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纵览西洋新音乐的发展

2009-10-22

科教导刊 2009年11期
关键词:节奏发展

冯 磊

摘 要 西洋的音乐似乎几百年来更新换代,层出不穷。那么何谓西洋音乐?西洋音乐主要指欧洲的音乐,由于欧洲历史上统治阶层十分重视音乐,因此许多著名的音乐家都得到宠爱与保护,也因此发展出一套比较完善的音乐体系。就目前而言西方的音乐理论在全世界的音乐界都占有主导地位。

关键词 西洋新音乐 节奏 古典风格 发展

中图分类号:J60文献标识码:A

西洋音乐是一种艺术的、令人愉悦的或其他方式排列起来的优美的声音组合或形式。新音乐的定义至今仍存在着激烈的争议,但改变不了它的五彩缤纷和光怪陆离。当人们的审美视觉开始发生转变,非理性主义的思维开始崛起时,新音乐的理念就变得多元化,并逐步走进新时代,成为与传统音乐有着截然不同表现力的新音乐。

由于新音乐丰富多彩、富于变换,不同于以前任何一种形式的音乐,我们要清楚的明白它并非单指一个类别,而是一个范畴。一切不同以往的,象征时代更替诠释精神内涵的改良音乐都可以归于此内。新的风格的诞生给人们的审美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它的出现意味着音乐的创作正在向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告别,正在为新的音乐模式的出现积极的做着准备。创新的音乐中出现了很多大胆的尝试,创作作品空前绝后,音乐的技术和形式都在变化着,一些片段性或者零碎性的旋律逐步代替了传统的悠长曲风 ,四度叠置和弦和九、十一、十三和弦的频繁使用使得乐曲的风格更加具有感染力和表现力,新曲风中和弦间的大量的平行进行造成了原和声的功能性大大削弱,这些创新的思维不仅没有破坏音乐的美感,反而增强了和声的表现力和色彩感。这一时期,比较典型的人物要数德彪西,比如他的《月光》、《帆》、《水中倒影》等作品,集中特点就是用迷糊慵懒的弦律线条代替理性的传统和声结构,让听众能够在一种幻觉中捕捉到美妙的场景。虽然德彪西的作品仍未脱离大小调体系,但他作品中全音阶及中古调式,加上双调式、调式变换等作曲技法的广泛运用,使得调性濒于解体,同时也给听众创造出了一种全新的意境,也就是给人以清新雅致风格的印象主义曲风。

这个时期的西洋音乐说到德彪西,那么还必须提到的一个人便是勋伯格。勋伯格1874年生于维也纳,不可思议的是他的音乐生涯几乎是靠自学起家的。他便是无调性音乐的开拓者。虽然德彪西的作品已经对传统音乐发起了挑战,但是它对事物的描绘依然是停留在表面,那么二十世纪初的以勋伯格为代表的表现主义者则慢慢取代印象派,他们的作品更侧重于表现人物内心世界和主观情绪,开始强调用心灵去感受现实的喜怒哀乐,爱恨情仇,于是表现主义诞生了。这一时期,表现主义音乐作品的特点十分鲜明,他们善于用不协和的尖锐的声音表现人类的恐惧和不安;喜欢用高低起伏,变幻无穷的弦律去夸张的表现情感,去刺激人类的视听,但某些怪异的乐音并不为世人所接受。作曲家们必须不断的使用一些创新和旋来避免这些无调性的作品的调性产生,与此同时因为这些和声的杂乱无章而产生的离心性会削减整个作品的统一性,造成作品结果瓦解的先兆。面对这些问题,勋伯格创造出十二音体系。所谓十二音体系是指用一种新的,条理化的无调性创作手法去取代那种自由的无调性。简单地说,就是否定性的音乐,他所使用的是十二个半音,作曲时,把十二个半音组成的一个单位称为“音列”或“音组”,规定在一个“音组”中不得有两个相同的音,也不能缺少任何一个音。十二个半音的地位是平等的。任何一个音都是没有关系而独立存在。为了避免产生调性的感觉,在十二个音没有全部出齐之前,任何音不得重复。这任意出现的十二音的次序,就成了发展音乐的母题。譬如勋伯格早期的代表作品:《净夜》(1899年) 和《格雷之歌》(1903年)都是具有浪漫派和印象派的味道,但是当1908年他作了三首钢琴曲则标志着十二音体系作品的开始。第一首作品是《钢琴组曲》中的第一首,运用了这种作曲方式,作曲家不仅可以避免调性的出现还高度统一了整个作品的音乐结构。

