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党领袖初探
2009-10-20秦立海
秦立海
摘 要:政党领袖是政党组织的核心,地位至关重要,作用无可替代,必须德才兼备,方能担此重任。政党领袖应由民主选举产生,并受一定任期限制,方能正常更替。政党领袖有个人与集体、名义与实际、执政与在野之分,但皆为政治而生,围绕政权而转。
关键词:政党;政党领袖;政党政治
中图分类号:D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7168(2009)05-0029-05
在当今政党政治时代,除极少数禁止政党存在和活动的国家外,政党已成为世界各国政治运作的主要载体。其中,政党领袖作为政党活动的主要组织者和领导者,是整个政党组织的核心,对政党政治的正常运作起着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正越来越受到政界人士的高度重视。
一、政党领袖的地位和作用
政党领袖在政党的组织体系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对政党组织的发展和政治斗争的开展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正如列宁所指出的:“在现代社会中,假如没有‘十来个富有天才(而天才人物不是成千成百地产生出来的)、经过考验、受过专门训练和长期教育并且彼此配合得很好的领袖,无论哪个阶级都无法进行坚持不懈的斗争。”[1](p.332)这是因为:“在多数情况下,至少在现代的文明国家内,阶级通常是由政党来领导的;政党通常是由最有威信、最有影响、最有经验、被选出担任最重要职务而称为领袖的人们所组成的比较稳定的集团来主持的。”[2](pp.197-198)因此,任何一个政党要想发展壮大,进而取得政权或者巩固政权,都必须推出自己强有力的领袖。政党领袖作为政党组织的核心,其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政党领袖是政党活动的主要组织者和领导者。任何政党的领袖,其首要的职责就是组织和领导本党在实际斗争中不断发展壮大,努力扩大政治影响,为实现取得政权或者巩固政权的政治目标而奋斗。为此,政党领袖首先要为自己所领导的政党制定一套正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指明前进的方向。无论在历史上还是现实中,杰出的政党领袖无一不是伟大的思想家和理论家,他们能够高瞻远瞩,理论联系实际,提出一套符合党情国情、顺乎党心民意的思想理论,以此指导政党活动的开展。例如,中国共产党的伟大领袖毛泽东和邓小平,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分别创立了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取得了伟大胜利,充分显示了政党领袖的重要作用。此外,政党领袖还应在党的人事安排方面,通过行之有效的组织渠道,努力配备好党的各级干部和工作人员,并要了解和掌握他们的优缺点,使其各得其所、人尽其才,进而团结和带领全体党员,共同为党的事业而奋斗。实践证明,政党领袖只有切实抓好党的组织工作,才能充分发挥领导作用。
第二,政党领袖是政党组织的主要代表和象征。在现实政治生活中,政党领袖既是全党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也是全党的代表和象征。人们往往根据政党领袖的言行来判断该党的政策趋向,形成对该党的初步印象,进而决定对该党的政治态度。因此,政党领袖个人的形象好坏和素质高低往往直接关系到一个政党能否得到人们的信任和支持,进而影响到其在激烈的政治角逐中能否生存和发展壮大。特别是在实行议会民主和多党竞争的国家里,在政党性质和纲领大同小异的情况下,哪一个政党能够推出有威望的领袖,人们就会出于对他的信任而支持这个政党,从而赢得更多的选民。此外,拥有崇高威望的政党领袖,在党内也能起到凝聚人心、化解矛盾、促进发展的重要作用。例如,法国的戴高乐在1947年4月创立法兰西人民联盟后,凭借其崇高的个人威望,联盟力量得到快速发展,最多时达到100多万人。但在1952年戴高乐退出政治舞台,联盟内部发生分裂,力量大为削弱。1958年戴高乐重返政坛后,支持其主张的三个组织重新合并,成立新保卫共和联盟,力量迅速增强,成为当时法国的主要执政党。1969年戴高乐下台后,该党又开始衰落[3](p.55)。由此可见,一位德高望重、富有领导才能的政党领袖对一个政党的发展极为重要。
