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渗透
2009-10-22李萍
李 萍
摘要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它是几千年来华夏人民的智慧结晶,是世界文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现代人的学习、生活、工作具有深远的影响。中学语文教育是小学与大学的重要衔接,是学生人生观、世界观开始逐渐形成和建立的阶段;所以在教学过程中适当渗透一些传统文化知识是必要的,这样不但可以加深学生的书本知识的学习,而且培养了学生做人做事的能力,这和我国现阶段的素质教育理念不谋而合。
关键词中学语文教学 中国传统文化 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3.2文献标识码:A
1 引言
近年来,讲坛类电视栏目发展迅速,中国传统文化也借助大众传媒引起公众注意。尤其是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的《百家讲坛》让我们重新认识了自己国家的文化瑰宝,类似的还有凤凰中文台的《世纪大讲堂》和北京电视台的《名师讲坛》;这种大学老师或者相关领域的专家走进讲堂之后引起的共鸣值得我们教育工作者深思;既然大众都接受这种文化传播形式,我们为什么不将这种成功经验用之实际课堂呢?
2 中学语文教学中的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几千年积淀下来的博大精深的文化大库。中国传统文化长盛不衰,其历史脉络从未中断,这在各文明古国中是绝无仅有的。一个国家、民族的文化,都有着各自的特征,我们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历史,从而也具有自身特色的中华传统文化。
2.1语文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是整个人生教育中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它不是单一存在的,而是一个系统工程;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在千百年的发展过程中建立了很多优秀的心理健康观,这也为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熏陶的国人提供了心灵自我净化的渠道;但是我们必须看到任何文化都有其局限性,在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产生一些糟粕文化,这个时候就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能“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结合国内外的优秀健康教育理论,开发出一套适用于自身教学环境且行之有效的方法。这对于心理初步发育的中学生的成长具有重要意义,因为他们正好处于人生观和世界观建立的初始阶段。
下面笔者想通过在教学过程中的一次切身体会来说明健康教育在语文教学甚至整个中学教育中举足轻重的地位。
几年前笔者所带的班级(初中二年级)中有一个13岁的男孩,小学成绩很优秀,且以全镇第三名的成绩考进中学,初一的时候综合成绩全年级第一名。但是进入初二以后成绩一落千丈,且根据部分同学反映,该同学平时劣迹斑斑,小偷小摸已成习惯,有好几次去商铺偷东西被当场抓获,店主见于年纪太小也就不了了之,但是这更加助长了他的气焰,屡教不改。
为什么会发生这种不好的蜕变?作为老师我们应该对此负有一定的责任,因为我们忽视了他的心理教育而是一味的追求了考试分数。一旦我们发现这个学生“无可救药”的时候我们却大多数时候选择了放弃。而作为学生自身来讲,一种健康的心理状态胜于学习成绩,因为一旦心理出现了问题你的人生便失去了方向,这才是最可怕的。不得不说,这是目前国内教育中的一个盲区,尤其是农村。解决这种问题不能一蹴而就,而是需要学生、老师、家长三方主动交流,互相探讨,语文教师和班主任应该作为发起者。
2.2语文教学中的儒学教育
每一位语文教师都知道,“文以载道”,语文老师在传授学生基础知识的同时还肩负着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重任。因此,语文课应潜移默化地塑造下一代的健康人格。我国所提倡的道德教育就是“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而儒家作品正是其中的典范。
儒学代表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他不但规范了我们的做人做事,而且固化了我们的道德修养。语文教学中的儒学不是孤立的,更是一种潜移默化;语文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应该体现出一种引导者的角色。从一篇文章,甚至一句话中都有儒家精华思想,这就需要我们努力的挖掘和细心的发现,并通过和学生互动讨论的形式指导他们的思维方向。并通过对某些经典论断和名句提出自己的见解,让学生先接受后理解。比如《劝学》中的经典名句“不积畦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虽然已我们所耳熟能详,但是学生们可能更多的是机械的记忆而非深刻地理解;这时候我们就应该通过举例等手段把我们的理解先灌输到他们脑子里;以后随着他们心智,理解会更加的广义,这样更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散和铺展。
3 总结
和很多教学方法一样,中学语文教育应该更多的体现出它的多元性和广泛性,应该把提高学生自身的文化和涵养放在首位,而不是一味的追求应试教育。中国传统文化是千百年来老祖宗流下来的宝贵遗产,俗话说“文化是世界的”,在肩负起传播中华文化之前我们自己要努力提高这方面的修养,要让学生理解并学习我们的优秀文化,要让自己的学生在考出高分的同时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更要让学生在拥有一个健康心理的前提下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这就要求我们语文教学工作者积极探索,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开发出具有可操作性强,且为广大学生和家长容易接受的教学方法,只有这样才能在不违背教育的初衷的同时达到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