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亲子同训”在聋儿语言康复训练中的重要作用

2009-10-23臧瑞霞

新课程·中旬 2009年13期
关键词:聋儿训练方法亲子

臧瑞霞

所谓“亲子同训”,就是聋儿在父母(或其家人)带领下,每天按时到学校,由专职康复教师按聋儿个体情况,在家长的参与下为其制定个别训练计划,并按计划对聋儿实施听觉、言语等方面的康复训练。与此同时,也将训练的方法及有关知识传授给家长,并接受家长的咨询。让家长参与教学活动,形成教师、家长、聋儿共同参与的教学过程。下面谈谈我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一、亲子同训,家庭与教师有机结合,使康复产生整体效果

要使聋儿康复,必须有两方面的积极因素,一方面是家庭,一方面是教师。但这两方面的单方积极还不够,还要双方协作,两者有机结合,才能使康复过程和谐、完整,从而产生各个独立部分所不能产生的巨大效益。因此,只有使教师的训练和家庭的训练形成合力,两者相互补充,相互作用,相互促进,才能使康复效果事半功倍。

首先,孩子入训以后,教师根据教学计划编写每日的教案,再根据每日的训练情况和训练内容安排家庭训练内容。教案由教师和家长各执一份。这样目的明确,目标一致,避免了家庭、学校各自为战的局面。其次,教师进行训练时家长在场,一方面既可以充当教师的配角,使教学更加生动活泼,切合实际,又可以学到基本的训练方法,详细了解聋儿的各种能力,以及孩子的学习内容和进度。另一方面,老师训练时家长在场,无疑对教师起到一定监督和促进作用,使老师增强康复工作的责任心。第三,聋儿家长了解了训练方法以后,会把训练的方法传给家里的其他成员。这样一来,家里的成员都成了聋儿的家庭教师。他们把当天在学校学到的词语通过家庭日常生活,刻意为聋儿创造一个又一个运用学过词语说话的机会。通过家庭的辅导活动把聋儿在学校学到的语言在具体的环境中不断地反复和延伸,使聋儿受到经常、大量的言语刺激,并为聋儿营造一个反复、灵活运用言语的氛围。从而产生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飞跃。

二、亲子同训,把家长引上康复教学的主讲台

聋儿康复教育是一项长期、艰苦的工作。在聋儿康复教育成功的事例中,绝大多数都有家庭的积极参与。在训练过程中,家长就在老师身边,可一边看老师如何矫正聋儿发音,又可与老师交流,他们学会训练方法后就会发挥比教师更积极的作用。首先是他们比老师更了解自己的孩子,能更好地掌握孩子发音的特点,因而能更好地实施因材施教。其次是家长有更多的时间去训练聋儿,使聋儿语言能力得到强化。再者,家长会更有耐心,他们望子康复的心情比老师更迫切,行动更积极。因此,亲子同训在事实上已把家长引上了康复的主讲台。如仁和镇的侯军军,家长为了便于孩子在我校进行康复训练,特地在学校附近租了房子。在陪孩子参加康复训练的过程中,努力学习康复知识和训练方法,积极配合老师的训练,合理安排每日的训练时间,捕捉训练的最佳时机,使孩子取得非常好的康复效果,两年时间就令其掌握了近700个词和句,语言清晰度达88%,现在正在普小上一年级。面对这个聪明伶俐、语言活跃的小家伙,谁能想象到他的听力竟损失了85分贝。

三、亲子同训,有利于聋儿的早期干预,早期训练

聋儿的康复教育开始越早,效果就越好。道理明白,但做起来却很难。主要是年龄越小,就越配合不好。老师即使使出全身解数,聋儿也常常金口不开,进行言语诱导也就事倍功半。因此,对于年龄较小的聋儿(1~3岁),亲子同训更为重要。我们采用的方法是把聋儿康复的重点放在听上。根据经验,我们人为“先听后讲”符合聋儿听觉语言发展规律。

对聋儿听力补偿,是对聋儿进行早期干预的一个重要环节。我们的做法是:先让聋儿做脑干测听,借助脑干测听提供的资料再进行行为测听。通过聋儿对各种声音的反应情况,判断孩子耳聋的大致程度,再为聋儿配上助听器。配上助听器后要进行两个阶段的调校。第一阶段是音量的调校,即从小到大,经过数天的观察(这需要聋儿家长的配合),看聋儿是否听到声音后,再把音量的调节初步确定下来。第二阶段是频率的调节,在确定聋儿能听到声音后,我们采用不同频响的打击乐器如:鼓、锣、木鱼、三角铁等,观察聋儿对它们响声的反应情况。我们一般是把操作和观察的方法教给家长,在合适的时候操作,并要反复进行多次。老师再根据家长提供的资料逐步调整,以求达到较好的补偿效果。通过让聋儿反复感受各种声音的存在,为记忆、辨别、理解声音打下基础。

以上介绍的这些训练方式的中心目的就是要最大限度地调动家庭、学校、聋儿三方面的积极性,促使三方密切配合,以求达到早干预、早训练、早康复的最佳效果。

作者单位:山东省高密市特殊教育学校

猜你喜欢

聋儿训练方法亲子
壁球反手击球技术及其训练方法
跳远运动员专项力量训练方法
无声之歌 生命之舞——浅谈聋儿芭蕾舞教学
简论1min跳绳训练方法
聋儿语训课堂中快乐情绪的调动策略
亲子脸
亲子脸
亲子脸
亲子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