第三,政党领袖是政党政治的主要推动者和实践者。当今世界各国的民主政治,几乎无一例外都是政党政治。政党领袖在政党政治的实践过程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是政党政治的核心和灵魂。在政党政治条件下,任何真正具有雄心壮志的政党领袖,其最终目标绝不是仅仅领导一个在野政党,而是希望借助于政党的力量,取得国家政权,掌握国家权力,成为国家元首或政府首脑。因此,无论在实行总统制还是议会制的国家里,各国政党领袖大都将定期举行的有多党参与的国家大选视为本党的头等大事,全力以赴地投入竞选,成为各国政党政治的主要推动者和实践者。反过来,各政党为了能够在竞争中获胜,大都会推出本党最强有力的领袖,去参加政党政治的激烈角逐。当然,政党领袖也是政党政治的最大受益者,因为一旦竞选获胜上台执政,就会成为握有实权的国家元首或政府首脑。环顾当今实行政党政治的世界各国,凡是大权在握的国家元首或政府首脑,如美国和法国的总统、英国和日本的首相、德国和意大利的总理等,无一不是该国主要政党的领袖。
在现实政治生活中,政党领袖往往能够通过其所领导的政党活动,对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而且其范围和深度已远远超出了政党领袖对政党自身的影响。当然,这种影响也有好坏之分。有的政党领袖能够对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产生重大推动作用,如俄国布尔什维克党领袖列宁、美国民主党领袖富兰克林•罗斯福、英国保守党领袖丘吉尔等,皆对本国甚至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产生了重大影响,极大地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但是,也有的政党领袖严重阻碍了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如德国纳粹党领袖希特勒、意大利法西斯党领袖墨索里尼等,皆对本国和世界人民犯下了滔天罪行,成为了历史的千古罪人。由此可见,每个政党为自己选择一位德才兼备的领袖是极为重要的。
二、政党领袖的素质和条件
政党领袖作为政党的最高决策者和执行者,对政党的影响而言,称职或者杰出的政党领袖必须做到“德才兼备”,具体而言应具备以下基本条件[4](p.119):
第一,崇高的威望。作为政党领袖,首先必须在党内具有崇高的威望,能够赢得广大党员和干部的衷心爱戴和拥护。这样,全党才能紧密地团结在领袖周围,形成强大的战斗合力,为实现党的既定目标而奋斗。当然,任何政党领袖的崇高威望都不是在短时间内人为地制造和宣传出来的,而是在长期兢兢业业工作的过程中逐步积累和树立起来的。因此,真正具有崇高威望的政党领袖,一般都为本党的发展壮大乃至国家的独立富强做出过重大的贡献,如中国共产党领袖毛泽东、印度国大党领袖甘地等。当然,必须注意防止政党领袖因其崇高威望而出现个人崇拜现象。否则,就可能走向事物的反面,从而损害一个政党乃至一个国家的正常发展。
第二,渊博的学识。政党领袖作为政党活动的主要组织者和领导者,不但要负责主持全党工作,而且一旦上台执政,更要负责管理国家事务。这些工作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如果没有相关方面的知识储备,是注定难以胜任的。当然,作为政党领袖,一般都有许多助手和职能部门代为处理各方面的具体事务,没有必要也不可能对任何工作都事必躬亲,但涉及各方面工作的重大决策则必须由其决定并负责。这就要求政党领袖必须尽可能具备各方面的渊博学识,并了解各方面的实际情况,以保证各项决策的科学性和前瞻性,使各项工作得以顺利开展并圆满完成。政党领袖要切实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广泛涉猎各方面的专业知识,不断充实和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
