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校本教研中的两种“泡沫”现象剖析及消解策略

2009-10-20李跃进

关键词:校本教研泡沫

摘 要:校本教研中存在着一些“泡沫”现象:教师撰写论文作假,从网络下载等,这是校本教研导向失当、动机失重和质监失位所致;一些学校的课题研究也存在弄虚作假,这是指导思想急功近利、课题选定贪大求全以及研究过程弃实务虚所致。这两种“泡沫”的消解主要是要做好端正研究风气、降低研究要求、提高研究质量和加强研究管理等工作。

关键词:校本教研;“泡沫”;现象剖析;消解策略

中图分类号:G4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09)09-0021-03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提倡校本教研的目的本来是要引导教师从自身、学校情况出发去发现、研究、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然而,现在有些学校的校本教研却偏离了正确的发展方向,功利色彩浓厚,形式主义猖獗,在期待轰动效应下迷失了方向,在追求统计数据中存在 “泡沫”。校本教研何时才能回归正确的价值取向、走向告别“泡沫”的时代呢?下面笔者就两种现象做一些剖析并寻求其消解措施。

一、现象剖析

现象12008年末,笔者受聘参与某县级教育学会年终教育论文评选,一共审读了53篇文章。由于考虑评审结果的公平公正,笔者便以文章的题目或文中精彩句为关键词,在百度里一篇一篇地搜索,结果大大地出乎笔者的意料,这些文章竟然将近30篇是从网络下载的。有的直接下载后一点没有改动,连标题都和原文一样;有的截取原稿的一部分,先将原文腰斩再取前后部分内容;有的是由几篇拼凑起来,痕迹十分明显。这些文章占所评篇数的50%以上。

剖析剖开这种现象的面纱,我们可以发现校本教研在本质上也受到了当前社会学术不端风气的影响,急功近利、弄虚作假等不良研风正日益侵蚀着校本教研的健康机体。分析原因主要有:

一是导向失当。长期以来,一些中小学的教研往往与高等院校、研究院所看齐,热衷于成果物化,简单追求论文获奖与发表的数量。笔者曾就论文下载现象与几位基层学校的教师交流过,在谈及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时,他们认为:不少学校对教师每期撰写论文的数量有硬性规定,上级主管部门在评职晋级时也有相应的要求,这些脱离实际的要求势必造成论文作假。中小学教师每天备课、上课、批改作业、辅导等本来很辛苦,再要求他们必须撰写论文是不合理的;因为一线教师占有的资料有限,积累不够充分,写作水平又往往欠缺。如果上级和学校“赶鸭子上架”,他们就只好找枪手、买文章、从网络下载东拼西凑来应付。这种脱离校本实际的导向,自然给论文造假打开一扇方便之门,不仅助长了学术腐败风气,还严重腐蚀了教师队伍的纯洁。

二是动机失重。动机往往是从事某项活动的动力。教师到底为谁写论文?为什么写论文?应考评之需、应学校之命已成为不少教师撰写论文的原初动机,为评职称而作是他们撰写论文的实际动力。然而,“真正教师的研究应该从自身出发,从教师日复一日的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出发”[1]。这种研究应当在教师的教育教学中生成、发现、研究、解决,这种研究必须是有感而发、有思而作的。显然,仅仅为了学校争取虚名而提交论文、为了凑足规定数量而提交论文的做法,跟校本教研本身的出发点是相违背的,研究的价值取向也存在着严重的偏差,教研的动机也失去了应有的重心。

三是质监失位。当前,校本教研有明显的管量不管质的倾向,其原因是一些学校希望借助一个好的统计数据来装潢门面,教师个人也需要论文来印证水平。不少老师因为平时少于思考又疏于动笔,想写论文不容易,所以只好借助于网络,下载便成了救命稻草。学校一方又只管教师提交论文就行,至于来源是可以心照不宣的。因为有学校的默许,质监的失位;所以就出现了通过下载论文来交差的现象。可见,最近教育部长周济提出“对学术不端行为要像体育界反兴奋剂一样,像对待假冒伪劣产品一样‘零容忍,实行‘一票否决”[2] 的要求,确实具有相当重要的现实意义。

