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共情教育——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2009-10-23陈新燕

新课程·中旬 2009年17期
关键词:共情

陈新燕

摘 要: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现在许多父母尽一切能力让孩子参加各种培训,训练各种才能。他们以为孩子学了琴棋书画,就是有了“素质”;考出高分数,上了好学校,就是“成才”。然而他们却忽视了生命与爱的教育。这样教育的缺失导致了青少年缺乏设身处地的认识和理解别人的处境的感情能力——缺少“共情能力”。共情能力差的孩子一般表现为:以自我为中心较自私、任性、心胸狭隘,不懂得尊重人,缺少善心和同情心。从教育的长远观点看,这对一个人的健康成长是不利的,对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也是不利的。特别是对今天提出的建立“和谐社会”是相背离的。因此共情教育就成了父母义不容辞的责任。那么在学习和生活中教师如何引导和感染孩子,帮助他们养成共情能力呢?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教育工作实践,谈谈对这一问题的认识。

关键词:共情 生命与爱 共情能力

共情教育

一、共情的涵义

所谓共情(empathy)就是设身处地地去理解另一个人的处境,体会别人的感受、需要,并且把自己设身处地的了解让对方知道,表现为关注、理解和尊重。是人本主义创始人罗杰斯提出的概念,其意思是能体验他人的精神世界,就好像那是自身的精神世界一样的一种能力。它有两个特征:一是进入他人的精神领域(设身处地);二是体现他人的内心感受(感同身受)。共情包含有同情的成分,但又有别于同情,因为同情不一定含有对对方的感受的理解和体会,而共情包含着“换位”的意思。“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古训,强调的实际上就是共情。

二、缺乏共情能力的表现及原因

当代学生缺乏共情能力的表现在学习和生活中随处可见,小到生活琐事,大到触犯法律。共情能力差一般表现为:以自我为中心,自私、任性、心胸狭隘,不懂得尊重人,缺少善心和同情心。寝室里:自己不想睡觉的学生在午休时间和晚上熄灯后不断地制造噪音,大声地讲话,听着快节奏的音乐,他们丝毫没想过其他人还要休息;教室里:许多学生随手就把垃圾往窗外扔;滂沱大雨中:残疾三轮车夫汗流浃背地对三个跑进校园的学生喊:“这么远三个人两元钱怎么够。”可是他追赶不上……这些小事不胜枚举。

更有甚者,本人任教的一个高二男生温某在晚自修后回家的路上被人用刀砍了18处,差点因失血过多而丧命。他们之间没有深仇大恨,据说砍人者只是为了教训一下温某,让他远离自己喜欢的女孩子。

应当看到,这个触目惊心的血案并非极端罕见的孤例,2003年5月,重庆市永川区五名少年在城里闲逛时,为寻求刺激,把一名拾荒人员反绑并用麻袋套牢,对其疯狂殴打致死;2005年8月,河南省修武县3名21岁、17岁、14岁的青少年酒后欲寻开心,将一名乞丐衣服脱光后棍棒暴打致死……简单罗列这些情节大同小异的案例没有多大的意义,简单地把这些青少年的“漫不经心”的暴行归咎于他们不学法、不懂法,也没有多大的意义。是什么原因让稚气未脱的少年变成了凶残的罪犯?我们必须深入到人性、道德和良知的层面,认真反思长期以来在生命与爱的教育上存在的偏颇与缺失,才能找到更为本真的答案。

现在的孩子大部分是独生子女,他们在小皇帝一般的环境中长大,父母对他们有求必应,因此他们唯我独尊。父母以为孩子学了琴棋书画,就是有了“素质”;考出高分数,上了好学校,就是“成才”。然而却忽视了生命与爱的教育。缺少对于欣赏生命、保护生命的引导。这种教育的缺失导致了青少年缺乏设身处地地认识和理解别人的处境的感情能力——缺少“共情能力”。所谓“共情能力”,简单讲就是设身处地地认知和理解别人的处境、感情的能力,中国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古训,强调的实际上就是这种能力。我们今天要塑造青少年的健全人格,培养他们与他人“共情”的能力,就是要培养他们爱的能力。要让他们痛切地认识到,因为我有所爱,因为我不想给自己制造痛苦,所以我就要“爱吾爱以及人之爱”“痛吾痛以及人之痛”,就不能让他人失去所爱,不能给他人制造痛苦。一个人只有真实地感受到他人的痛苦,才能像珍爱自己的生命一样去珍爱他人的生命。

生命与爱的教育缺失,酿下了这一个个沉重得令人窒息的悲剧,作为施害者的这些“无知无畏”的青少年,他们其实也是可悲可叹的“受害者”。为了永远告别这样的悲剧,父母必须高扬起“生命”和“爱”的大旗,创造出一个更加人性和人道的教育环境

三、共情的重要性

共情作为一种能设身处地替他人着想的态度和能力,是直接关乎别人、自己的一种态度和能力。不仅关系到他个人的心情,也直接影响到与他人的人际关系。如果具备了共情这一特质,还可以派生出许多有助于人际关系的人格特质,如:善解人意、体贴、关怀、合作、尊重、宽容以及负责等等。

