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革命及其与艺术创作的关系
2009-10-22邱峰涂花
邱 峰 涂 花
摘 要 科技与艺术有着本质的渊源关系,它们既不同而又相互关联。科学革命是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总和,艺术是人类进行审美创作的最高体现,是形象性与思想性的统一,科学与艺术的内在变革是吻合的。科学推进艺术的创作,艺术的发展无不渗透科学的轨迹,科学革命和科学美拓宽了艺术发展的空间,传承和革新了艺术。
关键词 科学革命 科学风格场 范式 艺术创作 艺术美
中图分类号:J0-05文献标识码:A
科学和艺术的联系源远流长,在古希腊人时代,艺术、哲学和科学本是指代一个东西,文艺复兴以后,艺术、哲学和科学才分道扬镳,自此以后自然哲学开始建立在实验的基础上,而康德和黑格尔的追随者慢慢朝着唯心主义的哲学跨步。虽然它们开始有了一定界线,但是科学与艺术哲学始终是紧密联系的。科学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而艺术作为人们物质生活的最高体现,其与科学息息相关。每一时代的科学革命,都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艺术的发展,而艺术的发展给科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而促进科学的发展变革。综观科学领域,每次重大发现都对艺术观念和美学观念产生深远的影响,比如相对论、量子力学、光学理论、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等观点和方法,已经被应用到了艺术和艺术创作之中,成为某些艺术理论和艺术批评的观点和方法。
1 科学革命
古希腊哲学认为,整个自然界从最小的东西到最大的东西,从沙粒到太阳,从原生生物到人,都处在永恒的产生和消灭中,处于不断的流动中,处于无休止的运动和变革中。在古希腊哲学家看来,世界在本质上是从某种混沌中产生出来的东西,是某种发展起来的东西,某种逐渐生成的东西,这样就变革演绎成万事万物,而科学是这种变革的主旨,当然科学的革命也是无时不在的。
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的哲学思想、意识形态、文化精髓会形成自己不同的科学风格,形成一个科学风格场,当一个主导的科学风格场丢失了它在这一风格场的主导性而被其他风格场取代的过程称为科学革命。
主导科学风格场不一定是十全十美的,虽然它有主导性,但可能在经验判断或概念总结上有这样或那样的不准确,有时候这些反常的现象可能被一些处于次要的科学理论所解释,久而久之这些理论就达到了与主导风格场竞争的优势。牛顿的力学统治世界几百年,牛顿认为时间和空间本性上是绝对的,彼此之间没有关联,它们是独立的,直到爱因斯坦相对论的诞生,这种时空观才被打破。可见科学革命的产生一般要满足两个必要条件:一是生产和生活实践经验的积累,二是抽象思维的理性创造。即是通过技术革新,把实际经验、实践经验与技能想象充分的传承起来。
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科学始终是在革命的。正如恩格斯所说:“自然科学也是在普遍的革命中发展着,而且它本身就是彻底革命的”。当然这种革命是偶然中的必然,是有规律可寻的。托马斯·库恩在“科学革命的结构”中用“范式”一词来表征科学革命,其所谓的范式是一个科学风格场、科学共同体的全体成员所共有的东西,共同的价值标准、共同的研究方法和理论框架以及公认的科学成就和范例等。库恩做出了科学共同体和科学范式哲学意义的回应,隐含地指出科学已被建构成为一种主导人们认知观念和价值取向的宏大叙事。库恩把科学革命的模式看成“前科学→主导科学风格场→科学革命→新的主导科学风格场模式→…”,我们可以知道科学革命总是从一个旧主导的科学风格场出生,然后长出新理论,这理论或是对前理论的革新,或是使原来处于次要地位的风格场处于主动地位,或是成为一个新的领域的理论。哥白尼提出的日心说,这虽然当时是站在主导风格场的位置上,但连平常的飞鸟、水为什么从高往低流等日常最普通的现象都解释不了。当然哥白尼的日心说猜想也只是从美学和从计算上的方便考虑的,并没有物理学等辅助学科为支撑。待伽利略提出相对性原理、惯性定律后,这种现象和乌托邦的论证才得以解释和更正。科学革命带来的是范式的改变,而“范式一改变,这世界本身也随之改变”。