第三,丰富的经验。无论党务工作还是国务工作,都是实实在在的具体工作,随时可能会面临各种复杂棘手的问题。政党领袖要及时有效地处理各种难题,除必须具备渊博的学识外,还必须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经验来自实践,能使人应对现实中各种错综复杂的问题。当然,丰富的经验绝不是短时间内所能积累起来的,必须经过长期的实践锻炼。因此,杰出的政党领袖一般都具有丰富的党务或政务经历,以使其较好地适应千变万化的形势,从容应对各种复杂局势的挑战。
第四,远大的眼光。政党不是一般的政治团体,其最终目标是指向国家政权。政党领袖作为政党的最高决策者和执行者,其主要任务就是领导本党取得政权或者巩固政权,进而建设国家,强国富民。要实现这一历史使命,就必须率领全党未雨绸缪,制定长远发展规划,做到在野时要时刻为上台执政而奋斗,执政后要时刻为巩固执政地位而努力。因为任何政党的执政地位都不是与生俱来的,更不是一劳永逸的,而是历史和人民选择的结果。为避免被历史和人民所抛弃,政党领袖绝不能鼠目寸光,只顾眼前不及长远,而应紧跟时代前进的步伐,具有远大的战略眼光,能够及时洞悉和预测国内国际未来的发展趋势,为本党本国人民描绘一幅美丽的发展远景,同时制定各种切实可行的保障措施并促其稳步实现,以赢得人民的信任和支持。
第五,卓越的领导才能。这是政党领袖所应具备的最重要最关键的素质,也是上述各种素质的综合反映和体现。如果没有卓越的领导才能,即使其他方面的素质再优秀,也注定不会成为一位杰出的政党领袖。因为政党领袖最重要的工作就是日常的领导工作,如果不能充分发挥其领导作用,就是一种严重失职。复杂繁重的党务乃至国务工作,对政党领袖的领导能力是一种严峻的考验。在政党的广大党员和干部中,各行各业、职位高低无所不有;在政党和国家的日常工作中,各种疑难问题、突发事件层出不穷。这就要求政党领袖必须具备高超的组织协调能力和高度的应急突变能力,在关键时刻能够做到临危不惧、有条不紊、忙而不乱,及时有效地处理各种矛盾和问题,团结和带领全党乃至全国人民前进。
第六,高尚的个人品德。“德才兼备”是人们对包括政党领袖在内的领导干部素质要求的最为言简意赅的经典概括。现实中,一个人如果没有出色的才干,当然不会成为杰出的政党领袖;但如果有才无德,则不仅不会成为好的政党领袖,而且可能会成为极度危险的人物,危害其所在的政党、国家和社会,乃至整个人类。因此,政党领袖的出色才干固然重要,但其高尚的个人品德更是不可或缺。这主要包括宽宏容忍的气度、坚忍不拔的意志、廉洁自律的作风、勤俭自奉的美德、大公无私的态度、不屈不挠的精神,等等。
在现实政治生活中,要求每一位政党领袖都必须同时具备上述各种优良素质的确是不太现实,但是,作为一位称职的政党领袖,必须努力地向这些目标靠近,至少不能距离上述标准太远,否则就可能在工作中力不从心、有负众望,不能担负起领导一个政党和国家前进的历史重任,更谈不上创造一个政党和国家发展的辉煌前景。
三、政党领袖的产生和更替
任何政党都希望能够拥有高素质的杰出领袖,带领本党和本国人民干出一番令人称道的不俗政绩。这就要求政党领袖的产生和更替必须遵循一定的民主原则,以确保选出的政党领袖能够德才兼备,真正具有较高的素质。目前,世界各国政党领袖的产生和更替,大多数是根据民主政治的常规,由本党党员大会或党员代表大会或党的中央委员会或党的议会党团等组织,通过民主选举和任期限制来实现的。这是在正常情况下,各现代民主国家的政党领袖产生和更替所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
第一,政党领袖由民主选举方式产生,这是确保政党领袖素质的重要前提。政党领袖的选举方式可分为直接选举和间接选举两种。直接选举一般适用于国家比较小、党员人数比较少的小党,可由全体党员根据自己的意志直接投票选举产生本党的领袖。这虽然是一种最民主的选举方式,但在当今世界各国政党领袖的选举过程中较少使用。因为大多数国家地域比较辽阔,政党党员人数众多,区域和行业分布比较零散,使大规模的直接选举在技术和成本方面面临诸多困难,只好转而采取由党员代表大会或党的中央委员会或党的议会党团等组织,代表全体党员实行间接投票选举产生政党领袖的方式。此外,有的政党还组织由本党议会党团和其他区域、行业代表组成的选举团,专门从事政党领袖的选举。实行间接选举一般采取自下而上的原则,在各级党代表的提名尤其是政党领袖候选人的提名方面,必须充分发扬民主,最好引入竞争机制,使真正优秀的人才能够脱颖而出。只有这样,才能确保选出的政党领袖具有较高的政治素质和雄厚的群众基础,真正成为全党众望所归的领导核心,切实担负起领导全党前进的历史重任。
