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快乐体育的探讨
2009-10-23李德辉
李德辉
摘 要:分析我国体育教育的现状,指出体育教育的片面与不足,从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兴趣的培养、重视学生人格的塑造以及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三个方面剖析了快乐体育的内涵,进一步阐明了快乐体育“育人”的目的。
关键词:快乐体育 体育教学 教师 学生
快乐体育的教学思想是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不断反思、探究和学习外国先进的教学思想,并结合我国的实情而发展起来的。快乐体育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出发点,面向全体学生,在快乐中进行体育教学与练习,在体育学习与练习中满足身心需求,陶冶情操,寓教于乐,从而促进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和培养学生适应社会能力的提高为教学归宿。由于传统体育教学组织性强,体育课严肃有余而活泼不足,使体育课变成机械、呆板的单纯技术课或体育锻炼课。要使快乐、活泼、求新、求变的心理在体育教育中得以充分体现,改变以往体育教学重“体”轻“智”的理念和方式,积极促进学生身心发展,就应向快乐体育方向进行探索。
1.教学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兴趣的培养
教学过程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双边活动。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而进行的,快乐体育的教学观正好反映了对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确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利用和发挥学生对“玩”的本能需求,并以学生快乐的心理及情感需求为基础,根据学生的实际能力实施教学。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征、学生的认知水平以及身体活动能力、兴趣和情感等因素,对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的创新和教材的创造性改造,从而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体育教学在以学生为中心的同时还要以积极的方式去促进和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杜威曾说过:“兴趣是生活中能力的信号和象征,兴趣是显示最初出现的能力。”稳定的兴趣是学生个体体育活动能力发展的内因。那么,怎样培养学生的兴趣呢?一方面可以科学地安排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生动活泼,具有趣味性,运用体育本身的魅力去诱导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另一方面可以结合体育教学内容和特点,适当采用竞赛形式组织教学比赛,利用学生竞争心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重视学生人格的塑造
树立民主意识,造就独立人格,已成为当代国际教育变革的一个重要标志。快乐体育教学观内涵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尊重学生的个性、重视对学生人格的塑造。
教师对学生的爱是建立在尊重学生独立人格的基础上的,主要依靠正面教育去激励学生,让学生感到自尊和自我价值的实现。教师对学生学业的良好评价,是造就学生自信的关键。在教学过程中,当学生完成一次练习后会本能地看一下教师,希望得到评价。教师及时地给学生一个微笑或一声“很好”、一个点头或一个肯定的手势,都会满足学生的成就感,使其体验到体育的快乐,这也是“快乐”体育的又一表现形式。另一方面,在学生完成动作不理想时,教师亲切的鼓励和耐心的指导也会使学生备受鼓舞,信心大增,学生会从教师的鼓舞和期待中体验到人格受到尊重和师爱的亲切。学生在这种被尊重的前提下进行体育锻炼,会领悟到自己做人的尊严,并由低层次的快乐体验逐步向那种经过自己努力后获得成功的高层次快乐感升华,而成功后的快乐会使学生获得正确的体育价值观和健康向上的人生观,对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是一种推进。
3.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
体育教学过程中创设宽松自主的教学氛围是进行快乐体育教育的必要前提。例如教师在动作的讲解示范时要求学生保持安静,集中注意力于动作分析上,而对学生的队列不做要求,以看得见、听得清为原则,给学生一定的"自由空间"。这就使每个学生都能选择自己认为的最佳位置,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学习。而传统教学方式讲究队形整齐和体现课堂纪律严明,课上机械地要求学生保持预定的队形,这样会使一部分学生因位置和距离的原因而影响视线和听觉的效果,无形中对学生了解动作人为地设置了障碍,学生的学习心理需求也因此受到束缚和压抑。同时教师对学生的认同、悦纳、师生间的情感交流都会调动学生的积极情感参与学习,使教育过程在气氛融洽的教学环境中进行。个体之间情绪情感互相交流、互相感染,造成了心理上的共振、情感上的共鸣,达到了课堂教学氛围的优化,从而使学生形成一种接纳教师,指导和服从教育的心理倾向,体现了快乐体育教学观的实际意义和价值,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和促进育人作用。
综上所述,快乐体育教学观讲求寓教于乐,使学生在快乐中积极地丰富自身的体育内涵,并由此达到健体、育心、个性协调发展,与目前教育界大力提倡的“素质教育”是相符合的,是寓“素质教育”内涵于其中的一种先进的教育观。
现代的体育教学已不再片面地局限于增强学生体质、掌握体育技能,而是面向全体学生,改变单纯“重技术”的教学,使学生和教师摆脱传统教学机械、单调枯燥的强制性束缚,积极、主动地让学生在身心方面得到全面发展,从而达到学校教育“育人”的目的。而在实施快乐体育教育的同时对教师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应不断更新自身的知识,提高文化素养和教学能力,以满足学生求新、求知、求趣的需要;深入研究教学方法,做到因材施教。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快乐体育教育观,真正地发挥它的实际意义和价值并达到育人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马启伟.《教育心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90-91
2.李越.《对在体育教学中实现体育愉悦性的探讨》.浙江体育科学,1999(3)
3.张凤丽.《对实施快乐体育教学的探讨》.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0(3)
4.成月祥.《提高大学生参加体育课及课外体育活动兴趣的方法初探》.体育科研,2000(4)
5.肖川.《论创新教育》.教育研究,1999(5)
作者单位:广东省东莞市经济贸易学校体育教研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