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高中作文教学号脉
2009-10-20侯志林
侯志林
一、现状及危害
1.重阅读教学,轻作文教学
长期以来,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形成的“以阅读为本位”的教学观念并没有随着课改的深化而弱化,语文教学还是以阅读教学为主。新编阅读教材精彩纷呈,但写作教材少之又少;虽然有“写作与口语交际”,但从实际教学过程来看,这本教材由于缺乏系统性、科学性和计划性,并没有引起教师的高度重视,没有起到引导教师重视作文教学的应有作用。语文课时大部分被阅读课占有,用于作文教学的不足五分之一,无法保证作文的系统训练。作文训练量严重不足,一学期少则3~4篇,多则7~8篇,无法促成学生的写作水平由数量到质量的飞跃。不少教师认为作文“靠天收”,而且又拉不开分数,所以舍不得投入更多精力来抓作文教学,虽然高考作文分值在增大,但并没有引起教师的足够重视。“熟能生巧”“流水不腐”,而现状恰好相反,学生在习作过程中常常出现“文思闭塞,无话可说”的情景。
2.重第一课堂,轻第二课堂
课程标准进一步突出了语文实践活动的重要性,但从目前看,在最需要开展实践活动的作文教学中,却鲜有体现。其一,大多数教师作文教学足不出户,很少去引导学生亲近自然、观察自然、认识自然,踏青、远足、野炊只是偶尔为之;很少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熟悉社会、了解社会,采风、调查、体验少之又少。实践活动——作文教学最丰富最广阔的第二课堂已经被我们淡忘。因此,很多学生阅历贫乏,情感淡泊,认识浅薄,积累空白。其二,教师往往以本为本或凭借个人经验教授学生写作技巧,割裂写作和阅读的联系,学生缺乏广泛的阅读,视野狭窄。作文教学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因此学生张口刘邦项羽司马迁,闭口李白杜甫白居易,亲近古人,远离生活,在所难免。
3.重教师主导,轻学生主体
不少教师把作文教学课上成了技法指导课,教师在课堂上的主导地位越发鲜明了,而学生的主体地位相对而言却被削弱了。写什么内容由教师确定,怎么写有“统一部署”;至于学生有没有兴趣,想表达什么,想怎么表达,教师全然不顾。教师的目的只有一个——按照自己的意图,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学生只能在教师所谓的指导下进行模式化练习,丧失了主体意识,丧失了主体功能,老师只顾传授,学生疲于接受,学生的文章缺少灵气,作文没有个性。另外老师评改作文,习惯于用自己的老眼光老经验看问题,用个人的价值观和审美趣味衡量学生,在某种程度上,这种思维扼制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压抑了学生的个性发展。不管什么文章什么文体开头一组排比,结尾一段总结;写人写事尽误会,说明理由一二三,简单复制,千篇一律。
4.重技巧指导,轻表达训练
现在的作文教学课,包括公开课,教学内容大都局限于文体范围内,侧重于写作技能的培养。比如记叙文如何设置悬念、如何设置波澜、如何画龙点睛;议论文如何阐明观点、如何展开说理,如何引经据典;一篇文章如何开头,如何结尾,如何营造文采等等。至于如何清楚叙事、如何细腻描写、如何摆事实讲道理,如何让表达得体、连贯、简洁、生动、形象、具体,教师很少在意,作文教学课成了应试技法指导课。侧重培养学生表达(包括口语表达)能力的作文课却少之又少,不难看出,现行作文教学课的目标已经偏离了培养学生表达能力这一基本任务的航向。作文教学正朝着机械化、模式化方向发展。叶老说过:“形式上好像在训练写作,实际上是南辕北辙,其结果不要说做不到著书立说,就是一封通常的信,也比测字先生的水平,高明不了多少。”强化技巧,让作文失去了语言的活力和魅力,扼杀了学生写作的灵性。结果学生也只能交出一篇篇语言贫乏,面目可憎的流水帐。
5.重审题立意,轻真情实感
作文课,尤其是高三作文课,一半以上是在指导学生审题,材料作文如何审题,话题作文如何审题,命题作文如何审题,命题作文的题目是词语还是短语还是句子,是什么性质的……审清了题目该如何立意呢?不能从众撞车,要独辟蹊径;不能浅尝辄止,要咀嚼要挖掘;要有厚度、有深度、有高度,最好关注社会、关注人生、关注生命,至于学生能写什么想写什么,一概不管,如此这般,一堂课下来,学生如坠云里雾里。先审清题目要义再构思作文本没有错,但如果把作文得分高下只压在审题这个宝上,无疑是舍本逐末;一个题目,一段材料确实可以引发学生丰富的联想,但是不是一定要去畅想人生、高谈生命呢?笔者认为值得商榷。大部分高中生的经历和阅历毕竟是有限的,还没有形成成熟的人生观、价值观,机械的拔高往往远离了真实,一旦忽视了学生的真情实感,再好的作文也失去了文学的意义。“战胜脆弱”,逼得1/3考生“失去了”父母;“怀想天空”又让多少考生“失去了”爷爷奶奶?学生为文造情、胡编乱造,教师岂能推脱罪责?