当音乐的传统的节奏成为阻碍新音乐发展的枷锁时,作曲家们又开始新的节奏型的摸索,于是在作曲家拉威尔的作品中有所体现。威尔的生活与创作处于十九、二十世纪之交与两次世界大战之间,他对艺术也持有自己的见解。可以说继德彪西的印象派作曲家的代表首先是莫利斯·拉威尔,在声音色彩的使用方法上,他全面地继承了德彪西的遗产,在钢琴曲和部分管弦乐作品中,拉威尔的作品有时和德彪西的作品相似得几乎达到了无法分辨的程度。然而德彪西的表现手法常具有暗示性,相反的是拉威尔的作品在在很大的程度上加入了正面明快的元素,一部分钢琴曲表现了回复到库普兰和拉莫的古典风格。他的代表作有《水之嬉戏》、由五首小曲组成的《镜子》、由三首小曲组成的《加斯帕尔之夜》和组曲《库普兰的坟墓》等钢琴曲。这些作品均模仿了德彪西的手法,其中著名的管弦乐曲《包莱罗》成为了世界性的通俗乐曲。

在节奏方面最突出的要数作曲家梅西安了。梅西安是从德彪西的印象主义基础上起步的,他受象征主义美学影响,又有崇拜耶稣的宗教狂热,许多创作贯穿了神学思想。他讴歌大自然,觉得世间的一切都是造物主恩赐的杰作。他对自然界的反映,最终通过他长期对世界各地的鸟鸣研究和音乐化的再现来达到。具有标志性的鸟鸣在他的音乐中反复出现,不仅作为他音乐中的一个象征大自然的重要特色,同时也抒发了他的感恩之情。仔细聆听,在梅西安的作品中,他大胆的打破常规,在原来有规律节奏中加入其他音符,使的每小节的节拍加长或者缩短,从而起到产生新的推动力或者缓和推动力的作用。诸如此类的作品中,作曲家大多不标拍号,也因此削减了音乐的常规律动性。也因此梅西安被认为是第一位全面控制的音乐作品的作曲家。他的音乐与配器融合了神秘主义色彩,也影响了西方现代主义音乐的思潮。在经历了勋伯格的序列音乐和梅西安的补充时值在现代作品中的运用后,简约音乐开始悄然而至。简约音乐最大特色是机械重复,作评价通过一个或一组动机不断在统一声部重复来构成作品,以喋喋不休来折服听众。早前华格纳也曾用分散的(arpeggiated)的降E大调来写他的莱茵河的黄金——这类普遍使用的技巧以及层次的使用、乐段的阶段性就是所谓简约主义式的。这与后来所称的重复整个乐段有关(不过不同),这同样不是史无前例的但可以肯定的说这种创作手法十分罕见。层次感用来表现一个乐段的进展,然后加入新的声音产生最后的效果。另一个简约音乐的特点是演进的阶段性,藉以提供音乐上的变异性。一个著名的例子是Terry Riley的“In C”,它不是写定的乐曲而是几个分散的乐段,由演奏者自行连接来演奏,然后随意停止。乐曲的整体结构,根据演奏者的选择就很不同了。也就是说,简约音乐就如同卡农一样,反复重复着一模一样的音符,并随着时间分支出去。

由此可见,随着时代不断的进步,作曲家们对音乐的理解也在不断的拓展,在造就了不同音乐作品的同时也造就出无数令世人难忘的作曲家。

二十世纪的西洋音乐可以说是异彩纷呈。这一时期作曲家们的创新精神也是令人感动的,他们在不光采取本国的民间音乐,同时也大量吸纳东方音乐,如中国或者印度的一些弦律或者调式,中西结合,并且在创作手法和音乐形式上不断更新。他们在音乐创作中融入了哲学思想,不仅勇敢地探索人性的多侧面,更尝试人类想象力的各种可能,在开辟新思路的同时,也拓展了艺术的疆域。从这一点看来,音乐是发展的,是不断进步着的。不管怎样,二十世纪的艺术比以前更加开阔了,美的含义也更加广阔。然而如此抽象的曲风又如何的争取观众的认可呢?这显然成了当代作曲家们所要挑战的问题显而易见,八十年代以来创作的音乐作品中,传统的音乐元素又被越来越多地引入,音乐发展的新趋势也由“难听”逐步过度到“好听”。因此无论作品所要表现的是客观的外部世界还是主观的内心世界,它都具备一定的欣赏价值。

参考文献

[1] 沈旋,谷文娴,陶辛著.西方音乐史.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

[2] 约瑟夫·韦克斯贝格.西方音乐史.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猜你喜欢

节奏发展
大狐猴也懂音乐节奏
节奏学习也可以变得很有趣
Jay—A Revolutionary Musician
节奏
轻快漫舞
区域发展篇
图说共享发展
图说协调发展
图说创新发展
视唱练耳教学中节奏训练之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