综上分析可以看出:教师的论文撰写在导向失当、动机失重、质监不到位的情况下,出现了一定的虚浮“泡沫”现象。

现象2在新课程改革实施的过程中,不少基层学校提出了“科研兴校”的口号,教科研课题研究成了很多学校的普遍行动。然而,也有一些学校的课题大而无当,虚而失实,存在着申报时拼拼凑凑、立项时轰轰烈烈、结题时热热闹闹,而在课题研究的具体过程中却冷冷清清的现象。这就导致课题研究质量缺失,推广价值不高。不仅给教育科研的声誉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严重的还助长了弄虚作假的不正之风。

剖析在当前新课改条件下,课题研究虽然已经成为中小学校本教研的重要形式,但在具体运作中却突出地存在着重立项轻过程,重结题轻成果转化的现象。究其原因主要有:

一是指导思想急功近利。功利主义倾向严重制约着中小学教育科研的健康发展,学校做课题研究的指导思想是为了争面子、迎合上级的考评。作为参与主体的教师也寄希望于把课题研究作为获取教研成果的捷径上,为自己评职晋升提供重要砝码。然而,“教师的工作对象是学生,具体工作是教育教学,这就决定了教师的时间和精力应集中倾注在学生身上。”[3]如果让教师们放弃教学、放弃学生,而把精力主要放到课题研究上,这就严重背离课题研究为教育教学服务的前提。据笔者所知,有这样一所学校,教师本身的教学水平都不高,缺乏研究经验,为了应付主管部门的考评,却要求组组有科研,人人有课题,并以此作为考核教师工作业绩的一项硬性指标,于是便出现了教师冥思苦想找课题、绞尽脑汁搞科研的局面。结果,课题研究没搞出名堂,连教学工作也受到影响,像这样浮躁的课题研究由于缺乏实效是需要废止的。

二是课题选定贪大求全。纵观当下一些中小学的科研课题,切合教育和教学实际的不多,远离学校与教师需要的不少,有些课题不以解决教育教学的实际问题为出发点,追求虚浮时尚,玩弄名词概念,假大空,纯理论,课题贪大求全,完全超出学校和教师力所能及的研究范围。如,有山区小学搞“中小学师生心理问题实证研究”的、有农村初中搞“中学课改条件下的素质教育研究”的等等,有一所山区学校,自身的图书资料严重匮乏,学生手里鲜有课外读物,却申请了一个“农村初中课外阅读与语文教学相关性研究”的市级课题,研究者根本不具备指导学生课外阅读的条件,怎么去研究它与语文课堂教学的相关性呢?最后只能通过闭门造车,采取理论演绎推理,编造一份结题报告,形成所谓研究成果。在基层学校,一些与教育教学联系十分密切的实践性很强的小课题反而受到冷落,却很少有人去研究它。

三是研究过程弃实务虚。部分学校在校本管理中常常疏于对教科研的管理。做课题在很大程度上都带有功利目的,有不少课题研究是表面繁荣而内在空虚。课题研究往往是立项开题热闹,研究过程冷清,等到快结题时,才上下左右、男女老少齐动员,编记录的编记录,造材料的造材料,制报告的制报告,等结完题后,课题成果束之高阁,也不去管它推广不推广,因为从课题研究一开始,压根儿就没想过要去推广它、转化它。这样既浪费了经费资源,又无谓地消耗了人力资源,像这样劳民伤财、空泛和苍白的课题研究应当杜绝。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一些学校的课题研究在急功近利、贪大求全、弃实务虚的过程中,走向了“泡沫”化的迷途。

二、消解策略

校本教研需要回归本真,校本教研需要消解“泡沫”。只有在科学发展观的统率下,利用学校自身的资源优势和教育优势去扎扎实实地进行校本教研,才可能收到实效,才可能避免走入虚假繁荣的误区。在笔者看来,要消解校本教研的这些“泡沫”现象,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端正“研”风。

