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宣武体验地道“京腔京韵”
2009-10-20魏然
魏 然
北京有三千余年的建城史和八百余年的建都史,“蓟”是北京地区最早见于文献的名称,而“蓟的中心部位就在今宣武区广安门一带。1995年宣武区政府为纪念牝京建城3040年,在今广安门立交桥东北一侧的滨河绿地上建起了“蓟城纪念柱”。纪念柱正面上方镌有柱铭:“北京城区肇始斯地其时惟周其名日蓟”。
北京可以说是一个兼容并包的城市,数千年的历史文化造就了北京城广阔的胸襟与气度,无数外来文化和移民都能在这里扎根生长,渐渐地也就形成了“京”韵文化。北京奥运会会徽上那舞动的“京”字,就清晰地透视出北京人的人文情怀与奥运精神。
若想在北京体验地道的“京”韵文化,宣武无疑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宣武区是北京中心城区之一,也是著名的传统商业区。作为京城的肇始之地,宣南文化的发祥地,
“文化”二字早已融合在宣武的血脉里,无论是商业形态,还是人们的居家生活,点点滴滴,无一不彰显着文化的魅力,可以说它的每一条街道都是文化的缩影,连块砖都有文化的味道。
宣武,离不开它独特的文化,而文化,是宣武的魂。
酒旗戏鼓天桥市
要了解北京的民俗,就不得不提天桥。而说起天桥,就得先了解它的由来。2005年新建成的天桥市民文化广场有着详细的记述:“京城之南有二坛,一日圜丘,一日先农,为天子祭天、祭神农之处。二坛周边,河泊交汇,为南北通行之便,修一石桥,因天子祭祀由此经过,故称天桥。清末民初,渐成通衢闹市,五行八作,什样杂耍,百样吃食汇聚于此,市井众生之相淋漓展现,京城民俗文化风情集大成者莫过于此。”
没错,天桥从来都不是达官贵人故作风雅之地,而是普通老百姓的乐园与生存之所。
旧北京的天桥是小商贩和平民聚居之地,这里有各种京味小吃,有文活、武活“八大怪”表演:拉洋片、说书、口技、硬气功……穿长袍的爷提着鸟笼子在这里遛鸟;几个老友围在一起“斗蛐蛐儿”;卖东西的小贩沿街吆喝着;茶园酒肆里,人们嘴里吃着,眼里瞧着,对着卖艺杂耍的不时叫一声“好”,三教九流、形形色色的人们聚在一起,甭管你是干什么的,都能在这找着乐儿。
如今走在天桥,望着周边矗立的一幢幢现代化大厦,脑中闪现着电视剧中老天桥的闹市景象,真有恍如隔世之感。只有广场上欧式的四面钟与“天桥八大怪”的群体雕塑还能牵动旧时的记忆。百年的时光逝去,带走了老天桥的鱼龙混杂之气,今日的天桥已经是北京民俗文化的代表,也是人们娱乐休闲的好去处。
天桥“八大怪”中的“穷不怕”朱绍文是相声的创始人,他演出时打击节拍用的竹板上镌刻着“满腹文章穷不怕,五车书史落地贫”的字句。而在天桥文化广场上他的雕塑对面,就是“相声界非著名相声演员”郭德纲的大本营——德云社。打眼望去,一个很不起眼的小胡同,胡同口的牌楼上写着四个大字“万象归春”。走进去,发现久负盛名的德云社真是不改旧日天桥老艺术家们的本色,无论是剧场还是书馆都是非常质朴。尽管如此,售票点也高挂着“票已售罄”。可见,对于自己真正喜爱的艺术,老百姓在乎的根本不是外在形式,而是艺术的本身。“穷不怕”看着自己的徒子徒孙们还能靠着相声养家糊口,不再是社会最底层的“下九流”,而成为人们喜爱并尊敬的“艺术家”,应该“很是欣慰”了。
德云社的隔壁就是天桥杂技剧场,北京杂技团的演员们在这里曾为中外的许多知名人士展示过中国杂技的风采。而广场的西面,现代化的天桥剧场也不时上演着最新的剧目。
适至傍晚,天桥广场对面的一排小吃店里已经坐满了食客,忍不住要了一碗“正宗天桥卤煮火烧”,一口吃下去只觉得腥,旁边的老大爷却笑道:
“这是正宗的北京风味,天桥特色,等你什么时候觉得好吃了,爱上这口了,你也就成了北京人了。”原来如此。
