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语文课程改革的几点思考

2009-10-22周莉莉

商情 2009年21期
关键词:课程改革新课标语文

周莉莉

【关键词】新课标 语文 课程改革

一、关于课件与文本

随着学校办学条件的日益改善,已基本上实现了“多媒体进课堂”的梦想。老师们根据教学需要选择各种媒介进行教学实践,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了解课文学习的背景材料,展示有关教学内容,补充教学资源,提高课堂效率,都起到了积极有效的作用。

然而,课件是做得精美了,与文本的距离却越来越远了,语文课堂上出现了忽视文本,轻待文本的现象。有些老师在上课时,往往引导学生在对文本进行初步的感知后,就专注于其他问题的讲解与讨论。课堂虽然起起落落,热热闹闹,但学生实际上并未了解课文的深意与内涵,品味不到真正的语文之美。

课本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是教师和学生实施课程标准的重要凭借。语文课上师生凭借它进入作品所描绘的纷繁世界,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获得多方面的启发和熏陶。教师运用恰当的教学策略,立足文本,引导学生领略不同的风景,应该是语文教学的前提与核心。

二、关于语文基础知识的训练

自从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以来,课堂变得生动活泼了,学生不再像以前那样被动的接受知识了,教师给了学生很多的讨论、发言、表现的机会,一节课常常在热闹的小组讨论中悄然流逝。但仔细观察,我们会发现,一节课下来,学生说了很多话,讨论了很多问题,常规的生字认识、听写、造句、仿写等基础知识却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它们现在几乎成了课堂“被遗忘的角落”。那么,教师不予以较多的关注,学生掌握的情况如何呢?看看学生的作文、周记,看看学生答题的语言你就一目了然了。错别字、病句、词不达意,语序混乱等情况,不仅在语文作业与考试中大量存在,就连“历史与社会”、“科学”等学科也反馈回学生语言组织的问题,让我们语文老师汗颜。

新课标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其中工具性为语文所特有。在义务教育阶段,面对中小学生,我觉得语言文字的教学应该始终是语文课的核心任务,也是实现人文素质教育的前提。无论课改风云如何变幻,教学理念如何更新,字、词、句、段的语文基本功不能丢。否则,就会造成学生素养之厦根基不稳。

三、关于问题的提出

新课标鼓励探究,提倡自主,但在实际教学中,我总觉得,我们的放手还不够。比如问题意识的培养。新课标提出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如果问题总由教师指出,不知道学生的主人翁意识何时能得到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何时得到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创新思维何时能得到真正的锻炼。

当然,问题由学生提出,对老师的教学水平、知识结构、驾驭能力等来说都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四、关于课堂上的鼓励

实施新课改以来,课堂变得生动了,学生参与积极了,各种独特的体验与理解也出现了。与以往被动的吸收的课堂相比,这些都是值得鼓励的。而教师真诚的鼓励也会使学生迸发出更大的学习热情。但是鼓励也不能滥用。学生所理解的东西也不一定就全有道理。我总觉得我们的鼓励有点多了。启而能发,发而能收,恰当鼓励,适时引导,这些都是新课改实施中对我们教师素质提出的一项新要求。

猜你喜欢

课程改革新课标语文
体现新课标 用好新教材
融入情境 落实新课标 凸显地理实践力——以骑行青藏为例
“双创”形势下高职财务管理课程改革探索
基于创意的对口单招色彩课程改革突破点研究
校企协同实施高职专业课程改革的实践研究
对一道新课标高考题的探究
我的语文书
语文知识连连看
语文妙脆角
语文知识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