二、原因初探
1.终端评价制约写作
先说说高考作文命题。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行,国家考试命题中心一再强调要淡化审题,部分省市积极响应,逐渐降低了难度,但仍有部分省市在审题上给学生设置障碍,以2007、2008年作文题为例,诸如《好奇心》《传递》《坚强》这类文题和学生现实生活联系紧密,为学生所熟悉,审题难度相对不大;而像《提篮春光看妈妈》《时间不会让记忆风化》《春来草自青》这类文题过于诗意过于抽象,学生在短时间内难以准确理解,写出立意准确的高质量文章难度很大。高难度作文题,转移了学生的注意力,不利于学生从容大方地表情达意,也把高中作文教学引入了以审题为主的误区。
再说说评价过程。受阅卷时间和阅卷人数的限制,平均批阅一份作文卷的用时是极短的,在有限时间内读完一篇已经有些吃力,还要评价高低,谈何容易!势必造成:教师在阅卷过程中只看立意准确与否,只读头尾过渡,很难顾及内容是否真实准确,语言是否生动形象,甚至还可能误判表达含蓄的文章,所以学生作文得分高低往往取决于审题立意、取决于表达技巧。这种评价机制对于高中作文教学产生着巨大的负面影响。
2.主流期刊推波助澜
主流期刊在信息发布、理念传播、经验介绍等诸多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特别是中文核心期刊,成了很多语文教师案头必备,多少年来,尤其是对年轻教师的成长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很多篇章就作文教学介绍了许多宝贵经验,为一线教师指明了教学方向。如蔡明老师的《写作教学就两个字》(《中学语文教学》2008年第12期)一文就自然而又朴实地道出了作文教学的真谛。不过,这样的文章似乎少了些,更多的文章则是介绍如何审题,如何立意、如何构思、如何写亮点的,一时间学者成了技巧大师,应试大师。作文教学舍本逐末,主流期刊在客观上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主流期刊是不是一定要迎合高考?我想,我们的主流期刊也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
3.部分专家误导写作
能够通过在主流期刊上发表文章介绍自己的教学理念的专家毕竟是少数,大部分专家都通过讲座、公开课、评课的方式传播自己的教学理念。他们说的最多的无非是审题立意、谋篇布局、开头结尾,如何升格、如何“起死回生”、如何迎合阅卷老师,至于如何引导学生联想想象、如何锤炼语言,则避而不谈。在高三复习阶段,谈谈应试策略未尝不可,但这样的情形出现在高一高二的讲坛上,确实令人匪夷所思。还有部分专家、伪专家通过编著来影响作文教学。什么“满分攻略”、“满分秘笈”“快速作文”“作文宝典”之类满天飞,学生刻意模仿,邯郸学步,结果丢失了自己的个性,画虎不成反类犬者,比比皆是。部分专家的浮躁心理、功利色彩误导了写作。
4.一线教师简单操作
简单操作,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随意性大,没有规划。大到没有高中三年的整体安排,小到没有一节课的教学思路,写什么怎么写全凭个人兴致,于是乎,上课挂题目下课收作文成了作文教学的常态。二是简单复制,缺少创造。他们把专家的理念当成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漠视学情,简单复制所谓专家的写作技巧,在作文教学中充当传声机的作用。三是功利性强,目光短浅。很多老师带着学生跟着高考指挥棒转,考话题,就训练话题作文;考材料,就训练材料作文;考命题,就训练命题作文。无论高一高二还是高三,全把目标瞄准了高考,而把作文教学的基本规律抛之脑后,拔苗助长。不难看出,正是一线教师的随意性和简单化直接葬送了作文教学。
三、主要对策
1.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激发其写作欲望
作文教学应该抓住一些根本性的东西,促进学生的发展。所谓根本性的东西,就是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想象力等,其中观察能力的培养是核心因素。观察周围的事物和生活,是学生获得素材及提炼主题的前提和基础。苏霍姆林斯基指出,观察实物及生活的目的在于形成鲜明的表象,产生写作激情,有助于独立的思考事物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教师有责任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用心观察身边的世界,关心自己、关心同学、关心学校,用心品味生活的真善美;引导学生从小课堂走进大课堂,或踏青或远足或采风或调查或体验,拓宽视野,体验生活,获得经验,提高境界;引导学生关心家庭琐事,关注国家大事国际风云,或宣传或演讲或辩论,热爱生活,心系他人。当学生对生活的感受和情绪达到丰满的程度,心中的写作欲望便萌发而涌动,饱含激情和真情的文字便呼之欲出。正如王蒙所说:“从生活中去发现文学,才有写作的源泉,才有写作的真实货色。”