京都雅游琉璃厂
若说天桥是普通老百姓的休闲娱乐之地,那么,琉璃厂可说得上是文人墨客的雅游之所。
琉璃厂闻名中外,大家都知道这里是古书、古画、古董、古玩、文房四宝的汇集之地。还记得前一段时间热播的电视剧《铁齿铜牙纪晓岚》中有一场戏,说的是和坤带乾隆逛琉璃厂享受淘宝之乐,乾隆也乐在其中。这段戏究竟是根据史料改编的还是编剧杜撰的我不得而知,但是乾隆时期编纂的《四库全书》可有琉璃厂的不小功劳。事实上,纪晓岚就住在离琉璃厂不远虎坊桥东的阅微草堂,那时《四库全书》的纂官们,几乎每天都要到琉璃厂书肆来查找所校阅的某典。当然,《四库全书》的编纂也促进了琉璃厂的空前发展,各地书商纷纷携带大量的古籍典章,来到琉璃厂售卖,琉璃厂书肆达到了鼎盛时期。
一踏进琉璃厂西街,就被这条街的古色古香所吸引,不同于相邻的高楼大厦,这里都是仿古建筑,也许有一些房台本身就是古董。而街两侧的店铺琳琅满目或挂或摆的商品不是毛笔金石就是紫砂木雕,连空气里都夹杂着书墨之气。
琉璃厂西街以书肆多、古籍全著称,中华书局就是一个寻访古书的好地方,走进去一瞧,层层书架上摆满了古今经典,一些顾客也不慌不忙地在其中细细查找,遇到心爱的书籍不免喜形于色,没找到心仪的倒也不急,明儿再来就是。
路北瞧见一座颇为壮观的楼,雕梁画栋,古香古色,在整条琉璃厂街里分外显眼,抬眼一看,原来是大名鼎鼎的荣宝斋。迄今已有三百多年历史的荣宝斋被誉为琉璃厂诸笺肆中之“白眉”,历代文化名人是这里的常客。午后踏人其中,首先就被门口摆放的一个巨大的砚台所吸引:这砚台足有一张双人床大,据称是十余年前从广东得来,摆在这里可谓十分贴切。尽管外面暑气难耐,荣宝斋里面倒是清静得很,众多顾客似都被文房四宝之气所染,无人喧哗,都静静地看书画看笔砚。湖笔徽宣,端砚檀扇,应有尽有。一排排的毛笔看似无差,却在细节之处存异,每种笔都有一个名字,“大山水”、“小白云”、“大白竹”、“小兰竹”、“铁画银钩”、“极品蟹爪”、“秀峰”、“云鹤”,每个名字都充满了诗情画意,引人遐思。
到了琉璃厂东街,就是到了古玩收藏者的乐园。街道两侧林立的店铺,满满地摆放着玉石、瓷器、木雕、砂壶、绣画、皮影、画屏、鼻烟壶,等等;若想逛全一家店铺就得花费不短的时间,而满街的商铺更让人目不暇接。汲古阁、宝翠堂等老店里满是前来寻宝的人,不少外国游客也在其中,似乎都想在这里买到具有东方神韵之物。
旧貌新颜大栅栏
老北京有句顺口溜:“看玩意儿上天桥,买东西到大栅栏。”这话不假,已有五百多年历史的大栅栏,历来就是一个繁华的商业区。摩肩接踵的人们慕名前来,均能在此买到遂心之物。
天安门广场以南,前门大街西侧,就是闻名遐迩的大栅栏了。在东口处只瞧见满街的游人,两侧的店铺
无论是卖什么东西做什么买卖的似乎都是宾客盈门,喧闹中又透着祥和之气。东口前几家店铺都是卖果脯烤鸭等北京特产的,驴打滚儿、茯苓饼、豌豆黄等应有尽有。
往西走,路北是祥义号商场,门口的牌子上写着“旧址为祥义号绸缎店,系光绪年间内宫太监小德张出资经营”。祥义号斜对面是“马聚源”和“步瀛斋”,“步瀛斋”创始于清咸丰八年,“马聚源”则创始于更早的嘉庆二十二年。“头顶马聚源,身穿八大祥”是清末民初贵人身份的象征,而八大祥之一的“瑞蚨祥”就在不远处。“瑞蚨祥”始创于清同治元年,号称“中国绸缎第一品牌”,非常气派的店铺前堂里有几个铜制的模型,生动地展现了“养蚕”、“纺线”、“染色”、“织绸”四个绸缎制作过程。
沿街向西,一个清末贵族少爷打扮的人正摇着扇子招揽顾客,原来是到了“庆乐大戏院”了。这里号称“老北京动态民俗文化城”,怪不得要如此揽客了。
经过一些老字号眼镜店和钟表行,就到了有名的传统布鞋老字号“内联升”了。一些年轻人正在店内选购,这些人慕名前来本是为了买鞋孝敬父母,一看到店内精致舒适的“千层底”,不免动了心,自己也买两双穿穿。试了几双,果真比所谓的运动鞋、保健鞋舒服得多,雅致精细的鞋样也让爱美之人无法挑剔,爱不释“足”。