教育主管部门需要废除那些针对基层学校和教师的不切实际的考评条款,为基层学校及教师减负松绑。对于学术不端现象决不能听之任之,要严格要求学校和教师做脚踏实地的教育教研工作,纠正校本教研中存在的形式主义和功利主义的倾向,铲除滋生做表面文章和学术不端现象的土壤,使校本教研立足学校、立足教师、立足课堂,成为学校、教师、学生工作的真正需要。要让校本教研“伴随着教师教学的始终”,教师要在平常的教学中去“捕捉教学研究的灵感,寻找教学研究的话题”[4]。学校要引导教师切实端正教研之风,将校本教研真正落到实处,让学生在校本教研中受益,使教师在校本教研中成长,使学校在校本教研中获得发展。

(二)降低“研”求。

当前学校应当提高对校本教研的意义、作用和方法的认识。摒弃一大二空、不切实际的运作机制,让校本教研真正关注本校问题,关注教育教学实际。在校本教研中,一些对教师过高而不切合实际的要求需要降低,不能刻意规定教师撰写论文的数量,至于获奖与发表就更不能强求了。要引导教师在撰写教研文章时做到有感而发、有思而为,要书写真情实感。将教研的视角专注学校、聚焦课堂、瞄准学生。学校申报立项课题应该具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因校制宜、尽量地选择那些能够解决学校当前实际问题的小课题,抛弃做表面文章的顽疾,不只为迎合上级考评,注重课题研究过程中的记录和叙事,注重资料整理和搜集,做好结题后的成果推广等工作。

(三)提高“研”质。

校本教研需要重质轻量。要引导教师研究问题,不仅要克服“教”与“研”的两张皮现象,而且要将“研”融入“教”的常态中。校本教研“不仅仅是写几篇论文,也不是教师个人的闭门造车;而是针对教学的实际问题提出有效解决思路和方案的活动。”[5]校本教研重要的是通过问题研究和行为研究提升教师自身的专业化水平,因此,做到求真务实、杜绝弄虚作假是实现校本教研提质的关键。没有真实就谈不上质量,弄虚作假则是质量的大敌。诸如“现象1”中所述的那种论文下载的作假行为,对教师的专业成长不但没有任何好处,而且更多的让人想到教师的声誉和师德水平。像“现象2”中那样的课题作假现象更是不可饶恕的了,因为这标志了一个学校、一个知识群体对待科学的态度和他们所坚持的是什么样的科学精神,对科学的亵渎就是对真理的亵渎。不敬畏真理就没有搞科研的资格,当然就更谈不上出什么科研成果了。

(四)加强“研”管。

加强对校本教研的管理,这里所讲的主要是校本教研活动的过程管理。努力提高教师群体参与校本教研的积极性,引导他们开动脑筋、集思广益,激励他们动手动脑、把自己思考的结果和他人的智慧记录下来,转化为自觉的教育教学行为。校本教研成果不仅仅是课题和论文,教学案例、教学课件、教学反思、教育叙事、评课交流等都是教研成果的重要载体,这些形式都是校本教研成果具体而鲜活的呈现,因为这些东西就来自校园,来自教师、来自课堂、来自学生。强化校本教研的管理,还要重视对教科研过程的管理,鼓励教师通过自我评价反思自己的行为,鼓励他们以高度的热情投身到校本教研中,在校本教研中施展自己的才华。

参考文献:

[1]钱丽欣.教师该做什么样的研究[J].人民教育,2008,(24):36.

[2]周济. 标本兼治 惩防并举 全面推进高校学术道德和学风建设[N].中国教育报,2009-3-16,(2).

[3]顾石生.教师论文规模化现象的冷思考[N].中国教育报,2009-4-2,(4).

[4][5]李跃进.让教师走上从事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J].今日教育,2009,(3):38.

【责任编辑 韩立鹏】

猜你喜欢

校本教研泡沫
废弃的泡沫盒
有趣的泡沫小实验
泡沫轴使用有门道
泡茶、煮粥、煮肉的泡沫,吃了有害吗?
利用网络教研激发校本教研活力
提升校本教研品位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让农村初中校本教研更接地气
开展小学数学课堂有效问题情境创设校本教研的探讨
烹调中的泡沫该不该撇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