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化“综合性课程”为“语文综合性学习”

2009-10-20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09年7期
关键词:综合性语文课程学科

陆 培

作为新生事物的“综合性课程”和“语文综合性学习”,既是课程改革的热点,又是课程改革的难点。但是,一些教师对两者内涵的认识以及具体的实施还处于“初级阶段”,甚至还有人将两者混为一谈,本文拟就此问题进行探讨。

一、“综合性课程”与“语文综合性学习”

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科技革命和知识经济的挑战下,引发了全球性的教育改革。一类基于学生自主探索和研究,倡导课程向儿童经验和生活回归,追求课程的综合化,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价值取向的新型课程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认同,这就是综合性课程。

综合性课程是指打破传统分科课程的知识领域,组合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学科领域构成的课程,是与学科课程相并列的一种独立的课程形态。综合性课程最早起源于20世纪初德国的合科教学,主张按照学生的兴趣、爱好,组织学习一定的课题。后来,美国出现了广域课程和核心课程,即将具有逻辑相关性的一组学科归纳进社会、理科、美术、人文一类的若干领域。之后,英国出现的“统合教学日”和80年代在美国出现的STS课程、社会中心课程,以及日本80年代出现的合科指导思想、综合理科等,都是综合性课程的不同形式①。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指出:“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语文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知识和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加强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以及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②由此可见,“语文综合性学习”主要是以语文学科学习为主体,注重语文学科内部、语文学科与其它学科、学生生活与社会生活之间的整体联系的学习方式,其目的是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与“综合性课程”不同的是,“语文综合性学习”不是一门课程,也不是各种课程的综合。从学习目标看,既包括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与口语交际四个方面的综合,又包括“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课程目标的综合。从学习内容看,既着眼于语文学科的知识,又注重跨学科的学习,更多的是强调学生从生活中学习。从学习方式看,既是书本学习和实践活动的结合,又是接受学习和体验学习的结合;既是课内学习和课外学习的结合,又是个体探究和合作探究的结合③。基于语文的综合性特点和人的发展的全面性需要而设置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是语文课程改革的一道亮丽风景,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它为当今的语文教学注入了生机和活力,必将有助于推动语文教学改革的发展。

二、“综合性课程”的尴尬处境

综合性课程打破了学科间的界限,减少了课程的门类,有利于培养学生对事物的整体认识能力,减轻学生的负担。但是“综合性课程”所面临的现状却不容乐观,正如吕达先生所说:“在我国未来基础教育改革过程中,综合化将给学校课程带来巨大的变化和新面貌,但学校教育将要产生和遭遇的问题、难题也是空前的。”④目前,“综合性课程”的尴尬处境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定位不准。综合性课程虽然整合了原有几门学科的内容,打乱了原有各门学科的逻辑体系,但这并不意味着综合性课程只是各门学科的简单组合。任何没有主次、违反自然规律的综合都难以取得成功。现代系统科学认为,所谓系统的整体性,并不是各部分因素的简单相加,而是为了完成某一个(或几个)目标的有机组合,其总体(功能)大于各个组成部分(功能)之和。而现在的一些所谓的综合性课程仅仅是简单的“拼盘”,其学习内容的有序性、连续性和系统性都不尽如人意,如将音乐、美术等等相加而成的义务教育阶段的“艺术”课程,刚开始试点就陷入了困境,再度分科已成事实。

第二,师资缺乏。综合性课程的设置使课程不再只是传统观念中的单科学习,只有当教师具备多元化、发散性知识结构时,才能给学生以有力的指导。但是长期以来,受传统的分科课程结构和考试“指挥棒”的影响,以及教师专业化知识的限制,大多数教师在教学中“泾渭分明,各司其职”,这严重阻碍了课程综合化改革的进程。为了探究综合性课程,甚至出现了两个学科的教师同时出现在一堂课的讲台上的现象。所以,要完善综合性课程,首先得转变教师的课程思想,尤其要重新建构教师的知识系统和能力结构,这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解决的。实际上,除极少数教师有可能适应外,大多数教师只是“望孔子之门墙而不入于其宫者”⑤。

第三,评价困难。综合性课程的设置重在学生能力的培养,具有内隐性和长期性的特点,缺乏相应的量化考核标准,其边缘化也在情理之中。但随着教改的深入,在各级考试中,也开始出现相应的较综合化的试题。但这种“综合”试题的评价方式往往很单一,或分学科评分,或“偏心”于某一学科;而且试题本身的设计也存在着浅表化的倾向,这些做法不同程度上都背离了综合性课程设计的初衷。

由上可知,尽管综合性课程有这样那样的优点,但全面开展综合性课程学习的条件尚未成熟。所以说,学科教学的教师,应该把注意力转向某一课程的“综合性学习”;作为语文教师,当然应该把注意力转向语文“综合性学习”。

