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民俗文化旅游开发刍议
2009-10-22李蓉陈力生
李 蓉 陈力生
摘 要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拥有丰富的民族民俗文化资源。合理开发民俗文化旅游是对民族文化最好的继承和发展。在处理传统民族民俗文化与旅游的关系时,既要保护原有民族民俗文化的特色,又要给现代旅游和传统文化注入新的活力,以实现民俗文化与民俗旅游的良性互动和发展。
关键词 民俗文化 旅游资源 开发
中图分类号:F592文献标识码:A
旅游业被世界誉为“朝阳产业”。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旅游已成为现代社会的一种生活方式,成为大众化消费活动。少数民族民俗文化旅游因其既能满足人们求新、求奇、求异、求乐的心理需求,又能使人们在旅游中扩大阅历、陶冶情操、增长知识而备受青睐,成为现代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1 民俗文化释义及特征
民俗即民间风俗习惯,是广大人民群众所创造和传承的民间文化。它是在共同地域、共同历史作用下形成的积久成习的文化传统。包括饮食、服饰、婚丧嫁娶、宗教信仰、居住样式、节庆典礼、民间歌舞、工艺特产、游戏竞技等内容。
民俗文化的主要特征有:(1)社会性。民俗不是个人行为,而是人们在共同生活中形成的风俗习惯,是社会普遍传承的风尚。(2)传承性。民俗文化是历史发展的产物,又在历史发展中传承,并在传承中不断发展,对人们生活产生重大影响。(3)地域性。人们总是群居在一定的地理环境中,由于所处地理环境的不同而形成了风格迥异的具有地方特色的民俗风情,正所谓“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4)教育性。千百年来,中华各民族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众多的传统美德。可以说,这些美德是从民俗中产生丰富,又在民俗中传布完善的。民俗一旦形成,就成为社会成员必须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具有教育、规范和激励作用。(5)娱乐性。传承于民间的大部分民俗文化活动,尤其是节庆典礼、民间歌舞、游戏竞技,如壮族的“抛绣球”和板鞋舞、朝鲜族的“荡秋千”、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藏族的赛马节、傣族的泼水节、苗族的花山节和芦笙舞等等,都极具娱乐性、趣味性。
2 少数民族民俗文化是重要的旅游资源
旅游资源是一个集合概念,它所包涵的内容非常广泛。在《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国家标准中,旅游资源的定义是:在自然界或人类社会中凡能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可以为旅游业开发利用,并可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各种事物和因素。毫无疑问,少数民族独特淳朴的民风民俗是非常重要的旅游资源。
2.1 少数民族民俗文化对旅游者有巨大的吸引力,能够满足旅游者的需求
我国是一个幅员辽阔的多民族国家,56个民族共同创造了祖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各民族在生活习惯、文化传统、宗教信仰等方面有所不同,形成了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民俗文化景观。这些民俗文化现象在历史上吸引了众多的文人墨客,他们把旅游作为“广志”、“增闻”、“益学”、采风的方法,以亲身“观”、“探”、“访”、“问”所搜集到的民族历史、民间文化、风俗习惯、歌谣民谚,来丰富充实他们旅游作品的知识性,欣赏性和趣味性,并感动着无数游客。在现代,民俗文化更是以其丰富的内容、浓厚的地方色彩、鲜明的民族特点,吸引着广大的海内外游客,具有极高的旅游价值,并通过旅游事业的发展而演变和延续。
少数民族民俗文化旅游是一种高层次的文化旅游,它能够满足游客的某些心理需求:(1)审美需求。少数民族的建筑、服饰、歌舞及工艺品,纯真质朴,雅俗共赏,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可以使旅游者获得终身难忘的审美感受。(2)娱乐需求。如前所述,少数民族的许多民俗活动都带有浓郁的娱乐性质,极具吸引力和感染力,令人陶醉其中,流连忘返,满足了现代社会人们的求乐心理。(3)精神需求。许多少数民族的民俗文化,体现了对真善美的追求。
2.2民俗文化旅游有利于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
民俗文化旅游具有经济效益。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多是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发展民俗文化旅游,一方面可以增加地方政府和居民的收入,给当地人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有利于民族地区的脱贫致富。另一方面,民俗旅游还可以提高少数民族地区的知名度,使旅游地的人们开阔了眼界,更新了观念,从而推动旅游地的对外开放和经济发展。因此,以民俗旅游带动商业贸易活动,已经成为当代旅游业发展的重要趋势。
