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三动”能力的培养
2009-10-23杨海楼
杨海楼
所谓“三动”,既动手、动口、动脑。它是感性认识的基础。毛泽东在《实践论》一文中指出:“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小学生学习数学知识,也是在感知基础上建立表象形成概念的。我认为:感知数学知识离不开“三动”能力的培养。在数学教学实践中,我有如下几点体会:
一、激发学习兴趣,培养“三动”能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的广度和深度会影响学习动机的稳定性与深刻性,但难以集中,会使学习动机的稳定性不够。如果兴趣不专一,在学习上的求知欲也难以强烈而稳定。兴趣强烈而稳定的人往往会津津有味地去学习他感兴趣的知识。可见,兴趣是推动学生的最实际的动力。
学习兴趣的诱发离不开数学知识的趣味性。只有让学生感悟到数学知识的趣味性,学生才能乐有所学。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我抓住小学生好奇心理,在数学《位置与方向》一章里,为了正确地理解知识,把握知识,使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去学习,我是这样导入新课的:先出示北京市区挂图,学生观察。师问:同学们,你们爱北京吗?(学生答:爱)师问:你们想去北京吗?(学生齐声答:想去)师问:北京可是个大城市啊!到那里迷路可怎么办?这节我们学习辨别方向的知识,你们愿意吗?(学生齐答:愿意)。就这样,把学生带入新的教学情境之中去,使他们在快乐中学习新知识。
激发学生“三动”能力,也可以设计一些爱玩的游戏,如“跳方格”“地雷拉线点火爆炸”“夺红旗”“玩悠悠球”等。运用这些有趣的练习题,学生在“三动”过程中,既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巩固了所学的知识,还激发了学习的兴趣。例(如图):
如果4月份有5个星期六和星期日,那么4月1日是星期几?
在做这题时,引导学生做一个“倒开数字火车”游戏,把2~29这些数看成是数字车厢,把“1”当作前车头,把“30”当作后车头。火车倒开时,其它节车厢也随着往后走,当车头“30”开到“星期六”时,车头和车厢有5个“星期六”,开到“星期日”时,就有5个“星期日”。这时火车共倒开了5节车厢的位置,师问:前车头“1”到星期几的位置?(学生答:星期六)问题的答案出来了。通过游戏的形式,使学生对此题的解法一目了然,在参与游戏的过程中获取了知识,得到“三动”的锻炼。
二、结合生活实际,培养“三动”能力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要多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有疑,才能促使学生积极开动脑筋,去探索、打开智慧的大门;善问,正是反映了学生本身学习的深入。头脑在变复杂,智能在发展。因此,我们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鼓励学生结合现实生活多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动手、动口、动脑能力。如:3年2组有9人,李老师在评数学试卷时,登记完分数,求出平均为93分。一不小心,把墨水正好洒在王红的分数上。请你帮李老师算出王红的分数:
学生通过仔细观察动脑思考,先求出9人的总成绩:93×9=837(分),然后又计算出8人的总成绩:90+91+98+85+89+94+95+98=740(分),于是求出王红成绩为:837-740=97(分)。又如在教学“长方体认识”时,先把实物按组分给他们,让学生先认真观察长方体有什么特点,然后教师进一步启发学生棱与棱之间,面与面之间有什么关系;通过再次观察和研究很快就得出长方体点、面、棱之间的关系。接着,又问:“你们还能从长方体中发现什么?”学生用手摸摸棱后回答(相交一个顶点的3条棱的长度不相等,这样的棱可以找出8组,把它们分别叫做1、2、3,也就是通常所讲的长、宽、高)。教学实践证明:结合生活实际,能培养学生动手、动口、动脑的能力。
三、改革课堂结构,培养“三动”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不但要求学生由“学会”到“会学”,还要发挥动手、动口、动脑的能力,在教师的指导下,有创造性地学习。传统的教学模式远远不适应课堂教学。教师讲学生听,没有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因此,要按学生认识结构改革教学教法,优化课堂结构,充分发挥学生“三动”能力。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如:我在教学“年、月、日”时,要求学生制作一张2010年的年历。分下列步骤完成:独立思考——小组交流——分工制作——评价总结。为学生创设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机会。在这一教学过程中,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使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快乐,极大地提高了学习数学的热情。
教师是学生思维的启蒙者,也是思维的禁锢者;教学可以解放孩子,也可以捆绑孩子。学习数学知识,要培养学生动手、动口、动脑能力,去感知数学知识,形成理念。在教学中大胆地去探索、改革、创新,把学生从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解放出来。
作者单位:辽宁省凌源市四合当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