,还是会坚持。”在他看来,对吃太过放纵的人,就是对自己的健康不负责任。
除了出于养生的需要,王锋个人对吃的兴趣也不大。以前在时尚集团时,即使是同事聚会,也只会选择公司附近的几家固定餐馆。同事们有时候会抱怨,但他觉得其实吃基本上就是一件保持身体运转的事,“花样再多,也没有多大乐趣”。而且,在他的朋友中,基本上男性大多都对吃非常随意,不会为了吃顿大餐跑遍整个城市。王锋之所以觉得吃没有乐趣,是因为现代人有很多获得乐趣的途径,不像温饱都成问题的年代,吃是头等大事。现在好玩有趣的东西很多,注意力自然就会分散到别的东西上面。
在王锋的饮食观中,越简单的饮食越健康,这也是他为什么平常习惯点青菜的原因。当然,出于平衡的需要,他也会偶尔放纵一下。在他看来美食远没有养生重要,也没有拥有一颗健康的心,和对自己负责任的态度来得重要。
嘴巴的要求必须让位给身体的要求
许荻晔
颜思健开始改变自己的饮食习惯是在2004年1月份,每半年一次的例行体检发现他的肺上有一个直径4厘米的肿瘤。10天以后他动了手术,因发现较早,癌细胞并没有扩散,只是切除了右肺上叶。
照例应该跟上六个疗程的化疗,但主治医生一句“也可以不化疗,你们自己考虑”让他开始设想其他的治疗方法。颜思健那一年已经67岁,觉得能不折腾就别折腾,老年人的免疫力本身就不是很强,化疗固然能够杀灭癌细胞,但同时也会使大量正常细胞遭受池鱼之殃,他担心化疗后反而容易受到疾病的侵害。经过三家医院的专家会诊,也认为他这样的癌细胞尚未扩散的早期患者可以不进行化疗,而通过吃药等方式来控制。
虽然还是有些忐忑,但颜思健还是没有化疗,相应的,出院之后,他想尽办法提高身体的免疫能力与自我修复能力。除了遵照医嘱,持续吃中药以及注射白细胞介素之外,他还买了很多保健类书籍自行钻研,而他的食疗之路,正是这样边学习边实践地走出来的。
生食更要注意卫生
对一个真切感受了死亡威胁的人来说,他对健康的追求会远高于对口腹享受的追求。所以当颜思健看到“素食在各方面都更有利于人体健康”的观点,他会立刻打消“明天买王家沙的蟹粉小笼当早点”的念头,并从此开始吃素;而当他接受了食物在煮熟时会失去大量营养物质的说法,那么从2007年开始,他由素食更进一步,直接生食各种蔬菜瓜果,也在情理之中。
刚开始食疗的颜思健可谓是众叛亲离。没有人能理解他在大病之后,不抓紧进补,反而只肯吃些瓜果蔬菜的行为。而到了2007年的时候,颜思健更加大胆地尝试了另一种食疗方法:生食。生食不是茹毛饮血,而是将多数瓜果蔬菜不加烹饪地食用,旨在最大程度保留其中的营养价值。虽然两三年下来,见他健康状况只好不差,家人已经接受了他的素食观,和他一起食素,但进一步发展到原生态的生食,心里难免犯起嘀咕:“这也是人吃的吗?”
为了扭转家人的观念,颜思健说起书上的理论头头是道,身体力行也是毫不含糊。灯笼椒直接切圈,拌上一勺豆瓣酱;鸡毛菜洗净,调以香油和盐;山药去皮切片,浇点糖浆,再洒上点干桂花——颜思健都直接吃进嘴里。他吃得香,然而旁人看了却很疑惑:“真的好吃吗?”
当然没有煮出各种花样来好吃,可是,对他来说,嘴巴的要求必须让位给身体的要求。一开始的不习惯不仅是口味或心理上的,更是身体上的。颜思健刚开始生食的时候,一直觉得人不大舒服:容易疲劳,常常头涨,还伴随有大便稀薄、轻微腹泻的情况。妻子很担心,毕竟他当时已经是70岁的人了'经不起折腾,劝他不要继续了。但他查阅了相关书籍,知道这是因为食物由熟到生,肠胃一时难以接受和吸收,必然会产生的反应,并且这一阶段不会持续很久,所以依然照旧。他身体上的这些不适状况,大约在两个月后就自行消失了。
这个过程更提醒他,因为缺少烹饪过程中的高温杀菌,生食的东西格外需要注意卫生与安全。在颜思健家,菜买回来以后,先在清水里浸泡半个小时,流水冲洗干净后,再用臭氧发生器消毒。相比洗菜阶段的漫长,做菜却只要两三分钟,等到饭差不多好了才开始做菜:把菜切成适当的大小,浇上一些酱汁、调料,直接装盘上桌。
另一个关键词“杂”
不过虽然已经适应了生食,颜思健倒也不是每样东西都生着吃。五谷、豆类、菌类、部分豆制品,他都是煮熟了再吃,对于有些拒绝一切烹饪的生食主义者来说,这样不彻底的方式或许违背了他们的宗旨,但颜思健也有自己的考虑:“有些东西生吃,倒会破坏人体对某些元素的吸收,比如豆类就是绝对不能生吃的。像面筋、素鸡、腐竹这一类的东西,不做熟也是没办法吃的。我年纪这么大,也不想赶时髦去做什么‘生食主义者,自己感觉吃得舒服、吃得健康就行了。”
所以他每天的早饭,还是一碗温热的五谷杂粮粥。这是他多年养成的习惯:在一天开始的时候,先得把他的肠胃调理得舒服妥帖。配粥的小菜是一碟坚果,杏仁、小核桃仁、松子、花生等干果的混搭,和他那碗有不下20个品种的八宝粥同样的驳杂。这些扫荡干净后,再吃一个水果,早餐三部曲才算完成。
