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在生物教学中的应用有感
2009-10-23石福华
石福华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多媒体在教学中的应用已十分广泛,其特点就是在教师和学生之间出现了除挂图、教具、实物等传统媒体之外的、能携带大量信息的多媒体课件。借助课件,把教学中一些枯燥、抽象的概念和不易见的现象图文并茂地呈现出来,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他们分析问题、理解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下面就本人的经历谈谈在教学中使用多媒体的体会。
一、能增加课堂趣味性,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生物课是一门自然科学,它的研究对象就存在于大自然中。如果能把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则符合新课改精神。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我利用多媒体提供的声音、图像、动画及多媒体网络教室的互动效果,极大地刺激了学生的视觉、听觉等感觉器官,锻炼了同学们脑、眼、手、口并用的能力,增加了趣味性。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学习效率也大大提高。
二、能变抽象为形象、变微观为宏观,从而化繁为简、化难为易
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细胞分裂、血液循环、神经传导及食物的消化吸收等生理过程是教学中的重点也是难点。但凭教师的积极引导和学生的充分想象效果还是不好。在这种情况下我有针对性地制作了Flash课件用于课堂教学。如在制人的血液循环课件时用红色代表动脉血,蓝色代表静脉血,箭头显示出血液的流动方向;在制肺内的气体交换和组织内的气体交换课件时利用不同的图形代表氧气和二氧化碳分子,图形的移动方向表示二氧化碳和氧气分子交换的过程。这样利用动画反复演示血液循环全过程及肺内的气体交换、组织内的气体交换的过程,让血液循环和气体交换的过程在学生们的眼前活了起来,增强了学生的感性认识,在学生的脑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使本来抽象、微妙的生理过程变得形象化、直观化、具体化,从而化繁为简、化难为易,重点、难点迎刃而解,达到了单纯的讲解及识图所不能比拟的教学效果。
三、能节约时间、加快实验进程
在生物教学中有些实验操作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完成,但利用录像放映,让学生们观看、模仿,就减少了教学的盲目性。如“制作植物细胞临时切片”这一学生实验,难度较大,学生做的标本切片有的较厚,有的装片在盖片下出现气泡,有的装片染色不均匀。由于时间关系,老师不能在课堂上给每个人分别指导,而利用录像反复演示每一个步骤的制作过程,让学生观看并模仿,既减轻了实验课上教师的负担,又加快了实验进程。再如“种子萌发的条件”的探究实验、“植物细胞吸水与失水实验”“节瘤的形成”等在短时间内不能完成,可以将Flash动画或剪辑好的录像资料放映给同学们看,让同学们从中体会、理解。这样,可以突破时空限制,加快实验进程,弥补了实验操作中的不足。
四、扩大空间,变小课堂为大世界
在学习八年级下册“生物的多样性”一章时,课前让学生认识校园内的动、植物,然后扩展到所在小区、附近公园等地方的动、植物及与我们关系密切的动、植物(如家养的狗、猫、鸡、鸭、鹅、鱼、马、牛、羊及动物园里的狮子、老虎,蚯蚓、蟑螂、蝉、蚂蚁及白菜、大豆、葱、韭菜、水稻、小麦、玉米等),把不认识的植物一一记录下来和同学们一起讨论,这样也只能认识本地的部分动、植物,有一定的局限性。在学生们课前准备的同时老师也收集资料,把生活在不同环境(水中、陆地、空中、温带、热带、寒带及草原、农田等)中的动植物图片资料(如藻类植物、蕨类植物、苔藓植物、各种裸子植物,多种被子植物、鱼类、两栖类、爬行动物、鸟类和哺乳动物的图片)按从低等到高等的顺序进行分类并整理成课件,在课上展示给同学们。这样不仅把课堂扩展到了全国各地,甚至世界各地的高山、大海、河流、湖泊、草原、高空、海洋深处等都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既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又丰富了课本内容,扩大了课堂空间,把世界引进了课堂。
多媒体在生物教学中的作用不可替代,但也不是使用越多越好。为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在使用中还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不是每节课必用多媒体,应适时使用。如在学习“探究影响鼠分布的环境因素”时就可以不用多媒体,通过小组合作实验即可完成。
2.使用多媒体要适度,否则会影响教学效果。如在学习“动物多样性”一节时,第一节课我在二班使用的多媒体时间较长、图片多,这节课课堂气氛倒是挺活跃,漂亮的图片也很吸引学生的眼球,但该学的知识点并没有记住,有点避重就轻。而在其他几个班中用的多媒体恰到好处,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同学们积极性也很高,并且自己总结出的各类动物的主要特征和动物与人类的关系,效果不错。所以说,在教学中使用多媒体要注意一个度的问题。
3.课件不是做得越花哨越好。如果这样,上课时学生只顾看热闹,就会分散注意力,不能把精力真正的集中到学习中,得不偿失。
总之,对于多媒体这个现代化教学工具我们既要充分认识到它在教学中的作用,弥补传统教学中的不足,也要做到适时、适度的运用,以求与传统教学有机结合并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作者单位:河北省衡水市第九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