第二,政党领袖必须有一定的任期限制,这是确保政党领袖新老更替的政治需要。政党是近代民主政治发展的产物,政党领袖的任期限制是民主政治的基本要求。目前,世界各国政党领袖的任期规定各不相同,长短不一;但根据以往的经验,总的基本原则应该是,一届任期既不宜过长,亦不宜过短,以二至六年为宜。任期过长则可能导致政党领袖在党内的势力和影响日益根深蒂固,会逐渐趋向专制和独裁;任期过短则可能使政党领袖没有足够的时间充分施展自己的才华,而且不利于政党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解决这一两难问题的有效办法就是连选连任,这既能及时淘汰平庸无能的政党领袖,又能有效留住贤明能干的政党领袖,使其有更多的机会为本党服务。但是,连选连任的次数应以一至二次为宜,绝对不能没有任何限制,否则就可能演变成为事实上的任期终身制。实践证明,只有严格执行政党领袖的任期限制,才能使政党及时有效地进行新陈代谢,实现政党领袖的新老更替,从而永葆政党的青春和活力。
第三,政党领袖的非正常更替,面临诸多问题和挑战,有待于民主规范。在正常情况下,政党领袖的产生和更替必须遵循民主原则,通过民主选举和任期限制来实现。但在现实政治生活中,也有一些政党领袖不是通过民主选举方式产生的,而是通过人为指定或依靠血缘裙带关系甚至暴力手段而上台的。这种政党领袖的非正常更替,不但根本违背民主政治的基本要求,很难保证政党领袖的素质和反映广大党员的意愿,而且容易导致政党领袖的任期终身制和专制独裁作风,并形成非正常更替的恶性循环,从而使政党逐渐丧失生机和活力,日益走向衰落。解决这一问题的唯一办法,就是通过民主方式,建立起正常的政党领袖更替机制。当然,即使通过民主方式选举产生的政党领袖,有时也会面临非正常更替问题。例如,政党领袖在任期内自然或意外死亡,或因工作不力、行为不检等原因被罢免或辞职时,就会出现政党领袖的暂时空缺。这时就应根据有关规定,及时启动政党领袖补选程序,依照民主原则选举产生新的政党领袖。总之,政党领袖的任何非正常更替,都会不可避免地面临诸多问题和挑战,皆需要进行民主规范,通过民主途径解决问题,这才是民主政治之道[4](pp.120-121)。
当前,在世界民主化浪潮的推动下,各国政党已经充分认识到,政党政治作为一种民主政治,必须要求政党自身首先实行民主,成为民主政治的积极推动者和实践者。政党领袖作为政党活动的主要组织者和领导者,对政党自身的民主化负有不可推卸的重要责任,应身体力行、率先垂范,成为实践党内民主的模范。这就要求政党领袖必须严格遵守党内民主制度,积极推动党内民主建设,在全党牢固树立“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的政治理念。
四、政党领袖的类型和特点
从总体上讲,政党领袖作为政党组织的主要代表和象征,在其地位和作用、素质和条件、产生和更替等方面,具有上述一些共同特点和要求。但具体到不同国家、不同类型的政党,由于国情、党情的不同,政党领袖又具有不同的类型和特点,应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政党领袖可大致分为以下几种不同的类型:
第一,根据政党领袖人数的多少,可分为个人领袖与集体领袖。在通常情况下,政党领袖是指一个人,即政党的最高领导人;但有时也指一个集体,即列宁所讲的“领导集团”。与此相对应,政党领袖的权力配置和运作也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权力归于一人,称为党魁制;另一种是权力分属多人,称为委员制。党魁制的政党领袖,一般不受他人牵制,办事效率较高,但容易导致专制独裁;委员制的政党领袖,凡事必须集体议决,难免影响办事效率,却能够充分发扬民主。总之,两种形式的政党领袖,在权力的配置和运作方面各有优缺点,皆需要在实践中趋利避害,方能发挥最佳作用。为此,一种新的集二者优点于一身的政党领袖理论应运而生,这就是邓小平在继承列宁的无产阶级政党领袖“不是单指一个人,而是一个领导集团”的思想基础上,进一步提出的“党的集体领导要有核心”,同时坚决反对个人崇拜的理论[5](pp.26-27)。这虽然是针对中国共产党提出的,但对世界各国各类政党却具有普遍意义。尽管从政党领袖的传统理论看,资产阶级政党领袖大多是指个人,无产阶级政党领袖大多是指集体;但在现实政治生活中,资产阶级政党领袖也会强调集体合作,注重发扬民主,无产阶级政党领袖也会突出个人作用,甚至产生个人崇拜。因此,较之单一的党魁制和委员制,政党领袖在权力的配置和运作方面,实行集体领导,维护核心权威,反对个人崇拜,无疑是一种比较理想的现实选择。