三、“语文综合性学习”的优势

“语文综合性学习”开放了语文课程,它将课内和课外联系起来,将语文课程与自我、自然、社会三个方面的资源整合起来,极大地扩展了学生的学习空间,实现了学生对课程资源的自主选择,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和特长,发展学生的个性,适应未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首先,由于以“语文为主”,一般的语文教师都能胜任。掌握丰富的学科知识,是成为语文教师的必要条件,因此他们对“语文”学科的知识素养、构成体系都较为了解,能够设定合理的教学目标,并且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能够运用合适的教学方法。在课程资源的利用方面,语文教师可以根据语文课程的特点,寻找一切有可能进入语文课程、并能与语文教育教学活动联系起来的资源,多渠道地开发利用课程资源。

其次,“语文综合性学习”作为一种新的学习方式深受学生们的欢迎。在综合性学习的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的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在他们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主动地收集材料,主动地学习和运用知识。“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实施有力地促进了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书本知识与生活实际、课内学习与课外实践的联系,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在这种情况下,谈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就是脚踏实地。比如现在有很多学生喜欢上网捕捉信息,聊天交友,论坛跟帖等等。从语文信息的角度讲,学生利用网络媒体所获得的信息要比课堂学习丰富得多,且获得信息的速度快,能大大提高学习效率。

第三,为语文“综合性学习”设计评价标准不是难事。只要站在“语文”的立场上,将学生语文素养(具体体现为读写听说能力)的提高作为终极目标,以微观的、具体的、实实在在的学生在读写听说能力培养上的所得为阶段目标。对此进行评价,难度不大。与一般语文教学不同的是,从中我们还可以看出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参与程度和积极性,看出他们语文综合能力的提高水平,看出他们表现出的自主性、合作精神以及创新意识,也就是进行过程性评价。

既然“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实施能有力地促进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书本知识与生活实际、课内学习与课外实践的联系,能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且可行性较大,所以我们应该大力提倡在语文教学中开展“综合性学习”。

四、“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开展

“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开展主要体现在内部综合和“涉外”综合两个方面。

(一)内部综合

内部综合主要包括读写听说四种能力培养的综合、“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的综合,以及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的综合⑥。

语文能力的基本因素是读、写、听、说四种能力,叶圣陶先生认为:“接受和发表,表现在口头的是听(听人说)和说(自己说),表现在书面的是读和写。”⑦在实践活动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综合培养,让学生在读写听说的实践活动过程中,运用合适的学习方法来积累丰富的读写听说知识经验,同时在语言实践的过程中逐步树立起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

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课外活动对语文教学意义重大。语文综合性学习也强调课堂内外的沟通,在教学中要有效地开发利用课内外的课程资源。语文教学应该尽可能地把课外的新信息引入课堂,同时以课堂教学为出发点,把有关的语文学习和实践活动延伸到课外,向学生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等各个领域自然延伸和拓展,使课内教学和课外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互相促进,相得益彰,最大限度地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二)“涉外”综合

“涉外”综合主要体现在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的综合。语文综合性学习虽然强调跨学科的综合,但它依语文课程的基本内容而存在,是在语文课程体系学习中展开的,所有活动都必须与语文有关,落脚点始终在“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

巢宗祺先生在他的《语文综合性学习的价值与目标定位》中明确指出:“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基本目标应当指向语文,首先要保证在语文的某一个方面或几个方面取得比较确定的成效。”⑧而在目前的不少所谓的“语文综合性学习”中,“语文教育是个筐,什么都能往里装”,使得语文学习的主要目标发生了偏离。例如,有的语文课堂上热热闹闹,声光电一起上阵,似乎充分调动了师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实际上却偏离了语文教学的目标,把语文课上成了思想品德课、音乐课等其他课型,其根源就在于没有处理好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的关系,捡了芝麻丢了西瓜,使得学生无功而返。

因此,语文综合性学习不能够背离语文学习的目标,对涉及到的其他知识、能力,可浅尝辄止,不必深究,也就是说,要把语文课上成语文课。在此基础上,用联系的、综合的、开放的视角来审视语文课程,为学生语文素质的提高和语文素养的全面养成开辟新的途径和空间。

总之,要在语文教学中真正落实语文综合性学习是一个需要长期实践、逐步深入的过程。我们相信,通过语文综合性学习,能够改善语文课程原有的教学状况,加强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与学生社会生活的联系,更好地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

注释:

①郑国民、冯伟光、沈帼威:《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理论基础和基本特征》,《语文建设》,2004年第4期。

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③黄珞珈:《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目标的认识及尝试》,《语文教学与研究》,2003年第1期。

④庄丰石:《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刍议》,《科教文汇》,2008年第11期。

⑤韩愈:《韩昌黎小品·答李翊书》,文化艺术出版社,1997年版,第122页。

⑥张学明:《浅谈语文综合性学习》,《中小学教学研究》,2005年第8期。

⑦徐龙年:《叶圣陶的听说读写并重论》,《广西社会科学》,2003年第12期。

⑧巢宗祺:《语文综合性学习的价值与目标定位》,《人民教育》,2005年第5期。

[作者通联:苏州大学文学院]

猜你喜欢

综合性语文课程学科
【学科新书导览】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定制铺丝新工艺降低成本提高综合性能
“超学科”来啦
大学语文课程的“思化”品质认识
论新形势下统一战线学学科在统战工作实践中的创新
项目教学法在小学语文课程中的应用
语文课程改革深化中的学校担当
高中语文课程应该更加贴近生活
教师在综合性学习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