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样的信息技术课是好课
2009-10-23李冬梅
李冬梅
高中新课程的实施,无疑对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是一个很大的促进。近年来,各级各类教研活动,如公开课、评优课、研究课以及各种教学大赛越来越多,有关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评价的讨论也很热烈。这一方面说明学科教学研究不断深入;另一方面,花样繁多的评价标准和令人眼花缭乱的优质课,也给一线教师带来了不少困惑。常常听教师说,对于课堂教学,我们抬起的脚不知该往哪里迈,究竟什么样的信息技术课才是好课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搞清楚课堂教学的本质是什么。
教学是“教”与“学”的有机结合。教学的核心是学习,是在教师组织和指导下学生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有效率的学习活动过程。活动的主体是学生,教师是组织者、指导者。教师的“教”是为了使学生“学”得更好,教的效果要体现在学的效果上。所以,课堂教学评价的重点一方面看教师是如何“教”的,做了哪些工作,做得如何。更重要的是看学生是怎样“学”的,他们是否在课堂教学中进行了积极有效的学习,是否高效地达到了学习目的。正如评价之父泰勒所说,教学的成败,归根到底还要看学生做了些什么,而不只是教师做了些什么,是看学生通过学习是否发生了变化,发生了多大的变化、什么样的变化。
课堂教学不是孤立的45分钟,它是由准备阶段、实施阶段、收获阶段有机结合而成的。评价一堂课也要从这三个阶段综合考虑。这里不想就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评价的细枝末节给出具体的指标,而是从根本上谈一堂好的信息技术课应该具备的基本条件。
一看课前如何进行预设
一节课是不是好课,首先要看教师在课前是否做了充分、恰当的准备和预设。
1.是否深入研究了学生
教学的主体是学生。教师课前准备工作的第一个重点就是了解学生、研究学生。这种了解和研究不能只停留在一个年龄段、一个年级学生所具有的共性上,而要深入到所教班级里每个学生的个性上,要研究学生的已知和未知,研究他们的认知和情感需求,研究他们的个体差异以及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各种变化。
唯有深入研究学生,才能确立符合学生心智水平、科学明确的学习目标,才能恰当地选择学习内容,才能设计出符合学生需求、让学生感兴趣并乐于参与的学习活动。
2.是否研究了学习内容,目标明确,体现了学科价值
作为一种教学资源,教材(特别是面向全国的教材)更强调的是其通用性。它不会也不可能关照到每个地区学生的特点。教师不能生搬硬套教材上的内容,更不能把教材当做唯一的教学依据。教师要在深入研究学生的基础上,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依据课程标准,利用多种教学资源深入研究学习内容,确定哪些内容是学生已经掌握的,掌握到什么程度;哪些内容是需要学习的,学习到什么程度;哪些内容是需要补充的,补充到什么深度;哪些内容需要先放一放;哪些内容需要提前讲。最终,确定符合学生实际和需求的学习内容。
例如,我在讲高中“信息及其特征”时,通过对学生的深入研究发现,学生对信息及其特征已经有了比较丰富的感性认识,他们缺少的是对感性认识的提炼、内化。因此,我没有按照教材从信息的感性认识讲起,而是将学习重点定位在信息概念的深刻理解以及用信息概念阐述信息的本质特征上。教材上没有这些内容怎么办?这需要教师借助于其他教学资源,即通过查阅大量的图书和网上资源来备课。
在研究和确定了学习内容的基础上,教师还要将学习内容按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进行分类,从而确立科学明确的学习目标,充分体现学科的价值。为什么要对学习内容进行分类?因为对于不同的学习内容,人们接受的方式不同,学习策略也不同,当然,教学策略也要随之改变。
3.学习策略是否恰当,学习活动是否多样、有效而富有弹性
有了明确的学习目标,还要看教师如何为学生选择学习策略、如何设计教学案例和学习活动、如何设计预案,以应对课堂上可能发生的变化。这是课前教学设计的精华,也是教师充分发挥聪明才智和创造力,展示教学艺术魅力的关键点。
学习策略的选择是否恰当,从横向看,要从是否充分发挥了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作用、突出了信息技术学科特点、符合所学内容的基本特征等方面考查,还要考查是否给学生留下了自主探究和实践的时间、是否给学生留下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的空间。从纵向看,要考查学习方法的选择是否符合学习内容、学习内容的组织与呈现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学习资源的准备与利用是否支撑了学习活动、教学媒体的选择与使用是否提高了学习效率。
教学案例与学习活动设计的优劣,首先,要看其是否具有典型性,是否突出表现了所学内容,承载了学科的内在价值。其次,要看其是否贴近学生的学习生活,能否引发学生的兴趣,激起学生积极参与的热情。最后,要看其形式是否多样,内容是否具有弹性、开放性,是否关注了不同层面、不同特点的学生,是否具有梯度和挑战性。鉴于信息技术学科自身的特殊性,课前预设还需要把课后评价设计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它除了要满足学习活动设计的标准外,还要关注评价设计是否覆盖了学习目标的各个方面,能否检验学习目标的达成等。
此外,我们还应考查教师的预设能否对课堂上可能发生的各种变化给出恰当的处理预案。