第二,根据政党领袖是否掌握实权,可分为名义领袖与实际领袖。政党领袖作为政党组织的核心,大多数是名副其实、掌握实权的,但也有少数是名不副实、另有其人的,即有名义领袖与实际领袖之分。名义领袖虽然也由选举产生,并在理论上享有政党领袖所应享有的一切权力,但实际上权力却相当有限。与之相反,实际领袖虽然在名义上不是政党的最高领导人,但实际上却掌握实权或与名义领袖共享权力。实际领袖一般是由其他途径脱颖而出,主要是指在具体实践过程中,凭借自己的杰出才干,对政党和国家做出了重大贡献而被实际认可的一种领袖地位。例如,邓小平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虽不曾出任中共中央总书记,但由于其对党和国家的杰出贡献,成为中国共产党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核心,被公认为是中国共产党的实际领袖[6](p.61)。当然,有的政党从其组织体系看,本身就有名义领袖与实际领袖之分。例如,美国的共和党和民主党,其名义领袖皆为全国委员会的主席;实际领袖则另有其人,其中执政时为总统,在野时为落选的总统候选人。有时,某些因落选而乏人拥戴的总统候选人,甚至个别由于特殊原因而权威日降的在职总统,在无法取得本党的充分信任和实际权力时,则往往由本党的参议院领袖取而代之,成为本党的实际领袖。此外,有的政党还专门为卸任的领袖设有名誉领袖职位,以便继续为本党发挥顾问咨询作用。这实际上也是一种名义领袖,只不过更为直接明了罢了。
第三,根据政党领袖是否掌握政权,可分为执政领袖与在野领袖。政党领袖作为政党政治的主要推动者和实践者,其主要目标就是取得政权、上台执政,成为握有实权的国家元首或政府首脑。成功者即为执政领袖,失败者或根本无力尝试者则为在野领袖。据不完全统计,当今世界各国共有各类政党五六千个,政党领袖更是成千上万,但最终能够上台执政,成为执政领袖的只是极少数,绝大多数因实力不济而只能沦为在野领袖。特别值得注意的是,绝大多数执政领袖在成为国家元首或政府首脑后,就很少再以政党领袖的身份进行政治活动,转而以国家领导人的身份活跃在国内国际政治舞台上。与此不同,在野的政党领袖则只能以本党的名义而无权以国家领导人的身份进行政治活动,因此其政治活动空间就受到极大限制,致使大多数在野领袖不为外界所知。当然,在许多议会民主制国家,一些能够进入议会的较大的在野政党领袖,则可以以议会为活动场所,公开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甚至实力强大的反对党领袖还在议会组织有“影子内阁”,随时准备上台执政。例如,在英国,执政党领袖就是内阁首相,反对党领袖就在议会组织有“影子内阁”。此外,还有一种比较特殊的政党领袖,如中国的八个民主党派领袖,既不是执政党领袖,也不是在野党领袖,更不会组织“影子内阁”,而是作为参政党领袖,积极参加国家政权,在人大、政府或政协中担任重要领导职务。
世界各国各类政党领袖虽然千差万别,但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皆为政治而生,围绕政权而转。在当今政党政治时代,世界各国定期举行的议会和总统大选,名为选举各国立法机构和国家领导人,实为选择各国主要政党和政党领袖。事实上,当今世界各国的国家权力,绝大多数都掌握在该国主要政党及其领袖手中,政党领袖已成为世界各国政治家的主要人选和后备力量。因此,任何政治人物要想参与国家政治生活,成为握有实权的国家领导人,首先必须成为该国主要政党的领袖,这就是政党政治时代的政治逻辑。
参考文献:
[1]列宁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2]列宁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3]吴锡山,肖益民.世界政党纵横谈[M].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1995.
[4]赵晓呼.政党论[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
[5]王亚林.论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政党领袖理论的贡献[J].理论前沿,2007,(16).
[6]周淑真.政党和政党制度比较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责任编辑:段志超]