2 科学与艺术的关系
著名科学家李政道指出:“科技与艺术是人类不同文化范畴,但又是密不可分的,是结合在一起的,恰似一个硬币的两面。科学中有艺术,艺术中有科学。它们的结合和交流是符合它们自身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符合人类文化发展的规律的”。意大利美学家克罗齐也指出“艺术与科学既不同而又相互关联;他们在审美方面交汇”。
中国古代的墨子说过这样的话,叫“食必常饱,然后求美;衣必常暖,然后求丽;居必常安,然后求乐。”就是说一个人穿一件破破烂烂的衣服,他不可能再有心思在袖子上绣上各种图案和花纹。但是,当人的基本的物质需要满足以后,他就开始产生审美的需要了,有了精神上的需要,他就可能只对高档名牌服饰产生审美感了。科学是生产力,科学发展和艺术的需求是成正比的,科学是艺术发展的基石。
科学总是无处不在体现它的艺术。科学的发展正如美国的美学家托马斯·门罗说的,科学正在迅速地进入艺术和美学领域。如苯的结构一直是化学家研究的不解之谜,长久以来一直不能破解发现,德国化学家开库勒偶然一次在梦中梦见蛇用头咬住了尾巴,而使身体弯曲的成为一个圆,圆是万物之源,是最美丽的图形。他如梦初醒,就是在这个梦的启发下,想出了苯的价键分子结构为六角环状,至此苯的结构被发现。所以艺术是科学的催化剂。
世界上的颜色有无数种,杂乱无章,无数科学家想找出它们的规律。孟赛尔色立体把颜色分成三个方面,就是色相、明度,还有纯度。通过这个立体,孟赛尔色让所有的颜色都能在这里面找到它的位置,它具有一个系统性的规律,这说明在科学和科学史上,科学和艺术具有高度的系统性、严密性,能在混乱无章的世界当中看到内在的联系和必然的规律。把复杂问题简单化、规律化、系统化就是美。正如歌德所说:“美是自然的秘密规律的表现,没有美的存在,自然的体现,这些规律也就绝对不会显露出来。”歌德所说的自然是一个大系统,包括自然界、以及包围着自然界人类的客观世界,特别是科学技术。他认为艺术创造的来源是一个充满生命力的整体,艺术和科学是一个不断更新变化的有规律的大系统。
3 科学革命对艺术创作的关系和影响
3.1科学革命与艺术创作是内在统一的
艺术的展现与艺术表现形式的结合,是一个永远不断更新的过程。艺术之路,力求探索和处理生活形象与艺术形象、内容与形式、现实与浪漫、传统与现代、艺术个性与雅俗共赏等方面的关系。我们说艺术从来不可能是“存艺术”,它受科学、经济因素、社会意识形态的制约。艺术的内容一般是极具意义的,它以科学为依托反映人类和社会本质。
科学革命与艺术创作,是感性与理性的目的统一体,他们有着同一的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科学革命为艺术创作的繁荣拓展新的思路,并产生了艺术创新的范式,同时日新月异的艺术潮流则催生科技走向未来。科学是以技术介入社会生产的过程,而艺术则以情感潜移默化人们的观念。在科学发达的今天,科学革命非但没有破坏艺术的完整性,反而增强了艺术新的表现手法和感染力。科学的不断发展,使得人们有更多的时间思考如何去表现艺术。
列奥纳多·达·芬奇是集艺术与科学于一体的巨人,他首先是个伟大的画家,而且他还是个很专业的生理学家和医学家、数学家、军事家、力学家和工程师,达·芬奇喜欢研究科学,非常善于人体解剖,《蒙娜丽莎》的巨作正是从人体解剖的黄金分割得出的启示,可以说没有科学做铺垫,《蒙娜丽莎》是不会成为举世名画的。阿尔勃莱希特·丢勒是伟大的画家,但他同时也是很著名的铜板雕刻家、雕塑家、建筑师,他的很多画都运用到了建筑学的理论。他还发明了一种筑城学体系,使艺术和建筑科学完美结合。可见正是把科学技术、自然科学方法等运用到艺术中才能使艺术创作达到顶峰。