一个人能否把人做好,关键之一在于他心里有没有别人,在于他是否懂得尊重、珍惜并体谅他人。我们有必要学习共情,学习设身处地地从他人的角度去理解人。日常生活中,有共情习惯的人很少与别人发生冲突,因为他总能最大限度地理解别人,并以平和的心态与人相处。即使与他人产生矛盾,具备共情能力的人也能平和地以建设性方式去处理。因此,共情具有十分重要的心理保健功能。

四、如何培养和提高孩子的共情能力

要具备共情能力,首先要做的就是:学会关注他人,进而学会关心和体谅他人。一个人的心理越健康,他的共情能力越高。汶川大地震时,许多人看到电视里的伤痛画面就流泪,毫不犹豫地一次次捐款,这也是共情引起的情感共鸣和行为,是健康的表现,是爱国情感和人性的升华。心理健康像人体其他方面的健康一样,需要从小培养。孩子3岁前,是培养孩子“共情能力”的关键时期。

为了帮助孩子提高共情能力,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生命信念的树立和内化

当孩子们第一次提问“我是从哪来”的时候,应被视为他对生命的最初探究,让孩子确立他在这个世界的坐标,感知生命的珍贵和欣喜的“基础教育”。当孩子对小猫小狗甚至小知了施虐的时候,你也应该将之视为生命意义教育的良机。要告诉他,再幼小的生命也有尊严,而且“无论是狮子还是蚂蚁都有按他们自己的方式生活的权利”。有了这样的感知基础,孩子便不会因为觉得什么人丑陋或者不顺从自己而去伤害他。

2.让孩子学习摆脱自我中心

人在儿童时总是以自我为中心的,以为世界万物都是以他为中心而发生发展的。随着年龄的增长,人开始了解个体与他人的关系,渐渐摆脱自我中心。但是,中国的独生子女们由于自小所受到的关注、照顾和呵护太多,再加上高考制度导致的对青少年人格、情感培养的严重忽略。这种状况中,怎么谈得上共情?所以,要想具备共情,首先要做的是:学习摆脱自我为中心、关注周围的人。孩子容易把别人给予的爱当作理所当然的,不知不觉间将这样的习惯带到与外界的交往中,不能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习惯于强调别人要顾及他们的感受,却很少用心体会别人的感受。他们追求个性,却很少考虑自己是否侵犯到了别人的自由。

3.培养对人需要的敏感

公车上不懂得让座的青年人,不只是简单的道德问题。主要的问题还在于他们缺乏对他人需要的敏感,对站在身边的老人视而不见,在很多需要援助的场景中无动于衷。其实,在人与人的交往中,一个眼神、一声叹息、一个欲言又止的表情、一次嘴角的牵动、一次稍纵即逝的皱眉等等,都可能反映出人的需要,所以,我们要学习从这些细微的非言语表达中察觉别人的需要。学习观察并体验自己和他人的情绪,通过对他人情绪的观察与体验,来提高对人情绪的敏感,增强对他人的共情。

4.增强对他人理解力

当然,在主观上多么努力去理解他人和善解人意,人都有可能受个人经验、阅历、信念甚至偏见的影响而误解他人的意图,真正的理解包括理解他人的动机和能力,以及对他人观念的尊重。理解以倾听为前提,让孩子学会倾听。以对方为中心,专心致志,不轻易插话,不作评判,这是良好倾听的秘诀。同时让孩子养成换位思考的能力:比如在公交车上要不要给老人让座,从共情的角度,着眼于培养孩子“理解她人问题和感受的能力”,让孩子给老人让座可能就不会成为一个需要讨论的两难问题了。你可以告诉孩子老人的种种不便,让他想想自己有什么“力不从心”的时候,比如,生病的时候,多么难受,多么需要大人的照顾,而老人,常常会觉的难受,需要年轻人的照顾。这样的基于“共情教育”而发生的让座行为,才禁得起追问和考验。否则,即便现在让了座,等到日后需要为他人让出别的利益时,仍难免会两难。

结束语

一个具有共情的人在看到别人受伤害时,会有心痛的感觉,这不仅会阻止他产生伤害别人的动机,而且会使人及时控制住自己,使事态不至向更糟的方向发展。从这个角度看,共情不仅是个人成长的必要品质,而且是一个社会能够和谐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所以,训练孩子的共情能力,不仅有助于孩子个人的持续发展,也有助于我们社会的持续和谐发展。共情教育——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参考文献:

1.杨眉.共情是一粒和谐的种子——核心人格特质训练[N].《中国青年报》,2006-01-29

2.陈家麟.《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原理和操作》.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3.中国育儿网.多给孩子一点人文营养[EB/OL].2005

作者单位:杭州师范大学2008级教育硕士

猜你喜欢

共情
共鸣与共情
共识 共进 共情 共学:让“沟通之花”绽放
县域教师培训管理中如何实现共情
人们为什么不想感同身受
变的是载体,不变的是共情——从一则视频新闻的传播看融媒体的变与不变
共情研究的崭新领域
——积极共情
情绪调节策略对抑郁症患者共情的影响
共情护理对抑郁症患者的抑郁情绪及生活功能的改善作用
共情护理在四肢骨折伴发抑郁患者中的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