总之,课前的预设要突出学科特点,体现学科价值,适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
二看课上学生的学习活动及动态生成的处理
评价一节课的优劣,课上学生的学习活动以及教师如何引领和处理学习活动中的各种动态生成也是要点。
1.是否创设了宽松、和谐、安全的学习环境
一堂好课,首先要有一个宽松、和谐、安全的学习环境。因为只有在情绪上放松,学生才可能集中精力于学习活动中;只有在思想上无拘无束,学生才可能迸发出创造的火花;只有在安全、和谐、愉快的气氛下,学生才能没有顾虑地发表意见、交流观点,才能积极、主动、充满活力地去思考和探究。在一些公开课上我注意到,教师摆放一个电子时钟来掐算学生活动的每分每秒,令学生紧张万分。我个人认为,这是不可取的。当然,强调宽松的课堂并不意味着否定必要的课堂纪律和秩序,但宽松、和谐、安全是课堂氛围的根本。
2.是否激发了课堂动态生成,学生是否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
无论是精心的课前预设,还是宽松环境的创设,都是为了让学生在课堂上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高效、主动地学习,让他们的知识、能力、情感得到发展。所以,评价一节课是不是好课,关键是看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课堂学习活动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要观察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是否充分发挥出来,大脑是不是高度集中地在思考、在运转;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是否充满了激情与兴趣、想象与创意、智慧与灵感;还要观察教师在预设的前提下,是不是努力地激发学生去思考、去实践,是否引领了学生的思维。
具体而言,在信息技术课堂的内容学习阶段,要观察教师是不是沿着学生的思路去组织和引导学习活动,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有没有生成动态资源。如果有,还要看生成的资源在形式和内容上是否丰富,方向是否正确,综合性、新颖性、创造性是否突出。
在信息技术课堂的实践阶段,要观察教师是否给学生提供了足够的实践时间,是否为学生创设了安静的实践空间。要观察学生是不是积极主动地去思考和实践,在完成实践内容的过程中有多少动态资源生成。
令人欣喜的是,在我的课堂上,每次都有95%以上的学生能够利用当堂所学,创作出具有丰富想象力的作品。50个学生50个创意,使我积累了大量的动态生成性资源,从而不断丰富着我的教学。
3.是否恰当处理和利用了动态生成,激发了学生的思考与想象
当学生积极主动地、全身心地投身到学习活动中,教师全神贯注于学习活动的组织与引导时,课堂就是一个师生情感与智慧、思维与能力相互交融并共同作用的真实过程,就不可能完全保持在预设状态。学习活动过程中不仅有丰富的动态资源生成,还会有无法预计的过程状态生成。教师如何处理和利用这些动态生成的过程状态也是课堂评价的一个重点。如,教师是否允许学生发表不同的观点,并倾听学生的问题和观点?能否组织学生进行深入的探讨?能否及时点拨学生的思路?能否对学生动态生成的问题或思路产生的歧义进行及时的回应?回应是否明确?能否及时地分析动态生成、提炼观点并利用结果对学习内容进行重组,继而形成新的学习方案?能否及时地鼓励并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思考与想象?由于篇幅所限,有关处理课堂动态生成的例子这里不再给出,读者可以参见作者发表在本刊第5期文章中的案例。
恰当处理和利用了课堂的动态生成,激发学生的思考与想象是好课的一个重要标志。
三看学生的学习效果
一节好课一定是学有所获的学习活动。评价好课最终还要看学生的学习效果,看学生课后有哪些收获、有多大收获。
1.学习目标是否达成
教学的目标导向性原则指出,教学要明确学习目标,并通过课堂的学习活动完成这一目标。学习目标是否达成是学习效果的第一检测点,也是一节好课的基本要求。对于信息技术学科而言,学习目标是否达成要从学生课堂的实践活动结果,即作业中检测。从量上看,有多少学生完成了作业?从质上看,每份作业的质量如何?是否符合评价的基本要求?这是检测学习目标的基本内容。当然,教师在课前预设时要保证作业及其评价标准的科学客观、公平公正和可测量等。
2.学习效率是否高效
课堂学习的效度也是评价一节好课的检测点。做任何事都要讲求实效,课堂学习也不例外。学习效果除了要检测学习质量之外,还要检测它的效度,即看学生是不是以尽量少的投入得到尽量大的发展。只有不断提高课堂学习效益,才能把学生从繁重的加时、加课、加作业、加练习等困境中解脱出来,才能让学生有更多时间和精力参与各种活动,才能使学生身心得到全面发展。
3.能否引发继续学习的意愿
真正的好课还要看它能否激发学生对该学科的兴趣,能否引发学生继续学习的愿望。一堂好课应该能够激发学生的灵感火花,引发学生思考新的问题,启动更深入的学习活动。
总之,一节好课不能单单看课堂上教师的表演多么出色,也不能只看课上学生的活动和表现多么热闹和热烈,而要本着一切为了学生的态度,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出发点,从课前预设、课上学习活动、课后效果等方面综合评价。
参考文献
[1]文喆.课堂教学的本质与好课评价问题[J].人民教育,2003(3)(5)(7).
[2]叶澜.什么样的课算一堂好课[J].福建论坛,2005(11).
[3]叶澜,吴亚萍.改革课堂教学与课堂教学评价改革[J].教育研究,2003(8).
[4]高凌飚.课堂教学怎么评:30年的追问[J].基础教育课程,2009(12).
[5]Richard I.Arends(美).学会教学(第六版)[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