民俗文化旅游具有社会效益。民俗文化旅游不仅有助于改善民族地区的交通、居住环境,还有利于对少数民族民俗文化的保护,使其文化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促进民族地区经济文化的繁荣,缩小地区间的差别。同时,民俗维系着社会成员的民族情感,保持着社会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对于国内游客来说,通过参与、体验民俗活动,可以增进对少数民族的了解,有利于各民族文化的交流,促进国内各民族团结。
3 少数民族地区民俗文化旅游开发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民俗文化是历史变迁的产物.一旦开发过度而不注意保护就会枯竭乃至消失。因此,要本着科学谨慎的态度,坚持适度性原则,在利用与保护问题上寻求一致和平衡,防止急功近利的掠夺性开发,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3.1 静态开发与动态开发相结合
对于古老奇特、比较脆弱而又濒临失传的民族民俗文化,应特别注重保护,谨慎选择开发内容,以静态开发为主。例如可以通过建立民族民俗博物馆,供游客了解当地民族历史文化渊源和民俗事象;对于比较活跃而不易受到破坏的民俗文化,要深入挖掘其文化内涵,注重参与型项目的开发。如举办少数民族岁时节庆等活动,使游客能够参与到当地的民间活动中,感受到浓郁的人情风味,让游客大开眼界,增加知识性和趣味性。
3.2 继承与创新相结合
在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日益加快的条件下,要实现民俗文化与民俗旅游的良性发展,必须坚持继承与创新相结合。首先,要保护原有民俗文化特色。少数民族文化当中最吸引异族人的,不是那些被趋同了的东西,而是在今天依然存活的最为本真、质朴的民族文化,包括一些生活习俗、服饰礼仪、民间歌舞、民族技术、手工工艺等。“土”到家时方为“雅”,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越具吸引力。其次,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传统民族民俗文化,给现代旅游和传统文化注入新的内涵。文化不是一成不变的,所有的文化都会随着社会的变化而不断变化。在民俗旅游开发中,应对传统民族民俗文化进行创新,以全面提升传统民族民俗文化的价值,尽量做到民俗不俗,俗中有雅,使其更具吸引力。
3.3 开展旅游教育,促进民俗文化旅游地的保护
民族文化是民俗旅游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要素,一旦被破坏,就很难恢复。因此,应大力开展旅游教育,促进民俗文化旅游地的保护。第一、对旅游地居民的教育。旅游地居民是本地民俗文化的传承者,对他们开展旅游教育,可以使他们意识到本地传统民俗文化的价值,激发他们对自身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促使他们自觉地执行民俗文化的保留和传承。第二、对旅游者的教育。大多数游客来自主流社会和主流文化,当他们进入民族旅游目的地后,他们本身的文化和旅游地的文化之间,会发生交流、对话甚至冲突。这就势必影响到旅游地的族群文化变迁方向。因此,需要有相关主体对游客进行教育和引导,确定合理的行为规则,使游客尽量减少对旅游地民俗文化的影响,从而保持旅游地民俗文化的特色。第三、对旅游企业的教育。旅游企业是旅游活动中不可或缺的纽带,是整合民俗旅游资源,策划、经营旅游产品并服务于旅游者的主体,是旅游发展中重要的合作者和执行者。
3.4 培养专业人才
开发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核心问题是人才的培养。好的人才队伍能产生好的创意、好的策划和高水平的管理。民俗旅游人才的培养周期长、要求高、轮换快,必须立足于当前、着眼于未来,采取有效措施大力培养各类民俗旅游人才,如民俗表演人才、管理人才和研究人员等,以高层次的人才队伍保障民俗文化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4 结语
我国有55个少数民族,各少数民族有许多优美动人的民间传说,更有数不清的奇风异俗,它们是中华民族共有的宝贵文化财富。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加强对各民族文化的挖掘和保护,重视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在少数民族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中,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要有长远的规划,不能竭泽而渔。坚持科学开发,合理利用,以实现民俗文化与民俗旅游的良性互动和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剑锋.旅游资源与开发[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5.
[2] 何学威.经济民俗学 [M].北京: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2000.
[3] 潘宝明,朱安平.江苏旅游文化[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3.
[4] 阿迎萍.我国应加强旅游资源的开发[J].职业时空,2008.4(2).
[5] 朱菁菁,何懿.论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在开发与保护中的矛盾及应对措施[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2004.6.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