2.以读促写,获取经验,开启心智
叶老说:“学生读的好,方能写的好。”通过阅读,既可以获取他人的知识,又能吸收思想营养;既可以获得写作经验,又可以积累写作素材;既可以提高思维能力,又可以陶冶道德情操。阅读和写作相辅相成。
教师有责任帮助学生明确阅读对象,必修教材和《高中语文读本》的大量篇目应该是学生精读的主体,此外,文学性较强的报刊也都是很有价值的阅读对象。教师还可以每周下发经典散文和时文让学生阅读,再利用节假日让学生读一些经典名著。
读文章要逐字逐句,体会词句精妙;掌握文章内容,玩味表达特色;体会思想情感,鉴赏独特意趣。读书必动笔,摘录精彩语段,写批注,写读后感,写文学评论。定期或不定期开展阅读经验交流,对学生开启心智也有较大的帮助。叔本华说:“这样的读书可以教导我们如何发现自己的天赋,也可以借以培养写作能力。”以读促写,让学生在从感性到理性再回到实践的训练活动中受益,发展学生的分析思维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
3.倡导个性化写作,还学生自由空间
所谓个性化写作是指“力求有个性、有创意的表达,根据个人特长和兴趣自主写作”。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明确告诉我们要顾及学生在原有基础、自我发展方向和学习能力需求等方面的差异,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潜能,促进学生特长和个性的发展。写作是非常个性化的行为,兴趣、特长、阅历、人格、情感等因素在写作中就显得十分重要,写作水平又是学生语文素养的集中体现,所以个性化写作应该是发展学生个性的最重要手段。
写作的基本要求是就规范性而言的,有个性有创意的自主写作,是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所提出的要求,所以,个性化写作,要尽可能摆脱不必要的束缚,还学生自由的写作空间。笔者认为可以从三个方面尝试。一,写作形式多元化。除了规范文,大力提倡写日记和随笔,从形式上为学生解套。实践证明,学生的日记和随笔往往比规范文更出彩,这两种写作形式,更有利于学生自由的表达具有独特个性的真实生活、真实情感。二,规范文写作题材要贴近学生生活,写学生的所见所闻所感,从内容上为学生解套。学生只有抒写自己关注的生活,才能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叶老说:“出作文题一定要为学生着想,贴近学生的心理去考虑。务必使他们有话可说。”高中学生思想逐渐成熟,他们更渴望通过文字来宣泄自己的真实情感,发表独到的见解,所以我们可以根据学生的作文实际,从反映学生生活、指导学生做人、鼓励学生创新等角度设计题目指导学生作文,达成学生个性化写作的目标。三,教师评价也要个性化,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根据学生的基础、特长、心理、情感态度等对文章作出恰当的评价,促进学生个性化写作水平的提高。
4.突出表达训练,提高表达水平
“进一步提高记叙、说明、描写、议论、抒情等基本表达能力,并努力学习多种表达方式。能调动自己的语言积累,推敲、锤炼语言,表达力求准确、鲜明、生动。”从《课程标准》不难看出,高中阶段作文教学把写作能力重点放在了“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和“推敲、锤炼语言”两个方面。因此,表达训练应该作为高中作文教学的重中之重。
从教学实践看,表达训练是完全可以借助丰富的形式落到实处的。其中语段训练就是很好的形式之一,它既可以避免整篇写作的空泛,也有利于各种表达方式训练的深化,对于学生养成推敲、锤炼语言的习惯也有显著的作用。口语训练是写作教学的重要的辅助手段,如讨论、演讲、辩论等,在训练过程中让学生思想变得透彻,情感得以凝练,对书面表达准确、鲜明、生动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此外,修改也是提高表达水平不可或缺的手段,修改的过程既是思维调整的过程也是语言推敲的过程。所谓“好的文章是改出来的”就是这个道理。
最后,考试主管部门要逐步修正导向。首先,不要刻意在作文命题上过多设置障碍,逐步降低审题难度;其次,要不断调整评分细则,应该把真情、个性和表达效果作为评判的重要依据;第三,组织更多的精兵强将,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进一步提高作文批改质量。
[作者通联:南京程桥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