3.2科学革命传承和革新了艺术
革新是艺术发展的一条必然之路,一些新艺术流派成为新的艺术创作范式,这是必然中的偶然。世界是时刻运动的,科技是时刻发展的,人类是时刻进步的,艺术是从生活中提炼出来的。从审美需求上看,欣赏者总是求新、求异。从艺术创作者来看,艺术创作者总是想创作出有别与他人的特殊与独立的个性品质来。革新可以体现为艺术作品内容形式的革新,因为艺术语言是随着时代在不断变化着的。
另一方面革新可分为同一艺术风格、流派思潮的延展和新艺术风格、流派思潮的转变革新。古典主义崇尚复古,提倡忠于自然又合乎想象;到了19世纪,自然主义成为艺术风格场,强调“存”的客观态度,主张从事实出发;西方现代主义艺术,崇尚虚无主义、技术主义、表现主义等等;而如今的后现代艺术,主张摆脱形与色追求,主张行为艺术,打破艺术与生活的界限,提倡生活就是艺术。流派的诞生与演绎最终还是科学的力量,如英国科学家托马斯·扬与法国化学家谢弗雷尔耗时多年对光与色的做了十分深入的研究,发表了《色彩的协调与对比原理》一书,为艺术家认识和表现色彩提供了充分的依据,引发了绘画色彩学的变革,法国画家将之引入美术色彩研究,分析光与色彩的构成,开创了一代印象派画风。
3.3科学美创造艺术美
科学革命让时代进步,创造美。科学进步了,人们的思维更开阔,艺术的创作手法更加多样化。从审美实质上看,科学革命是人类认识世界、探究世界、改造世界的总和,艺术是人类进行审美创作的最高体现。只有科学内容与艺术表现形式得以结合,不断地重新运作就能创造出美的艺术。艺术的美是概念性和客观性的统一,是技、欲、道的游戏,是结合高科技不断地创新之美。
康德在《判断力批判》里指出艺术和自然界作品的解释应是按同一方式进行的,审美的和目的论的判断力是相互得到阐明的,艺术美与科学美的内在生命是吻合的。科学发展了,艺术也随之到达一个更高的美的境界。
有“第七艺术之称”的电影,更是与科学进步同步而行的。电影本身就是现代科技的产物.有了摄影机才有了电影。从无声到有声,从黑白到彩色,声音和色彩技术的进步给电影带来两次革命性的变化。正如巴赞指出的,“看一下当代世界的艺术地图册,就可看出继续保持艺术创造性的地区仅仅是科学文明发达的地区。” 往往科学发达、经济发达地区,艺术水平就高些。如今信息化时代,“地球村”、因特网、遥控技术、光纤通信、人造太阳、“月球移民工程”等新技术新工程正在和将要改变世界。高深莫测的人机交互作用系统,让传统的肖像画也成了能和人对话的机器画,《蒙娜丽莎》也能开口说话了。遥远的高山流水在人们的房间里也会出现流水声,仿佛身临其境。艺术正在走向科技化,科技也让艺术无处不在。艺术的发展日新月异,艺术必须充分吸收先进科学技术成果来提高艺术的张力。
参考文献
[1] 恩格斯.自然辨证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2] 托马斯·门罗.走向科学的美学[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1985.
[3] [美]托马斯·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M].金吾伦,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4] 弗洛伊德.弗洛伊德论美文选[M].北京:知识出版社,1987.
[5] 宗白华.美学文学译文选[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2.
[6] 尹维新.中国画人物—尹维新[M].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8.
[7] 朱红红,刘晓枫.现代科学技术对书装设计艺术的影响[J].艺术探索,2005(4).
[8] 柳怀祖,施宝华,季承,滕丽.开创科学与艺术结合的新天地——试论李政道教授对科学与艺术结合的贡献[J].美术观察,20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