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文本研读“缺位”现象的思考
2009-10-23鸦彬
鸦 彬
“缺位”是教学现实对文本价值生命视角的忽略——文本张力应得到应有的体现。从备课开始,许多教师迷恋教案,对名师的教学设计生搬硬套,有的教了多年书却没有正儿八经自己备过几节像样的课,难怪有专家说:“一辈子生活在别人的教案里,顶多是每学期把这本文字挪到另一本本子上,有的老师拿别人的一本教案用了一辈子。”这就给我们的课堂阅读教学带来了严重的后果。课堂教学的失语症,引发而来的是教师“角色”的缺位,教师虽然站在课堂上,但这不是师生的生动交流,而是“一本别人的教案”在对学生硬生生地说话,僵化不变的教案没有文本的灵动,生命活力、新鲜的生活气息更是不见踪影,这种“拿来主义”只能使教师始终用单一的“教案话语”面对生动的课文环境、文本与学生,使教师长期处于对文本的表达、沟通和解读的“失语”状态,他们从来不对文本进行咀嚼、反刍与品味,从不考虑学生已有的生存状态(包括已有经验及课堂上的现场感受)。这也遮蔽了文本价值的生命视界。
这样的教师进入课堂其实是两手空空、头脑空空,可以用一幅形象的漫画予以表达:站在讲台上的是一个只有线条勾勒的空心人,大脑袋上写着“抄来的教案”,下面的学生都瞪着一双双渴求的希望之眼。这样一幅空心布白的漫画也暗示着教师教学思想的“缺位”以及教学话语的苍白与虚无。
没有自己对文本的理解,没有自己的一套教学话语体系与教学艺术涵养,在不顾现场生成的情况下,我们将失去许多生动,将与许多精彩失之交臂,我们一旦离开了抄来的教案(或是“编”出的教案),几乎没有办法说话,简直是一个活生生的“哑巴”老师。“语文是最能展示自我的学科”,“教师就是教材”(赖登雅《一事能狂便少年》),我们怎能想象与理解一个“思想哑巴”在课堂上教学,怎能指望一个“失语症”者与学生进行心灵沟通,与文本对话呢?
小语教材《我不是弱小的》一文宣扬的不仅是向善与保护弱者的心理,同时也反映小萨沙的天真,从儿童心理学角度分析,更是小萨沙对自己成长的内心驱动与深切的向往,是对强者的崇拜与认同,并以自己的童稚、天真与善良作出惊人的尝试。而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往往看到上课教师却完全将这种理性的三段论式的推理、精确的逻辑解释置之不理,教学中只是就字理解。这样一来,文本解读就显得支离破碎,而对文本的雕琢并不能掩盖对文本真实理解的残缺,这也不同程度地丧失了文本蕴涵的最原始的人文情怀,失却了浪漫情调,造成了文本教学中非常遗憾的“缺位”现象。
当我们回过头来更深刻地检讨这个“缺位”现象时,会惊奇地发现,孩子在寻找自己强大的理由,本身就是非常可敬可爱的,是自己不愿做弱者的天性(驱使),人的内心世界都不想做一个弱者,是一种不服输的精神在小萨沙的幼小心灵中萌动的幼芽,是孩子盼望长大、不甘示弱、不想被别人小看的朴素思想的体现,是不愿在别人的保护伞下生活的自立心态的彰显。
造成语文课堂教学的“缺位”也有“语文泡沫”的原因,这次课程改革的的力度较大,人们在“日新月异”的新教材堆里兴奋不已,带来了对传统教学价值的破坏,当人们从破坏的快意中清醒过来的时候,开始有了一种精神的失落。重建自己的教学话语体系何其难,正如鲁迅先生所讲:“破坏是痛快的,但建设却是麻烦的。”正是如此境遇,课堂开始乱哄哄起来,就像“中国的市场管理,一管就死,一放就乱”,完全没有了规则可循。
文本教学近年来一直似在“越位”与“缺位”中游离,好像人文性与工具性是冤家对头。“讲训练就死”,讲自主、自由与人文就“乱”,从这一角度看,语文文本阅读教学“钟摆现象”是和语文课程本身的内容矛盾有关,语文课程就其天性,确实具有“随意”和“散漫”的一面。
但语文课文必须“有序”,遵守共同的规范与要求,“既要给学生以规范,也要给自己以约束”,这是一种有良知的教师责任,“要正确把握可教与不可教的矛盾所形成的张力,不断进行调控”。特级教师陈日亮曾提出了“三普说”,他说国家有“三农”问题,语文教学改革则有“三普”问题——要适合普通学校,适应普通教师,能够提高普遍成绩。否则,改革就只能是空头支票。其实,我认为,我们的文本教学应该有“四普”,除了以上“三普”,还应加上一条,那就是要适应普通学生,否则课堂教学改革也是空头支票。而在这“空头”背景下,课堂花样翻新,造成了许多课堂教学的严重“缺位”,各种“秀”字当头,诸如多媒体秀、表演秀、“问”字秀,“评价”秀等,带来了语文课堂教学不断变异的现象。
为了标新立异,有的教师课堂教学发挥离谱,靠过度解释来吸引学生,有的公开课更是如此,以探究人性、民主与发散为幌子,在课堂上建构了“伪主体”的氛围,甚至把文本拆解成逗乐。观念满口说,教学行为却麻木,导致教学行为失范,使文本教学严重缺位。文本被误读,触目惊心,文本被刻意地挖掘精彩,简陋能解决的被搞得奢华,简单被抛弃。其实文本并没有那么“玄”。套用陶行知先生的话说,文本只不过是一个例子而已。而今天,“秀”字当头的繁多的教学形式其实质是真正教学形式的缺位,加之教师教学思想的“缺位”,造成文本价值的不能承受之轻。
课堂中文本精彩的真正缔造者,是那些有良知、站在文本逻辑基点上的人们,是他们增加了课堂的高度,使文本有了厚重感。而我们的课堂责任,就是用我们的教学话语虔诚地守望文本内在的规定性,让我们的语言表达成为文本心灵的外置。
当我们认清教学对话与文本价值“缺位”的实质后,捍卫文本的教学价值将成为教师的选择与教学的自觉,我们也一定能找到穿越课堂教学对话迷惘地带的路径。
(江苏省句容市华阳中心小学212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