踩着“内联升”继续向西,是中国电影的诞生地“大观楼”。门口立着“中国电影之父”任庆泰的肖像。“大观楼”的前身是建于1892年的丰泰照相馆。1905年,中国第一部电影《定军山》即拍摄于此。记得电影《西洋镜》就是以此为背景而拍摄的。电影里青年演员饰演的照相馆伙计小刘儿,被坏人刁难、被亲人离弃,甚至差点丢了性命,但是凭着对新生事物的热爱,经历重重困难与挫折,终于拍出了《定军山》,掀开了中国电影史的第一页,自己也名留于世。今晚“大观楼”里正上映着新片《变形金刚2》,从不被国人理解的“洋片儿”到如今影楼的里的“满座儿”,中国电影亦百余年矣。
红楼寻梦大观园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写到贾府为元妃省亲修建了一处奢华美丽的别墅,元妃游览后作诗形容:“衔山抱水建来精,多少工夫筑始成。天上人间诸景备,芳园应锡大观名。”故此园得名“大观园”。
北京的大观园即是再现《红楼梦》中“大观园”景观的文化名园,是经红学家、古建筑家、园林学家和清史专家共同商讨,按书中的描述,采用中国古典建筑的技法和传统的造园艺术手法建造而成的。
从南门进人大观园,但见山石林立,草木繁盛,炎夏的暑气都似消解不少。越过曲径通幽向右,就是秋爽斋了,这里是贾家最有才华最有性格的三小姐探春的住所,也是《红楼梦》中姐妹们结社吟诗之地。穿过秋爽斋,即是四小姐惜春的“暖香坞”和二小姐迎春的“缀锦楼”。惜春的书房名曰“蓼风轩”,这位爱画画的小姐性格孤僻,偌大家族中竟无一知心人,红颜伴青灯,佛前度余生。尽管不喜欢这位小姐,可是蓼风轩的风景却真是不错,也难怪四小姐要把这景致入画了。
出了紫菱洲,但见一处农台,上悬酒幌“杏帘在望”,原来是到了“稻香村”了,院前一口古井,院中种着庄稼,一派田园风光,难怪主人李纨诗号“稻香老农”了。处处亭台楼阁中,更显趣味。
红香圃后即是薛宝钗的居所“蘅芜院”。五间阔朗清厦,院中有些不知名的奇藤异草,室内装饰不多,显得清雅脱俗,与匾额“蘅芷清芬”四字甚是相配。细细一瞧,院中所有游廊窗棂油漆彩绘均为“冰炸纹”,这倒是充分显示了薛宝钗是个“冷美人”了。
过了太虚幻境只觉豁然开朗,幽静的碧湖之前有一座玉石牌坊,上书“省亲别墅”,背面“国恩家庆”。这是大观园最重要的一处建筑,省亲别墅的正殿题匾“顾恩思义”,为元妃所题。正殿两旁摆着铜制的两口大鱼缸,还架着十八般兵器与仙鹤麒麟等神兽,足显此地之重要。殿中展出大型彩塑“元妃省亲”,模样栩栩如生,许多游人都纷纷驻足欣赏。
传统与现代的交融
无论是天桥、琉璃厂这些传统文化的代表地,还是大观园、马连道这些现代文化的创意中心,抑或是随处可见的会馆、名人故居、佛寺精舍,宣武既是传统文化积淀最深厚的地段,也是受近代文明冲击最敏感的区域,而如今,这两种文化都在寅武和谐地汇聚交融,构成了宣武特有的文化氛围。
文化的发展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紧密相连,相对于美国的曼哈顿、巴黎的香榭丽舍,宣武作为独具京韵文化特色的区域,其未来发展必然离不开其根深蒂固的文化之魂,而将传统文化向外推广,令现代文化蓬勃发展无疑是宣武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步骤。
宣武的文化是独特的,是有代表性的,宣南文化折射出北京文化的历史缩影,是北京文化的精粹之地,凭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宣武的未来目标即是成为北京的文化名片、文化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