“杂”是颜思健饮食中的另一个关键词。老年人吃得少,但是—定要注意品种丰富。他现在以水果替代点心,饿了或者馋了就吃一点,但是一定会保证每天吃三种以上不同的水果。菜也是一样,中午和晚上吃的就绝对不同;有一个绿叶菜的话,他会考虑再配个豆腐或者是胡萝卜,“总之一句话,就是要变着花样吃。”
颜思健说,想尝试生食,其实可以从吃蔬菜沙拉起步:“大多数人其实都能接受生食某些菜,比如紫甘蓝、生菜、番茄等等,在这个基础上,往沙拉里再加进一两种没有尝试过的材料,沙拉酱也可以多加一点。不论是口味还是心理都比较能适应。”沙拉酱这一类的调料,在他接受生食的过程中,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因此他现在的一大爱好,就是在厨房里研究各种调料的搭配比例:“尽量做到美味和健康都能保证。”
按照颜思健的观点,正是因为素食、生食和杂食的三管齐下,他的身体才调养得甚至比生病之前还要好。虽然在他的影响下,妻子也开始生食,但她还是不无保留地将各种维生素、鱼油、钙片等等,一小份一小份地配好,装在小碟里,要求俩人每天各吃一份。当然,颜思健对这样人为添加的营养素不以为然,在他看来,他的食谱安排就已经够完美的了,总是在被逼无奈的时候。他才肯吃下去。他现在已经有自己研制的“天然补品”了:将生的枸杞、香菇、绿茶、黄芪混合,用食品粉碎机打成粉末,装在密封罐里,走过路过的时候,他就忍不住舀一勺吃。比起妻子配出的花花绿绿的小药丸,这一勺干粉才使他吃得窝心:无论如何,这至少是他自己的发明。
长啥肠子吃啥菜
青水洋
1983年,我们去美国时,正遇国内副食品供应紧张,许多地区一年才发半公斤至1公斤鸡蛋票。到美国一看,鸡蛋、鸡腿到处都是,那是最便宜的食品。
在美国,一般肉类都不贵,而大部分蔬菜不便宜,刚好,大家可以“开洋荤”了。但是,一两个月下来,开荤厉害的人有反应了,嘴发苦,身发热,舌苔发红,有些人严重便秘。一开始大家认为不适应,于是不少人开始注意荤素搭配,饮食平衡了。
我一看外国人每天吃这么多鱼、肉没事,我们中国人吃这么一点就不行,于是就问原因。后来听到一些解释,但我都觉得理由不充分。一次,我看到一篇关于食肉动物和食草动物的文章,很受启发。进而又看了一些相关的研究文章,明白了中国人为什么不能多吃肉的原因。
食肉动物吃的肉类食品营养丰富,且容易腐烂,所以,像老虎、狮子、狼那样的食肉动物的肠子又短又直,没有许多褶皱。肉是浓缩性食物,营养充足,不需要很长的肠子去慢慢消化吸收,肠道短又可以把因肉类腐烂而产生的毒素尽快排泄出去。
而食素的牛、羊、兔等,素食中的植物蛋白与人体中的蛋白质有很大差别,纤维很多,难于吸收,所以,负责摄取食物营养的肠子必须较长,这样才能吸收到足够的营养。
研究发现,兔子身长为0.4米,肠子长8米,肠子是身长的20倍。山羊的肠子为身长的22倍。而老虎,身长为1.3米,肠子只有5.4米,肠长是身长的4.1倍。狼的肠长仅为身长的3.5倍。食草动物的肠子,比食肉动物的肠子长很多。这是因生存条件的不同而产生的差异。
千百年来,由于东西方所处的生存条件不同,决定了生活方式尤其是饮食习惯的不同。人类与动物一样,肠子的长度也产生很大差异。通过分析数据发现,以肉食为主的西方人,身高1.8米的人,其肠子的长度平均为5.4米;而以素食为主的亚洲人,身高1.7米的人,其肠子的长度平均为8.3米,差异的确很大。
中国人如果改成以肉食为主,那么,我们比西方人长那么多的肠子,就会充分吸收肉食中的营养,使我们的营养过剩,而且又不能像西方人那样,把肉食在体内腐烂产生的毒素尽快排泄出去,这样必然影响健康。
不仅如此,饮食习惯和肠子的长短,也决定了人和动物的秉性差异。
食肉动物追捕的食物是会跑会跳的,它们在捕猎动物时必须即时兴奋,精力与体力充沛,不能进行过多的思考,要有冒险精神,而且要手段残忍;对食草动物来说,植物是不会逃跑的,可以来得及仔细观察周围环境,分析是否安全,因此养成了不慌不忙、三思而后行的习惯。
人类也是一样。肠子长的人,一般文静且理智,性格保守、中庸;而肠子短的人性格粗犷、易怒、好斗、进取心强、克制力差、容易走极端等。
肠子要消化、吸收动物蛋白质,会分泌出“去甲肾上腺素”。如果以肉食为主,就会较多地分泌这种激素。这种激素能促使血压升高,心跳加剧,使大脑皮层缺少控制情感的能力而变得容易激动。长期下来。就造成了以肉食为主的西方人容易兴奋。而素食蔬菜中的“青汁”,它的化学结构同血红素相似,长期饮食这种“青汁”,既能降低血压,又能使人精神舒畅。长期以素食为主的东方人,也就潜移默化地塑造出温和、文静的秉性,形成了强调整体与和谐的东方文化。
当然,小小的一根肠子并不是决定人类健康和性格的唯一因素。但是,如果我们从中得到启示,那是大有好处的。
(摘编自《新世纪周刊》《城市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